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商業藍圖和穩紮穩打的商業風格,讓戴誌康在創業途中獲得了風險投資的親睞。同時,戴誌康要走好第三步擴大發展的話,必然需要資金支持,否則難以保持在這一領域始終領先的位置。互聯網的發展一日千裏,所有企業都在拚時間加速度,都不惜代價把產品研發周期縮短,產品質量提高,滿足和迎合客戶需要。所以戴誌康希望拓寬融資渠道,讓更多資金進來將團隊擴大,給用戶帶來更多價值和更好使用體驗。
2006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在傳真機旁耐心等待的戴誌康心潮澎湃,他希望今年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春節。全球最知名風險投資之一的紅杉資本竟然認可中國“80後”創辦的草根企業,答應給他提供風險投資。戴誌康幸福而緊張的等待著。那天,他等來了。
能夠獲得紅杉的投資,戴誌康覺得十分驕傲。他說:“紅杉在美國投資了Google、雅虎,思科、Oracle等十分知名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所投資的公司在納斯達克的市值超過10%”。康盛創想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風險投資的網絡社區軟件公司。
回想起第一次和紅杉接觸時,戴誌康有點遺憾。第一次當著許多人的麵講商業計劃,戴誌康覺得自己吞吞吐吐,有點怯場。從表麵上看有些不平等,但他內心還是很坦然的,因為大家是雙向選擇。給對方講完45分鍾後,戴誌康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對方平靜的回答沒有問題,告訴戴誌康可以回去了。
得到這樣的答複,戴誌康心裏沒底:如果紅杉問很多問題,說明他們很感興趣;如果不問問題,說明自己可能就沒戲了。當然,如果紅杉早已對康盛創想考察完畢,對戴誌康很有信心的話,他們也可以如此。果然,就在戴誌康開車回家的路上,他接到紅杉的電話:我們已經決定要投資你了。
2007年,戴誌康低調的完成了第二輪更大規模的融資,這一次涉及到的注資方除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之外,還包括了著名風險投資公司晨興創投和以及Google公司等。戴誌康在回答媒體采訪時說:“比外界猜測的要多,總體投資加起來有千萬美元。”盡管吸納巨額風投資金,戴誌康目前依然是最大股東,占了公司50%以上股份。
與第一次融資的無知無畏相比,這一次戴誌康變得有經驗了。第一次麵對合同時他兩眼一摸黑,反正自己也看不太懂,就糊塗簽字了。第二次他開始弄懂各項條款的意思,分清權利和責任,這樣自己變得更加謹慎。碰到認為不合理的地方,戴誌康會討價還價,提出修改。
每一次新的嚐試,都讓戴誌康變得成熟。從兩次決定吸納風投的心理細節我們可以發現,決斷力是在嚐試和總結中逐漸形成的。但是,風投並不一定對每位創業者都是靈丹妙藥,有些創業者在辛苦創業事業後卻被風投炒掉了,戴誌康憑什麼斷定自己不會失敗?
在第一次融資之前,戴誌康就對風投有深刻的了解。他說:“(風投)都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你今天缺炭他就送你,關係特別好,沒有這個可能。首先把自己事情做好,你花開得足夠鮮豔誘人,蜜蜂才會盯你。我覺得上杆子買賣不是買賣,確實你自己做出一些事情來會比較有說服力。所以我覺得你絕對不能指望它是雪中送炭,這世界上VC(風投)和雷鋒兩個字是非常遠的事情。”
正因為明白融資是把雙刃劍,戴誌康一直保持共贏的心態。他很欣賞馬雲的一句話,永遠要讓資本賺錢,而不要讓資本說話。戴誌康從來不認為賺錢是一個目標,它隻是一個結果,不是一個目的,願景才是目的,所以平衡好自己的願景和投資人的現實利益之間的關係很重要。隻有自己每天很努力讓資本賺錢,不讓資本說話,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才會與你風投之間有公平、平等交流的權力。
除了融資,戴誌康還想到上市。但上市隻是他的理想,或者說夢想,絕對不是目標。雖然自己做互聯網社區已經將近十年了,但是戴誌康覺得和國外成功者還有差距。戴誌康希望在找到一條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有創造力的商業模式之後,再談上市的問題。這個商業模式非常有張力,它可以實現持續增長,起碼在中國互聯網史上寫下一筆。到那時,上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