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當即察覺到這裏麵有陰謀。考慮到事關重大,他命令公子騰和趙亥親自趕到紫府審訊。
這名刺客禁不住酷刑,透露了一些消息。黑冰通過這些消息,又抓住了兩名刺客,其中一名刺客受刑不過,交待了此次刺殺的命令下達者。順藤摸瓜,越抓越多,最終查明了一個事實,是丞相李斯泄漏了始皇帝微服出行的機密。
李斯的屬官中大多為關東人,其府上門客也基本來自關東,而不少關東人就是借助李斯的顯赫身份做掩護,暗中策劃刺殺事件,尤其嚴重的是,他的屬官中就有兩位關東人參加了這次刺殺的謀劃。
公子騰和趙亥非常吃驚,匆忙進宮稟奏始皇帝。
始皇帝知道李斯完了,無論用什麼辦法也保不住李斯了。這的確是個陰謀,是摧毀李斯的陰謀,但問題上,李斯因為失察自己犯下了錯誤,對手利用他的錯誤堂堂正正地擊倒了他,如何拯救?
帝國的左丞相府竟然成了刺殺帝國皇帝的謀劃之所,帝國的左丞相竟然成了刺客的庇護者,這無論對中央還是對始皇帝來說,都是個莫大的諷刺,這個巴掌打得中央和始皇帝“鼻青臉腫”。
始皇帝下詔,罷免李斯,交廷尉府審理,如果最終結果證明李斯及其家人並沒有參與刺殺,李斯和家人的性命肯定可以保住。
但是,好不容易抓到一個徹底擊殺李斯的機會,他的政治對手們豈肯放過?
以右丞相隗狀為首的大秦本土貴族們當即對關東係展開了瘋狂“攻擊”。
第一個遭到打擊的就是郎中令蒙嘉。
蒙嘉為了保住蒙氏,不敢與大秦本土貴族公開對決,引咎請辭,告老歸鄉,離開了鹹陽。
代替蒙嘉出任郎中令的是中尉卿公子成。
始皇帝在這個風頭上當然不會重用關東人,但也不願用本土貴族,所以隻能用宗室了。做為妥協,始皇帝答應了隗狀的舉薦,由前將軍李信出任中尉卿一職。
第二個遭到打擊的就是內史卿茅楨。始皇帝在鹹陽城遇刺,關東刺客雲集京畿,做為京畿最高行政官長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內史卿茅楨是茅焦的兒子。茅楨迫不得已,引咎請辭。
通武侯王賁出任內史卿。
第三個遭到打擊的就是李斯的子弟門生。凡李斯一係的官員,不論官職高低,也不論在京還是供職地方,一律罷免。此舉牽連到了整個關東係官員。
丞相隗狀再一次獨攬相權,他在朝議上奏請始皇帝,凡關東係官員的任用必須慎重,以免重蹈覆轍,給大秦帶來重大損失。這事實上就是要遏製和削弱關東係勢力對朝政的影響。
始皇帝顏麵盡失,憤怒到了極致。
一場未遂的刺殺,讓他失去了蒙嘉和李斯,失去了左膀右臂,失去了最為倚重的股肱之臣,也失去了為中央集權而衝鋒陷陣的“鬥士”。
這是誰的陰謀?誰要擊殺李斯?誰要阻礙中央集權?
無疑,敵人隻有一個,那就是“分封”貴族集團,就是以隗狀為首的大秦本土豪門貴族。
始皇帝不能不反擊,不能任由“分封”貴族集團掌控朝政。
五月,南海王公子嶠上奏,彈劾荊宛和江南兩地官員,在調撥給嶺南的糧食布帛等物資上以次充好,以劣代優,而且屢屢拖延克扣,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始皇帝當即下令徹查。
一個月後,禦史大夫趙亥上奏,彈劾以南郡太守隗藏為首的數名楚係官員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中飽私囊,證據確鑿,罪在不赦。
統一至今,豪門貴族對地方財富的掠奪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如果追究起來都算違法,一抓一大把。始皇帝迫於局勢,隻能睜隻眼閉隻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如果要打擊對手,那這種事情就是最好的武器。
緊接著,江南鎮戍統率桓煬上奏,彈劾隗藏等官員植黨營私、圖謀自立,而且牽連到了丞相隗狀。
始皇帝毫不猶豫,當即下詔命令丞相隗狀回避,由太尉蒙武、駟車庶長公子騰和禦史大夫趙亥會同廷尉府聯合審理此案。
關東係官員乘機“反撲”,宗室和老秦人也落井下石,形勢頓時一邊倒。
隗氏拚命掙紮,楚係更是全力搏殺,就連太子扶蘇和皇後都出麵聲援,琴氏家主更是飛車趕奔北疆求援,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武烈王公子寶鼎卻跑到塞外與匈奴人的大單於談判去了。缺少了公子寶鼎的支援,隗氏在對手們的四麵圍攻之下,轟然倒塌。
十月,始皇帝下詔,罷免丞相隗狀,由禦史大夫趙亥暫領丞相府。
一年內罷免兩位丞相,鹹陽政局之動蕩,由此可見一斑。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