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團隊力朱華明 同學...(1 / 2)

從這一刻開始,黃敏才明白做人要以自己為目標,不要按照別人的步調行事。每個人都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金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關鍵看如何抓住機會,不斷提升。

與黃敏性格十分相似的是,朱華明小時候也是一隻掰玉米、丟西瓜的“猴子”。他小時候也很喜歡樂器,卻總未能安心學習,總是半途而廢。與黃敏一樣,結果是沒一樣樂器是精通的。上大學時,朱華明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的比賽節目,在最後的2進1決賽關頭,他因為專業樂器表演環節失利而輸給對手,失去了去新馬泰旅遊的機會,這讓他懊惱了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大學學的是理科,但朱華明高中時的語文成績特別優秀,他曾經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這一點頗像分眾傳媒的創始人江南春,大學時是詩社的社長。“一不留神”進入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學習後,他又有了新的打算——出國留學。為了成功實現這一願望,他找在清華大學做教授的老鄉谘詢:“哪個專業出國留學的成功幾率最大?”教授的回答是材料係。話音未落,朱華明撒腿就跑,第二天就填了轉係申請表,這一點又很像“打工皇帝”唐駿當年的出國經曆,曲線救前程。

2006年,朱華明如願以償的前往美國攻讀材料學博士。當他實現這一夢想後,內心又開始不安分起來,折騰是他的本色。他和大學同學創辦了一家谘詢公司,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前景廣闊。現實情況卻證明他的想法是錯誤的,資金緊張問題幾乎是每家小公司每天都要麵臨的,但他們並不需要谘詢服務,日複一日的摸爬滾打讓他們早已精通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無需紙上談兵的秀才們指點江山。

這次失敗讓朱華明徹底醒悟:“創新”不等於創業。他甚至將失敗歸結為自己多年的隨性好動:“如果當初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麼現在站的位置絕對要比這高。”他認為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天分,不是隨性,而是一份專注,隨性是創業的大忌。因此他告誡在校大學生,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職業規劃,這將很好的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直到黃敏帶著FaceRen的廣闊前景找到朱華明的時候,他才安心專注於這項事業。沒錢、沒人脈是創業者必須克服的兩大困難,朱華明認為,沒有錢就必須找人讚助,讓投資者信服,創業者必須拿出最佳狀態、最有說服力的計劃書來麵對投資人。怎樣的計劃書和狀態才能打動投資人呢?團結的創業團隊。那種單槍匹馬下海淘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於年輕人來說,團隊的力量能打敗一切,所以每位創業者要找準自己的合夥人,一起奮鬥才是唯一出路。這也是他毫不猶豫退學加盟FaceRen的原因。

那麼,誰是“最合適”的人?怎樣才是最合適的標準?創業導師馬雲認為,這沒有統一規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則是必需的。

第一,人品好。這是合夥人互相信任、相互合作的前提基礎。剛開始創業,沒那麼多經驗或精力去規範和約束,更多的是激情和自發。選擇人品好的夥伴可以使企業少走很多彎路。

第二,互補性強。進行團隊選擇的時候,必須看清楚每個人的長處,而對於一些小的缺陷要學會包容。選擇互補性強的團隊並非隻是說性格上的互補,而是每個人的長處的互補,因為這涉及分工的問題。

第三,善於溝通。企業是個利益共同體,因而雙方都有責任主動去溝通。有效的溝通是強大的執行力的前提。隻有把每個人的想法理解到位了,才會獲得好的執行效果,而理解的前提則是有效的溝通。

第四,能共同承擔責任。創業的過程是一個一個不斷犯錯誤、不斷學習改正的過程。總結錯誤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每個人都要為錯誤承擔責任,而不是互相指責。“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上合適的人,這是緣分。交朋友需要緣分,創業同樣需要緣分。交朋友要慎重,選擇創業夥伴也要非常謹慎。創業不一定要找已經成功的人,但一定要找最合適的人。因為創業一路充滿痛苦,不是誌同道合者,很難同甘共苦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