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誌康比較注重企業文化和共同願景。他認為,企業文化包括很多方麵,每個部門要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確定部門文化,比如銷售部門要有狼的文化,把產品賣出去;研發部門要有無窮的創造力和極大的熱情和責任使命感,一方麵要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另外一方麵把產品做好為使命。技術部門、研發部門的同事回到家坐在馬桶上的時間雖然企業支配不了,但是如果員工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哪怕不是工作時間他也會去做。單純強調全員的業績指標對於技術性公司來說是不太現實的,衡量今天寫100行代碼就比寫80行代碼強嗎?不一定。所以需要企業文化支撐。
總結自己的管理成績,戴誌康認為就努力程度可以打十分或者是九點九分。因為自己和團隊裏的每一個人都會懷揣遠大的夢想做同一件事情,大家非常努力。但是從實際的績效來看,可以打七分。因為雖然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和國內外的先進同行比仍然不夠。真正讓自己滿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用戶滿意,為他們創造了很多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在回顧創業和管理公司的曆程時,戴誌康顯得非常成熟,他認為人們隻看到成功者光鮮的一麵,其實背後還有很多淚水。創業者就像自虐一樣,有些問題可以解決,有些問題解決不了,但是自己都要麵對。在苦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這是創業者的一個基本的寫照。但是,淚水背後總有快樂。團隊的協作感和集體精神、客戶的認可和熱愛都是自己的收獲,還有管理能力的提升。比如五個人、十個人和管理一百個人以及更多的人就不太一樣了,戴誌康覺得自己一直處於與時俱進的狀態。
決斷需要威信做後盾,威信則是在過硬的技術和激勵關懷中逐漸形成的。戴誌康對企業文化有獨到的見解,對管理成績有清醒的認識,對創業的狀態有深刻的體會。就是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年輕人,盡管作為80後的他才28歲,但沒有人會懷疑他在管理中會猶豫不決,缺乏決斷力。
與創業導師同行:郭台銘解讀決斷力
在影片《海底總動員》中,魚爸爸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失散的兒子尼莫,他們終於又在一起了。然而,就在即將大團圓的時候,一張大漁網無聲無息地將父子倆和一大群魚兒網住。漁船的機械臂緩緩地拉起漁網,眼看就要離開海麵,看樣子魚兒們在劫難逃了。在這個節骨眼上,小尼莫靈機一動,當機立斷地對所有魚兒大喊:“向下遊!”奇跡出現了!所有的魚兒齊心協力,一起向下使勁遊,巨大的合力不僅阻止了漁網的繼續上升,甚至將鋼製的機械臂都拉斷了。
如果稍有遲疑,縱使魚兒們的團隊力有多強,“力拔山兮氣蓋世”恐怕都難以發揮了。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迅捷的決斷力,不僅是在危機時刻如此,在日常的創業過程中同樣如此。否則,其他的所有能力都很難發揮,唯剩“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