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暑假,黃敏回國,嚐試人生的第一次創業,結果很殘酷,失敗是他必須麵對的現實。垂頭喪氣之際,他甚至萌生了到去餐館端盤子洗碗,做什麼都行。周圍的人再次反對:“清華的高材生、麻省理工的碩士生到餐館擦桌子,肯定會上新聞頭條!”他後來總算用自己的經曆告誡想創業的大學生:“在沒有明確了解自己到底適合幹什麼之前,千萬不要貿然去創業。”
在這些以逆耳忠言奉勸黃敏的同學當中,每一次都有山東小夥朱華明的聲音。他比黃敏小一歲,在清華讀本科時兩同住一個寢室,可謂是“睡在上下鋪的兄弟”。朱華明16歲考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係,後來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當黃敏被郭磊邀請到FaceRen團隊時,他第一時間就想到將朱華明介紹進來,共同成就一番事業。
通過與黃敏、郭磊的溝通,朱華明感歎自己終於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創業夥伴,依然選擇放棄博士學位退學創業,就像當年埋頭在拖車裏搗鼓出雅虎的楊致遠一樣。朱華明認為,自己選擇創業,是因為以前一路走來太順了,如果按照常規路線,找一個高薪的工作,顯得太沒挑戰性,創業,則能吃更多的苦頭。他說:“人生成功之路有很多,但我會選擇一條有價值、有意義、值得讓青春燃燒的道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人生就是折騰”。
不僅郭磊、黃敏、朱華明這三位創業者是由同學介紹走到一起的,後來更名為同學網的FaceRen團隊都是通過同學、同學的同學建立關係,走到一起的,幾乎全部都是80後。通過同學關係建立的同學網創業團隊是對“熟人關係、同學關係”模式的第一個檢驗者,並將在日後的事實中證明他們也是這種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
找準一起奮鬥的合夥人
有一隻小雞剛從蛋殼裏探出頭來,正努力睜開雙眼看新奇的世界。恰在此時,一隻烏龜從小雞身旁悠閑的爬過去。從此以後,這隻小雞就背著蛋殼生活了一輩子。
這是黃敏在創業課堂中給後來者講的一個故事,告誡他們創業的核心是創新,而不是盲目模仿。就算要當老板開一家爆米花店,也要好好想想怎樣做出的爆米花才能獨具特色,與眾不同。如此強調創新精神的黃敏為何看上了朱華明?找什麼樣的人一起創業才算合適?
黃敏曾經就是他故事中所講的那隻邯鄲學步的小雞。上小學時,他看到有位小女孩拉二胡的樣子很好看,回家後又哭又鬧,纏著父母為他買一把一千多塊的二胡。可是當他興高采烈的拿著二胡去上音樂課時,發現有位小男孩拿的小提琴很有意思,他覺得“小提琴是四根弦,二胡才兩根弦,拉小提琴多神氣!”於是故技重施,家裏又給他買了小提琴。當他擁有小提琴時,黃敏又發現小提琴比大提琴小多了……
在走馬燈似的換樂器過程中,黃敏先後接觸了十幾種樂器,同學們戲稱他為“琴聖”。這個綽號可不是美稱和讚譽,而是對他博而不精、見異思遷的友善的捉弄。多年後黃敏才醒悟過來,自己當年完全是頭腦發熱,興趣尚未明確的時候就開始武斷行事。
17歲是黃敏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他因為獲得全國物理競賽金獎被清華大學錄取,成為眾人心目中的“神童”。然而,進入清華之後他才發現,他隻是這座姹紫嫣紅的大觀園裏的“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他周圍有17歲的博士,25歲的教授,心裏壓力可想而知。在清華大學,黃敏曾遇到了一位獲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高手。起初他並不覺得那人有多麼厲害,因為自己身邊有許多朋友就是奧賽金牌得主,但是別人說了一句話讓黃敏麵紅耳赤——“國際數奧每年金牌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我拿的2000年的那塊就比1999年的重一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