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點了一把小火(1 / 3)

武烈王公子寶鼎對李斯的這一做法極度不滿,他在給始皇帝的信中嚴厲責斥了李斯的“背叛”。

值此關鍵時刻,鹹陽宮內部的團結至關重要,但李斯為了一己之私利,置帝國安危於不顧,置本政治集團利益於不顧,竟然與政治對手聯手逼迫皇帝采納他的決策,這是背叛,不可饒恕的背叛。

寶鼎在信中警告始皇帝,昨日李斯曾背叛呂不韋,今日李斯公然背叛始皇帝,那麼明日李斯就能背叛大秦帝國,這等私欲熏心、背信棄義的小人不可用。

始皇帝雖然對李斯的做法略有不滿,但李斯與他的政治理念一致,李斯為推行中央集權奮勇衝鋒,李斯對他的忠誠毋庸置疑,所以始皇帝尚沒有把李斯的行為上升到背叛這一高度,即便寶鼎在信中怒不可遏,始皇帝也是一笑置之。

他給寶鼎回信,極力維護李斯,並告誡寶鼎不要因為彼此政見的不同而蓄意挑起內部的鬥爭,這時候要從大局出發,要維護內部的團結,不要給對手以可趁之機。

始皇帝的態度一覽無遺,他動搖了,“焚書”一案的勝利讓他自信心膨脹,他要加快中央集權的步伐,但目前帝國並不具備中央集權的條件,帝國當前最急需的是穩定,是恢複國力,是發展強大。

始皇帝和李斯等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竟然無視帝國當前所麵臨的一係列危機,更不顧“焚書”一案已經嚴重激化了秦人和關東人矛盾的事實,明知關東地區的血腥衝突隨時會爆發,但依舊置若罔聞,執意要以發動北伐之策來遏製地方勢力的壯大,不顧一切地把帝國推行崩裂之路,這令寶鼎忍無可忍。

此刻帝國亟待解決的是緩解矛盾,而不是讓矛盾轟然爆發。

寶鼎憤怒了,他把手中的書信狠狠砸到案幾上,殺氣凜冽。

唐仰、琴珪、公孫賢等官員和代王公子將閭、左副率章邯等人緊張地望著寶鼎那張鐵青的臉,暗自驚怖。

多少年都沒有看到寶鼎如此震怒了,鹹陽那幫人不知死活,如此激怒武烈王,難道就不考慮後果?

“北伐的決策就算通過了,也需要不少時間的準備,最起碼要先把直道修築完成。”

這時候敢於出言勸慰寶鼎的也隻有代王公子將閭了。

寶鼎神色獰猙,右手握拳擺在案幾上,因為過於憤怒,拳頭微微顫抖著,讓人望而生畏。

“鹹陽的財政狀況不容樂觀,即便修築直道,恐怕也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公子將閭感覺自己的嗓子幹澀難受,忍不住輕輕咳嗽了一下,繼續說道,“有這個時間做緩衝,或許形勢並沒有想像的惡劣。”

寶鼎不想解釋,他已經解釋夠多了,但沒人理解,包括他身邊的這些人都無法理解,他們不知道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雖然在“焚書”一案中取得了勝利,名義上在統一中土文化之路上邁出了第一步,但實際上它激化了秦人和關東人之間的矛盾,動搖了秦人對關東地區的統治,而中央為此所做的一係列政策調整又給了“分封”貴族集團尤其是關東地方勢力進一步掠奪關東財富來壯大自身以對抗鹹陽的機會,這勢必導致秦人和關東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

這時候中央假如決定北伐,加大賦稅的征收力度,改變“輕賦薄徭”之策,關東人的生存環境必然急轉直下。官逼民反,關東人揭竿而起了,關東各郡國必然以平叛為借口,進一步擴大地方兵力和大肆截留賦稅,最終形成割據事實,中央和地方的衝突會轟然爆發。

到了那個時候,關東就是人間地獄。秦人之間互相廝殺,秦人和關東人之間也在廝殺,生靈塗炭,屍橫遍野,帝國會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

帝國的軍隊既要禦外,又要守內,顧此失彼,一旦讓匈奴人殺進來,帝國腹背受敵,兩線作戰,誰敢保證帝國不會分崩離析,轟然傾覆?

但是,上至始皇帝,下至帝國普通官吏,又有多少人考慮關東庶民的死活?

關東人不接受秦人的統治,秦人又何曾認同關東人?在他們眼裏,關東人就是被征服者,就是奴隸,就是待宰的羔羊,秦人可以為所欲為,予取予奪。這種觀念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其實兩千多年後還是如此,不過兩千多年後人類文明程度更高了,更講究征服人心而已,而在這個時代,勝利者隻喜歡用武力來強行鎮製。

既然秦人不關心關東人的死活,既然秦人認為理所當然要奴役關東人,那誰能理解寶鼎的想法?又有誰能理解寶鼎的良苦用心?

“形勢遠比你想像的惡劣。”

寶鼎咬牙切齒,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牙關。

帳內眾人相顧無語,再不敢勸解。寶鼎已經動了殺機,他要殺人了。

深夜,宗越匆匆走進寶鼎的軍帳。

寶鼎拿出一根銅管遞了過去。

“找一個親信送到鹹陽,親手交給趙信。”

宗越雙手接過放進了懷裏,猶豫了一下,問道,“一定要動用黑衣嗎?”

寶鼎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黑衣始終是個忌諱,關係到蓼園的機密,更關係到寶鼎自身的生存。始皇帝知道趙儀的真實身份,也曾經懷疑趙儀和黑衣有某種關聯,貿然動用黑衣力量,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