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長遠謀劃(2 / 2)

呂哲該不該參加合縱?他暫時還沒有想好,一切都要看當時的局勢發展。對於他來說,列國獲得優勢,或者是秦國依然勢不可擋,這些都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隻要局勢那麼發展,他至少能獲得三年的時間,那麼攻略嶺南的時間也就有了。

“這……朝秦暮楚?”

“什麼朝秦暮楚,我既沒有想與誰同盟,怎麼能用這樣的比喻?”

那話呂哲真的是不愛聽,朝秦暮楚那是發生在秦惠文王時期的事情,說得是當時被打得滿地找牙的魏國在秦與楚之間來回的左右搖擺。

誰把呂哲他們打得滿地找牙了?沒人啊!呂哲的意思闡述得相當的明白,不過是看誰快受不了了,去幫助弱勢的一方,雙方取得平衡的時候再縮回來,一直讓兩個陣營不斷不斷地打下去就是難以分出勝負,怎麼就成了朝秦暮楚了!

蒯通明白,他當然明白那麼做對自己這一方的好處最大,可是誰弱幫誰是有限度的,一旦那麼做的次數多了,必定是要被雙方同時恨上。

“先生覺得雙方還能罷兵,然後一同將矛頭指向我們?”

那是純粹在開玩笑了,列國已經被滅了一次,怎麼可能與秦國和解,他們哪怕是恨不得肢解了呂哲吃肉喝血,估計也隻能開出一個又一個條件來爭取呂哲不對另一方進行拉偏架。

“可是……邦交在於誠,我們一直將諸國玩於鼓掌之間,等待他們分出勝負,我們……”

“先生的顧慮我知道,但是請先生教我,除了這樣,我們有可能安安生生的發展民生嗎?有可能攻略嶺南嗎?”

“天下人……該如何看我們?著手眼前的利,漸漸地將我們的信用一次次地揮霍,恐怕要有遺禍。”

“孔子說得好,自春秋已經是禮崩樂壞,到了戰國國家與國家更是再無誠信,伐與交,為的就是利。”

“總歸還是要粉飾的。”

一幫人眼觀眼鼻觀鼻,他們完全插不進嘴。

呂哲並不是臨時起意,他構思了足夠久的時間,是一直等到趙國派來使節才會機會實施,雖說中間出現了一些差錯,可是好歹也是走出了第一步。

說真話,人與人可以講誠信,國家與國家也需要誠信,不過國家之間的誠信是建立在誰都奈何不了誰的前提下,若是能夠為國爭取利益死抱著什麼誠信,那不是為國而是禍國,畢竟世界就這麼大,我多占一點他就少了一點,多一點的人實力就會增強一分,所以說上善伐交?直白點說就更透徹了,就看誰實力足夠又心夠黑不要臉。

“那……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楚國使節?”

“戰爭狀態沒有解除,不用給予什麼好臉色。另外,記得讓一些動不動就去楚使的門外吆喝,吼兩嗓子討伐項氏以求公道什麼的。”

“項伯為正使,這麼做……”

“喊的就是給項伯聽。多嚇幾次,真正開始談判後好爭取主動。”

“也好,現在我強楚弱。”

“另外,季布明日立刻趕往番陽,率軍在楚國邊境上會操什麼的,聲勢搞大一些。蕭何?你就辛苦一些,組織一下民玞,將東部軍團的先期糧草運過去。”

季布一臉喜意,蕭何卻是皺著眉頭。

“有什麼困難的?”

“主上,現在是冬季。”

“我知道的是冬季,也知道項梁必定會看出這是在虛張聲勢。問題是該做的就做,表個態,動一動,施加必要的壓力。”

“這個,屬下說的是民玞。”

“沒什麼不對的吧?哪怕沒有這件事情,糧草不也是應該運嗎?”

蕭何無奈了,各地現在都是啟動工程,開墾農田占去了大量的人手,各縣的城池也基本在趁著這個難得的平靜修繕,青壯們基本是都有相應的安排,呂哲想要做到聲勢浩大,那是不是要從各個地方抽調人手,開墾進度受損來年誤了春耕怎麼辦,放下修繕城池各縣駐軍也肯定要有意見。

“……”呂哲不是一個理解別人難處的人,他也知道蕭何作為五郡的民政總管總是要協調同僚,那麼關係就需要穩住。他想了想:“那……季布帶著本來應該換防的部隊提前過去吧。”

整編軍隊,來來回回的換防總是情理之中,廬江那邊的駐軍是第一批換防的區域,部隊新到之後就該對楚國展開無休止的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