秦國公主是始皇帝的九公主陽滋,今次來到南陵是要與呂哲聯姻來的。那麼奇怪的事情產生了,呂哲現在沒有所謂的後宮,甚至是連宮城都還沒有建成,可是他的宮中現在卻是有著趙、楚、秦三國的公主,除此之外齊、燕、魏、韓也都提出聯姻的建議,如此一來不管是滅掉還是沒有滅亡的國家都成了呂哲的姻親之國。
呂哲聽後隻是點點頭沒有發表什麼意見。
各國朝賀所代表是承認呂哲獨立,秦國卻不是那麼個意思了。
秦國來的團隊不叫使節團,是一個送嫁團,主持送嫁的人是王綰。
王綰可是秦國的丞相,由他前來規格之高超乎想象,但是他的前來卻是一件尷尬的事情。
本來嘛,秦國冊封呂哲為王,秦國是需要在稱王大典上代表始皇帝鼓勵一番,也要當眾念出始皇帝的旨意,可是這一項呂哲哪怕同意,一些臣子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王綰已經明確被告知稱王大典上秦國隻有觀禮資格沒有主持資格,他將這個視為呂哲對漢中郡秦軍不撤離的一種反擊。
呂哲的稱王大典不由秦國主持,那麼秦國冊封呂哲為王的事情也就成了一件兒戲,畢竟沒有秦國重臣主持的大典就不是冊封大典,建立起來的國家也不能算是“封國”,該是獨立自主的王國了。
秦國不願意在漢中郡撤軍,呂哲也沒有什麼好與秦國再客氣的,拒絕了王綰在稱王大典主持的要求,更是拒絕王綰當眾念出始皇帝的冊封詔書,被列國視為呂哲與秦國交惡的開始。
當然,呂哲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攻秦,他才給了王綰等秦國來人觀禮的資格,可是王綰等人並不覺得欣慰,反而是憂心忡忡。
王綰最近一直在請見呂哲,希望能挽回呂哲接受由秦國來人主持封王大典,並在典禮上當眾念出冊封詔書。他為此表示漢中郡的駐軍問題完全可以商量,並表示關於呂哲與扶蘇商議的協議也能做部分的修改……自然是對呂哲比較有利的條約修改。
列國使節團得到這些風聲的時候公開或者隱晦的提示呂哲,說秦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遵守條約的國家,為了還舉了不少的例子,其中就有邀請楚懷王前去會盟卻被扣押的這一件事情。
秦國不守信用又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事實上列國自己的屁股也不是那麼幹淨。
其實隻要是政客又有誰會講信用呢?在華夏的曆史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尊重信用和約定被稱為是一種聰明的表現,越是不遵守約定越狡詐就越被認為是有智慧的人……
所幸的是現在道德還是嚴律克己,有著廉恥之心,列國的臉皮沒有秦國厚,因此他們倒是沒有多麼理直氣壯地來謾罵秦國的為達目的不折手段,隻是用一種“我們比秦國信用好上一些”的態度在闡述事實。
呂哲能有什麼態度呢?他現在需要的是與所有國家保持一種不敵對到需要立刻開戰的關係,因此隻能是笑笑不做任何的評價。
稱王建國在即的前提下,新的計劃已經在商議之中,包括呂哲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秦與列國交戰越激烈越好,他們彼此流的血越多,呂哲這一方在未來的擴張中遭遇的抵抗就會越小。
事實上關於北上和統一天下(指華夏大地)的計劃已經列出一些方向,呂哲認為曆經大戰的秦、齊、燕、趙必然會國力嚴重受損,軍隊也會在長期的廝殺中減員厲害,他們隻要能夠取得三到五年的發展期,一旦出兵北上就將是一副橫掃的局麵。
互相之間仇恨太大的國家,他們肯定也發現流太多血最後會便宜呂哲,但是現在是騎虎難下的局麵,根本就是停不下來了,因此才會相續提出聯姻,有聯姻這個層麵在,呂哲總是要顧忌情麵不會吃相太難看,不足外人道的還有哪怕真的亡國也能像熊心一樣能當個安樂公。
在冬至節的前二天,四方的重臣基本是趕回了南陵,其中當然也包括南部軍團和北部軍團的一些將校,在離水戰役表現出色的唐傑、周敢、陳紹以及夜襲幸存的七人也特別被呂哲點名參加建國閱兵大典。
閱兵在這個年頭被稱為演武,所謂的演武就是找個空曠的地方擺擺軍陣,然後進行圍獵,但是呂哲的閱兵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