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身份上還是從感情上,呂哲永遠成不了列國的一員。這並不是說因為呂哲是秦人的身份,而是列國的君王不會允許一個非貴族出身的人站得太高,平起平坐都不允許,怎麼可能給予呂哲一個超過他們的機會?
後世的史學家有做過專門的研究,從夏到秦一統,華夏社會一直都是處在貴族統治的環境下,是陳勝和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並成功的起兵,且是在非貴族的劉邦最後一統天下才結束貴族統治的這一壁壘。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沒有人成功以平民的身份成為天下之主之前,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他們從來都覺得貴族身為第一等人來進行統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劉邦會成功的成為天下之主有太多太多的因素,其一就是陳勝先稱王,在貴族統治天下的這一道壁壘上線敲開了一道裂痕。其後,勢力強大的項羽在分封的時候,劉邦成了漢中王,許多非貴族出身的人也成為諸侯王,算是又進一步的瓦解掉非貴族不可為王的壁壘。
在秦末混亂中,從春秋到戰國的一些體係在不斷的混戰和破壞中消失,從某些方麵來說那時候的貴族自己已經陷入無休止的互相攻伐,再有一個項羽不斷作為靶子讓眾人不得不團結,在團結中淡化貴族與非貴族出身的身份,那麼壁壘的消失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
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嗎?很顯然,很多成功都是可以複製。
那麼環境呢?環境是不變的嗎?按照無數種理論,可以斷定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夠讓環境完全變得不一樣,所以環境是不可複製的。
呂哲從來都知道因為自己的出現已經讓曆史變得完全不一樣,曾經的環境不會再重現,發生的一切也都將變得截然不同,他要走的道路已經無法從原有的曆史來判斷對錯,最後能不能獲得成功。
不過有一項呂哲十分的肯定,他走的是一條與劉邦完全不同的路,在這條路上不會有真正的盟友,有的不過是自己實力的強大才能生存下去,才能讓列國忘記他是一個秦人,使得列國隻能巴結。
對於呂哲來說,秦國的存在是必要的,至少是在他認為自己有實力自保,乃至於可以逐鹿天下之前秦國絕對不能滅亡。所以,他會保持與列國的聯係,但是絕對不會大規模的揮兵攻秦。在有必要的時候,他不但不會攻秦,甚至可能協同秦國對列國發動攻擊。
一個僵持著,一個情勢複雜的天下局勢對呂哲有利,可以讓他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來壯大,在此之前劇烈的變動一點都不能有。所以不管是秦國、還是趙、魏、韓、齊、燕、楚,她們都應該繼續存在下去。
在這個前提下,呂哲願意幫助相對弱小的魏和韓,從物資上給予可以讓魏韓兩國繼續生存的保障。
同樣是在那個前提下,呂哲可以容忍趙國製造謠言而不發兵進攻,秦國若是真的要支撐不住他也會發兵相救。
“可是我還是不明白,一直按照實際的需要選擇對我們有利的事情做,沒有一點立場的話,那樣一來我們不是在為自己樹敵嗎?”韓信錐嫩的臉上有著太多太多的不解。
立場?呂哲也在思考什麼是立場。在很多大是大非上,站穩自己的立場才是做人的根本。可是立場是什麼呢?是簡簡單單的黑與白,中間沒有灰色地帶嗎?
“立場嗎?隻能選擇的立場?”呂哲能看出韓信的求知欲望,對於韓信乃至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需要一個永不動搖的立場。所以他看了看韓信,然後再看向同樣想要知道答案的將校:“我們的立場就是立場。當我們需要的時候,立場可以堅定,堅定到哪怕是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這個立場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會讓我們走向虛弱和滅亡。對於你們來說,你們的立場是跟隨於我。我的立場是為你們的生命、榮華、富貴、後代……很多很多,有著數之不請的理由和因素,來作為基準而選定立場。”
有的懂了,就是需要的時候就是立場,不需要的時候可以丟棄,一切以現實的需要為準則。所以有立場就是沒有立場。
有的不懂,人一旦選擇了什麼總需要去維護,哪怕有時候需要付出生命為代價去堅持。
“可是……若是有一天您選擇的立場與我們想要的不一樣,那我們是不是能選擇自己的立場而背叛您?”韓信問的天真,周邊的人,聽到這句話的人立刻是渾身一個哆嗦,差點沒被嚇死。
“哈哈!”呂哲摸著韓信的頭:“所以啊,我應該一直的考慮你們的立場,給予你們所接受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