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出問題的,遲早是會出問題的。
建設軍隊所有人都樂意看見,畢竟現在就是大大的用兵之際,沒有軍隊就等於沒有安全。軍隊的建設也都願意支持,可是訓練出一支隻有集體沒有對錯那麼極端的軍隊,要是失控了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清楚對軍隊的重視不等於是要放縱,可是他們不理解這麼顯白的道理自家的主上為什麼會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瞎操心?有會軍隊的軍律來約束士卒?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好多個問號在很多人的腦袋上懸著,他們並不覺得一支已經被放縱的軍隊是軍律能夠約束的下來。因為人學壞很快,學好卻可能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
“他們純粹是瞎操心!”呂哲笑著對周邊軍方體係內將校說。
身為軍方一員,主上優待軍隊自然是將校們十分欣喜的事情,他們才不會去管文官體係擔心的那些事情。
呂哲對軍方優待,隻要是軍隊體係中的人都能看出,不過從另一方麵來說呂哲的優待是有前提性的,那就是軍方要團結在呂哲的周圍,他們也明白這一點。
如果是在現代,軍方的這些人知道“軍閥”這個稱呼的含義,他們肯定會明白呂哲為什麼那麼做。
不就是籠絡軍方嗎?在戰亂的年代,隻有軍隊才是一切的根本,有點頭腦的人都會先獲得軍心,其它如軍民矛盾、武官會驕縱等等,那些都是可以暫時放下的“小事”。
呂哲如今的身份和地位都是軍隊所帶來的,他很清醒的認知到民心重要,可是軍心對他來說更加的重要。再則,他隻是在教育軍隊的士卒該有一個集體感,沒有讓他們去欺壓良善吧?後麵也會進行思想教育和用軍律來進行約束,事情都還沒有發生怎麼文官體係的人會有那麼大的反應呢?
難以明白不等於不明白,其實自從軍政分離的命令被下達,文武之間的區別就已經存在。文官體係在勸諫、在抱怨、在擔憂,種種的種種就是在發聲,提醒呂哲至少應該考慮一下地方上的事務。
這種現象是每一個集團中文武都會發生的事情,當自己的君主完全將注意力和喜好性偏到某一麵的時候,不管文武都會盡力的增加自己露臉的機會,吸引君主的注意力。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那就叫邀寵。
“主上,分為三期,第一期一個月,第二期三個月,第三期半年。這三期下來,若是合格的士卒超過預定的數量,那……”季布腆著臉,他已經知道自己將會出任一方軍團的軍團長,領的將是中郎將銜,怎麼著都該為軍方爭取更多的好處。
呂哲正在與韓信說話,聽到季布問最終的軍隊數量,他乜視一眼季布根本就懶得搭理。
秦軍的威脅已經初步的解決,十萬秦軍士卒中選擇留下來的士卒不到一半,另一半已經分批發送盤纏讓其歸鄉。
為什麼說是初步?答案就在於秦軍已經沒有建製,可是難保留下的人真的會與南方集團是一條心,天曉得日後戰事不順或者處於窘境那些留下的人會不會有其它的心思。
原本預定的主戰部隊是十五萬,可是原本定於全批南下由秦軍組成的南部軍團建製已經不存在,那隻有適當的增加兵員。
同時,隨著秦軍建製的消失,必定是會引起後續的反應,畢竟秦國留在南方的軍隊從建製上消失了,各部將校歸附的歸附,沒歸附的都被關著,大秦用來牽製呂哲的資本已經不存在,那麼肯定是要做出進一步的反應。
在呂哲料想中,日益顯得艱難的大秦是沒有兵力再行南調,其實就算是大秦有富餘的兵力,沒有集中起足夠的兵力能一次性掃出南方集團,大秦也不會選擇再大動幹戈。
現在的大秦需要應付的戰事太多了。
大秦作戰曆來是喜歡以平推的方式一路橫掃過去,那麼也就預示著秦軍的兵力哪怕比敵軍少也不能少太多。
中原軍團南下的十五萬建製消失了,等於說中原軍團的兵力沒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中原軍團的成立是要掃平中原的叛亂,在麵對山東諸國全部複立且恢複國家的行政和建立軍隊,二十五萬的部隊很明顯無法形成優勢的兵力。
想要掃平中原,麵對已經複立且建軍的趙、齊、燕,隻有二十五萬的兵力絕對不夠。秦國細作做過刺探,趙王歇發瘋似得擴軍已經將趙軍的總數量擴充到接近六十萬,複立的齊燕兩國也在瘋狂的擴軍,等到秦軍解決趙國之後還不知道會膨脹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