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奇思妙想的創意是團隊發展的源頭活水。朱華明認為,SNS注定是基於關係的,它的所有的盈利也是從關係衍生而來。同學網推出“同學錄”產品,就是想打造一個年輕人人際交往的立體平台。在這個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同學網通將提供更快更簡樸的記錄和分享信息。朱華明說同學網更注意用戶的體驗,他們要做即時SNS的先行者。
朱華明之所以敢說出做先行者這樣的豪言壯語,恐怕與他的80後身份以及他背後的80後團隊不無關係。與開心網、校內網等由中年人掌舵的SNS網站相比,同學網的創業團隊更了解同齡人的需求,他們明白網民們更需要什麼樣的社區。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同學網與《熱血三國》等專業遊戲機構合作,創造了網頁遊戲與SNS網站的新融合;隨後,同學網又對產品進行了全麵更新,轉型微博客領域。至2009年5月,同學網已擁有注冊用戶約1500萬人,成為國內最大的即時社交網絡。
“當你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對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群體與組織行為互動,以及這些對於現實社會的影響的認識都會提高很多。特別是如果又跨越了一個文化背景,從中國大陸到海外,你會有更多更新奇的發現,所以SNS終究是與人(打交道)的事業。”
這是朱華明在總結同學網的創業曆程時說的一段話。他深深的明白:SNS是與人打交道的事業,終究需要人去完成,人也就是團隊始終是該項事業最寶貴的資源和核心要素,團隊力是同學網這兩年來突飛猛進的核心競爭力。
年輕是團隊的競爭優勢
在中國的互聯網業,風華正茂的80後創業者們已成為一股不可遏製的力量,如過江之鯽般投入到市場浪潮的洶湧波濤之中。然而大浪淘沙,在日趨激烈的SNS競爭中,同學網又將如何勝出?畢竟互聯網行業瞬息萬變,更何況中國還沒有一家完全成熟的SNS網站,誰敢說自己一定不敗呢?
同學網CEO朱華明早早就分析過這個問題,他首先分析了競爭對手的情況:“現在大學生市場有兩個做得還不錯,一個叫‘校內網’,一個叫‘占座網’。我也認識他們團隊裏的一些人,也從他們身上汲取了一些有用的東西,但我個人認為其實就是做SNS社區的話,團隊管理層的價值觀、年輕化和創新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覺得很多團隊的管理層要深入到大學生裏麵去,我個人很多時候就依舊願意回到清華,住在學生宿舍,然後跟大學生們徹夜聊天。當然,我去過60多所大學做演講,這本身也讓我跟大學生們有了更多的互動,我希望自己真實的麵對他們,麵對他們的問題,以自己的能力幫助一些人解決問題。”
朱華明分析的第二個問題是80後或者90後的內在需求。他說:“很多人不理解,QQZONE和51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火,或者說90後是腦殘。很多我們父輩這些人覺得這都是腦神經抽筋的一種行為,但實際情況是80後、90後們玩的很開心,並且依此建立了自己的族群文化,而這種文化讓他們選擇自己鍾愛的社區。所以說,如果負責產品的經理們、做營銷的這些專家們本身對一些潛在用戶的需求很不屑一顧、很不認同的話,那麼你做出來的事情無論你怎麼創新,怎麼學習,怎麼Copy還是不夠親和的。一個貌似本土的團隊在做一件很縹緲的事情,如履薄冰啊!”
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朱華明得出的結論是:在SNS的競爭中,關鍵是看怎樣的一隻團隊在運作。他認為什麼樣的事情就要有什麼樣的人來做。比如,做一個大學生社交網站,如果是一群很職業化的團隊特別是管理層來做這些事情的話,在用戶需求上、把握別人心理上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不論是做出來的產品還是營銷策劃都是高高在上的,脫離了目標群體。在朱華明看來,同學網的優勢恰恰在於:團隊非常年輕,大部分都是剛從大學生中離開或者是從大學生中休學的,相對來說這些人比較貼近同學網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