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團隊力朱華明 同學...(2 / 2)

對於朱華明來說,FaceRen已經在美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也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創業夥伴,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如果為了創業要求他放棄博士學位、馬上回國、與世界500強企業的高薪職位無緣、忍受痛苦和煎熬……他還會說:“我願意”嗎?

SNS終究是與人打交道的事業。

中國是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朱華明和郭磊、黃敏一致認為:要創業還得回國,SNS在中國將具有更廣闊的前景。第一是年輕人渴望溝通和交友;第二是中國人十分注重人際關係。在美國日益受歡迎的SNS在中國應該更加風靡。

2007年2月14日,那天是正好是情人節。朱華明說服親戚朋友,坐上了從紐約飛往北京的飛機,開始了回國創業之路。那一天,不需要玫瑰,也無需巧克力,他隻需要一顆火熱的創業之心。剛下飛機,他就直奔中關村,創業無需儀式,更不能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朱華明的第二次為了創業而退學,而代價是留美博士學位,對於這個問題,他認為退不退學並不重要,關鍵是創業時機:“有一些收入,或有一定積蓄,可以保證你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衣食無憂;計劃已經在腦海裏沉澱過許久,並得到他人客觀的肯定;如果是國內大學生,創業跟學習的矛盾並不是那麼大。”這就是朱華明的選擇,為了創業不顧一切的說“我願意”的選擇。

進軍國內的第一件事是改名字。剛回國的時,網站依然名叫FaceRen,但是朱華明總會碰到一些朋友問他這個問題:“FaceRen這個單詞是怎麼拚寫的?”沒有辦法,朱華明就得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告訴對方:“F-A-C-E-R-E-N。”這種費勁的介紹方式其實暴露出一個問題:“FaceRen”這個名稱不利於傳播,而中文名“花名冊”與“FaceRen”的聯想性很弱,人們很難記住。為此,朱華明和夥伴們拿定主意,更名為同學網,將“同學”這個域名買下來。

網站域名首先代表的是該網站的本土化程度,必須要利於傳播。而之所以選擇“同學”二字,就因為它有廣泛的含義。一個人從小到大你會有很多的關係,比如說當時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時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養成階段,人們更容易結識一些無利益衝突的人生真正的朋友。“同學網”將“同學,一生的朋友!”作為宣傳口號,就是希望網友們珍惜大學時光,好好去社交,好好去發展友誼,認識一些基於共同理想,共同價值觀的一些朋友。同時,同學網也希望能記錄和陪伴80後和90後們的成長。

很多人一開始對此存在疑惑:同學是不是限定了特殊的受眾群體,注定網站沒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負?朱明華認為:“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老太龍鍾的老年人,他們都有同學,有過教育背景的人都會有同學,其實我們這個名字是給了自己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同學網進軍中國之前,國內的校園市場一直被陳一舟的校園網牢牢掌控。這位1969年出生的武漢人盡管有著“九頭鳥”的智慧,卻低估了朱華明這群80後的力量。同學網用超常規的勇氣和手段,加上軟銀的強大資金支持,迅速在大學校園內殺出一條生路。

當陳一舟憑借經驗在一線校園摧城拔寨的時候,同學網隻能依靠理想在二三線高校小心翼翼的滲透,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進軍中國的短短一年時間內,朱華明和夥伴們走訪了60多所高校,通過演講等方式推廣同學網,擴大影響。此外,為了打開市場局麵,朱華明還在高校培育校園大使。他說:“每個月都市有一係列營銷計劃和學生自主的校園活動,這不隻是是推廣同學網,還為同學網拓展了線下推廣渠道。”創業以來,朱華明和夥伴們不僅身體力行的使用同學網,而且通過“同學網”的平台不斷壯大自己創業團隊,儲備了充足的優秀人才隊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