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坑儒(1 / 3)

關東博士集團遭到致命打擊。

淳於越鬱憤而死。伏生、羊子等博士慘遭禁錮。還有一些博士既不願意供職於朝堂,又無法離開關中,無奈之下隻好出走鹹陽隱居山林,比如崔廣、唐秉、吳實、周術等四位博士就帶著一些弟子隱居於商山,後被人稱為商山四皓。

短短時間內,大秦七十博士存者寥寥,始皇帝用來融合中土文化的博士參政製度名存實亡。

大秦本土研習的是法家學術,各級學府遵從的是“以吏為師”的教育製度,所以《焚書》令對大秦本土影響甚小,但在關東郡國卻掀起了血雨腥風。

在激烈對決過程中,做為弱者一方的關東士人在生死存亡之刻也出現了分裂。

信奉變通之術者或者居心叵測者,馬上向秦人“繳械投降”,先保住性命再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性命保住,一切均有可為,而關東郡國的秦人當然不會趕盡殺絕,他們還需要這些關東士人的幫助以穩定地方和發展地方勢力。

還有一部分關東士人則誓死抗爭到底,不但不遵令焚書,還繼續聚眾叛亂。關東郡國的官長們當然不允許這些人與自己作對,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痛下殺手,堅決鎮壓。

中原、河北、山東、兩淮和江東等地都出現了坑殺叛逆的血腥事件,尤其兩淮的楚王公子昌和江東的吳王公子高,下令坑殺的叛逆都在萬人以上,而受到連累的無辜民眾多達幾十萬,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名士大賢和他們的弟子門生。

按照始皇帝的要求,這些關東叛逆或被發配到北疆,或被流放至嶺南,絕不允許繼續留在關東為禍。

這場風暴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春天才逐漸平息,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以極其強硬的手段摧毀了傳承數百年的儒家、道家等諸子學術,獨尊法學,捍衛了“法治”,《韓非子》一書更是做為法家學術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為大秦繼續行進在“法治”軌道上夯實了基礎。

這一年的冬天,北部疆域無戰事,匈奴人也沒有攻擊河西大月氏,而是忙於平定內部的叛亂。

攘外必先安內,匈奴人也不例外,這給了秦人實施“以夷製夷”策略的時間。秦人在西北疆暗中幫助大月氏加強防禦實力,在東北疆則議和安撫東胡諸族,慫恿他們反擊匈奴,而在代北等地,秦人借助邊市回易,借助雙方商貿的往來,以重利誘惑依附匈奴的樓煩、林胡、澹林等諸種部落,或暗中策反,或激化其內部矛盾以挑起爭鬥。

邊塞戰事的停息給北疆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各邊郡在有限的中央財政支持和蓼園一係的巨賈們的持續投入下,開始從恢複期緩慢轉向發展期。

大秦本土郡縣自實施“輕賦薄徭”之策兩年多後,因為風調雨順和局勢穩定,再加上中央政策對本土國民的傾斜,導致本土國力的恢複速度大大加快。

太子扶蘇和右丞相隗狀在春耕之後返回鹹陽,把巴蜀、荊宛和江南等地的糧食連獲豐收,國民正在擺脫苦難的消息奏報於始皇帝,始皇帝欣慰萬分。

關東地區的國力恢複速度不盡人意,一方麵這和關東地區頻繁動蕩的局勢有關,另一方麵則和統一前後秦人對關東地區的瘋狂掠奪有關,如今中央為了統一中土文化和穩定關東局勢,又給了地方郡國更大的權力,而地方勢力為了加快自身發展速度,果斷加大了對關東民眾的盤剝,這導致關東國力恢複的速度越來越慢。

同樣是“與民休養、輕賦薄徭”的政策,但在不同的地區由不同的官員去執行,其結果卻是截然不同。

=

始皇帝三十二年夏,天下郡縣奏報,大秦本土形勢一片大好,關東地區的形勢正在好轉,帝國似乎已經走上了平穩發展的道路。

然而,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卻看到更大的危機正撲麵而至。

關東郡國如願以償地擴大了自身的權力,占據了更多的財賦,而這些權力和財賦在幫助他們增加鎮戍力量以保證地方穩定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自身的實力。按照這樣的局麵發展下去,要不了幾年,關東郡國的力量就強大了,如果他們聯手,足以抗衡中央。

遏製和打擊關東郡國力量發展的辦法不是沒有,但任何一個損害到他們利益的政策都會遭到強有力的抵製,這種對抗直接危及到了關東地區的穩定,危害到了帝國和平統一的局麵,也影響和阻礙到了帝國國力的恢複,所以鹹陽現在不能主動出擊,隻能維持目前的政策,先把大秦本土穩固起來,把中央權威建立起來,等到中央財政危機解決了,鹹陽有了充足的財賦,再出手鎮製。

這裏麵還有個前提,那就是北疆局勢要始終保持穩定。

北疆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大秦本土的安危。如果匈奴人在南北戰爭中取得了優勢,頻繁入侵,那麼中央必然要投入巨大財力進行南北戰爭。這個消耗非常龐大,僅僅依靠大秦本土的財力肯定不夠,必須傾盡整個中土的財力,但關東郡國力量假如不予配合甚至與中央公開對抗,那鹹陽就非常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