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大臣沒有說話。
寶鼎自己回答了,“當然是想方設法阻止中央財政擺脫危機,遏製中央權威,削弱鹹陽對他們的威懾。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我離開鹹陽之後,肯定有大臣建議大興土木,比如修築直道,興建新皇宮,擴建驪山陵,興修水利,等等,甚至也不排除有人要積極發動北伐,進行南北戰爭。”
四個人互相看看,已經明白了寶鼎邀請他們的目的。
“我今天明確告訴你們,北伐擱置的時間遠遠超過你們的想像。”寶鼎說道,“陛下的設想是,在中央集權沒有完成之前,國防策略是守內虛外,軍隊主要用來穩定國內,保證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寶鼎看看四人,非常嚴肅地說道,“請諸位牢牢記住,務必不要在核心策略上犯下錯誤。”
四個人躬身為禮,感謝武烈王在離京之前的提醒和告誡。
“我再告訴你們一句話,也請你們記住。”寶鼎說道,“陛下的設想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陛下若想完成他的設想,就必須動用武力。”
四個人暗自吃驚。寶鼎既然說出這種話,那未來幾年中央財政用來幹什麼一目了然。
“不要抱有幻想。”寶鼎說道,“也不論陛下使出何種手段,最終解決問題的肯定是武力。”
趙高急忙問道,“近期你不再返回京城?”
“我離開北疆一年時間了,太長了。”寶鼎歎道,“司馬尚年紀大了,這次恐怕凶多吉少,一旦他撒手歸西,代北需要人坐鎮。我目前還找不到可以坐鎮代北的人,所以未來一年我回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趙高和甘羅等人互相看看,眼裏不約而同地掠過一絲憂色。
“陛下的手段會越來越犀利。”寶鼎說道,“我阻止不了,你們也阻止不了,形勢會越來越緊張。你們順勢而為吧,盡量拖延危機爆發的時間。”
話說到這個份上,不能不讓甘羅等人心驚肉跳。
寶鼎對時局的把握非常準確,這是他的天賦,甘羅等人早已信服,不過在當前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寶鼎卻做出這番悲觀的預測,不禁讓甘羅等人既沮喪又惶恐。帝國到何時才能迎來真正的和平和統一?
寶鼎急赴北疆,不待他抵達平城,安平侯司馬尚就病逝了。
辛勝出任北軍右副率,而章邯在寶鼎的極力舉薦下,出任北軍左副率,坐鎮北行轅,鎮戍代北。司馬斷則代替章邯出任東行轅統率,鎮戍東北疆。
李信調回鹹陽,出任前將軍,有職無權,被徹底架空。
北疆的人事調整剛剛結束,鹹陽就再度掀起了北伐之議。
右丞相隗狀、左丞相李斯、太尉蒙武、護軍中尉王賁等中樞大臣一致上奏,懇請始皇帝發動北伐,而起因是關東正在盛傳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這個胡,理所當然就是北虜,就是匈奴人。
以李斯為首的一幫“集權”貴族也堅持北伐,不但讓“分封”貴族始料不及,就連始皇帝也是大感意外。
原因其實很簡單,李斯等“集權”貴族認為,安內必先攘外,若想徹底擊敗“分封”貴族集團,必須先把外患鏟除,把匈奴人的威脅解決掉,然後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強行推行“集權”策略。地方勢力所擁有的武力根本沒辦法和中央所擁有的武力相提並論,這樣在中央推行“集權”策略的時候,或許可以避免內戰,讓帝國平穩地邁入中央集權時代。
目前形勢下,北疆大軍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匈奴人,這導致北疆武力無法給中央以有力支持,也無法對國內形成強大威懾力,一旦中央和地方爆發衝突,地方割據自立,北疆大軍能夠拿來平叛的兵力十分有限,這些都導致了中央在現階段推行“集權”策略的難度。
李斯等人拿出這一策略的時候,還提到一個好處,那就是以北伐為借口修改賦稅製度,從關東地區獲取更多的賦稅,以此來遏製關東地方勢力的發展,但寶鼎認為這一策略會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會讓關東人在雙重壓榨下不堪重負從而引發關東局勢的動蕩,所以寶鼎堅決反對。
始皇帝雖然支持寶鼎的意見,但也沒有反對李斯的策略。他的這一態度直接導致李斯在隗狀等大臣聯合上奏發動北伐的時候,給予了堅決支持,試圖以中樞的決策來逼迫始皇帝采納他的策略。
公子騰、甘羅、趙高、公子莊、陳祿等中樞大臣雖然在廷議上極力反對,但奈何另外兩大政治勢力聯手“出擊”,根本阻止不了。
麵對中樞在北伐一事上的決策,始皇帝也動搖了。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