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看似說話瘋癲,可是他說的一點都沒有錯,秦國不是趙國自己能獨抗的,以其死撐硬頂地將秦軍擋住,不如進行戰略性的撤退,暫時放棄那些根本就守不住的領土,將秦軍通往齊燕兩地的路變得順暢。
列國為什麼心裏清楚趙國完了下一個就是他們還坐視?無非就是趙國說表現出來的實力令人側目了,強大的秦國和有實力的趙國對列國都是威脅,那麼坐視著讓兩家去拚又有什麼錯?
呂哲對李左車說那些也不是沒有目的,不過是想借李左車的口向趙國朝堂建策。
趙國使節團被驅逐了,但是南陵城沒有了趙國的聯絡點了嗎?李左車有的是辦法將呂哲所說的那些話傳回趙國朝堂。
打不過拚不了,趙王歇肯定會收縮兵力,有足夠的兵力可以自保,讓開道路也能把列國拖下水,雖說麵子上可能不好看,可是國祚都快沒了,麵子不好看又算得上什麼。
“就如主上所言,所謂名士不過孤陋寡聞之輩,空有虛名而無真才實學。”燕彼拍著馬匹。
呂哲沒理會拍馬屁的燕彼,這年頭名士可不會全是名不其實的人,有相當做的名士名聲並不是靠吹出來的。其實他真的在懷疑陳餘和張耳等人沒有看出那麼簡單的道理,設身處地的一思考大概也就明白不是沒想到,而是以他們的身份開不了那樣的口,畢竟身為人臣,又盯著忠臣名士的頭銜,敢那麼建議肯定要被指著脊梁骨罵。
趙國上上下下有眼識的不能開口,呂哲這個外麵就把那層紙給捅破了,雖然行為是瘋癲了一點,不過也隻有用這樣的方式才算合適。
說得不好聽點,呂哲沒向趙王歇建議什麼啊,他就是當著李左車的麵在嘲諷而已,至於李左車寫了傳回給趙國朝堂,那不過是李左車作為臣子的本分。
那些話傳回趙國朝堂,陳餘、張耳等輩就有台階了,他們會說,看,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們現在才明白,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嘛。
那時候臉一樣是丟,可是總不會被趙人指著脊梁骨罵,相反趙人還會覺得趙國還有點救,知道錯了願意改進。至於罵趙國的呂哲,被趙國陰了一次發發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一方諸侯嘛,罵是在罵,可是並沒有危害趙國。
呂哲這麼一個外方君主給了趙國一次能夠化解危機的機會,趙王歇和趙國臣子也會留下一個好印象,以後呂哲想要將觸手伸進中原也算有了一個可以爭取的盟友。
一舉多得的好事,呂哲瘋癲一次無妨。
不過這件事情要是傳到齊燕耳朵裏,估計燕王姬夏和齊王田儋是要把呂哲給恨死了,但是一個遠在遼東,一個本來已經想將手伸進南方,呂哲會在意他們的仇恨嗎?
呂哲需要休養生息,將戰火蔓延到齊燕有諸多的好處,對於燕那是破壞燕國儲蓄實力,對於齊那是讓其無力南下。
秦軍一旦打通齊地和燕地的通道,齊燕兩國想坐視也坐視不下去了,哪怕趙王歇沒有再求援,該換成齊王、燕王自己派使節前往邯鄲商量共同抗秦的大事,那時趙王歇不用再求,趙國需要什麼齊燕就得笑眯眯的奉上。
呂哲的推演中,一旦趙、齊、燕三國合力抗秦,從大勢上來說能夠壓製秦國再次進軍中原的聲威。
別看聲威聽上去很虛,作戰本來就是講個士氣,聲勢浩大的一方打從內心裏就占著膽氣上的優勢。從國戰上來講,聲威更是一種必不可缺的心理狀態,兩國打仗誰心虛覺得必輸,那內部就會暗流橫生,本來都打不過了還內部消耗就更加打不過,誰都覺得沒有贏的可能性,那明明能拚一下最後拿命拚的底氣都沒有了。
戰國時期有過合縱,列國肯定是要拾前人牙慧,趙齊燕三國迫不得已下再次合縱,魏韓這兩個光有名分沒有實力的小兄弟總要拉來壯壯聲威,呂哲不但成功的讓秦軍攻伐中原的進度被大大的拖住了,魏韓兩國也算是露了臉,一旦魏韓兩國露臉那麼在陳郡和泗水郡的領地也就有了安全保障,畢竟都盟友了齊國不好去打魏韓了吧?
楚國?合縱列國肯定是要拉上楚國,魏韓都能壯壯聲威,趙齊燕怎麼會放棄還有餘力的楚國。
那些估計還不是全部,各國全部都招呼上了,他們沒有理由會放棄占據五郡有數十萬雄兵的呂哲。
在那當口,不但列國要拉攏呂哲,秦國也肯定要拉攏呂哲,畢竟列國合縱實力大增,兩個陣營從表麵上看去差距不是大到能輕易碾壓一方了,那麼怎麼說都有點實力的呂哲是不是成了能壓垮一方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