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焚書(1 / 3)

寶鼎出宮,在虎烈衛的扈從下,回轉刁鬥巷。

坐在軺車裏,透過車窗望向夜空,星光璀璨,弦月在雲層裏徜徉。寶鼎的記憶悄然打開,月光輕輕撫熨著他的心靈,讓他疲憊不堪的心靈得到一絲慰籍。

這個帝國不論走向何方,終究還有希望,希望肯定存在。

軺車忽然停下,接著東方無畏的聲音在車外響起,“武烈王,太子……”

東方無畏就說了“太子”兩個字,然後便閉上嘴巴,目光盯著車內閉目沉思的寶鼎。

寶鼎微微皺眉,心裏掠過一絲惱怒。扶蘇太不像話了,竟然急不可耐到如此地步,深更半夜把自己堵在大街上,難道他還沒有理解自己的想法,還沒有看透今日的時局?

“武烈王……”東方無畏低聲再請。

寶鼎無奈搖頭,衝著東方無畏揮了揮手。他始終沒有睜開眼睛,不管是急促的腳步聲還是車門打開的聲音,都沒有驚動他。

“叔父……”扶蘇低聲喊道。

寶鼎暗自歎息,緩緩睜開眼睛,微微躬身,“你父皇如果知道了,會非常生氣。”

“他已經很生氣了。”扶蘇擺擺手,示意寶鼎不必拘禮。按照禮節,扶蘇是君,寶鼎是臣,要大禮參拜,但這種非正式場合下,叔侄兩人都沒有顧全禮節的心思。

“叔父,你對局勢不了解,你不應該支持父皇,這會讓關東局勢徹底失控。”扶蘇神情焦慮,眼裏更是憂色重重,說話的口氣十分不客氣。

寶鼎再度閉上眼睛,態度漠然。他不想聽扶蘇的廢話,但扶蘇既然把他堵在路上,當然要把心中的憤懣發泄出來。扶蘇越說越激動,聲音也漸漸大了。

寶鼎不得不阻止,他睜開眼睛,向扶蘇伸出一隻手,示意他不要說了。

“你父皇讓你東巡,目的是什麼?”

扶蘇沒有說話。始皇帝讓他東巡的目的是穩定關東局勢,是督導關東郡縣實施休養生息之策。

“你為何違背你父皇的意願?你為何不去關心庶民的生存,查看庶民的困難,傾聽庶民的心聲?關東士人之所以不滿,不是因為自己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是因為關東庶民饑寒交迫,而是因為鹹陽沒有滿足他們的利益需求。他們不僅需要私學,還需要通過‘以古非今’等手段來影響和幹涉國策,繼而滿足他們自己的利益需要。”

寶鼎停了一下,望著扶蘇問道,“在你的心裏,是關東庶民的溫飽重要還是關東士人的私利重要?是關東庶民的生死存亡還是關東士人的利益得失直接關係到了關東局勢的穩定?你能給我一個滿意的答複嗎?”

從今日關東局勢來看,當然是關東士人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扶蘇正想回答,驀然想到寶鼎一貫堅持的“以民為重”的治國理念,他又把嘴邊的話咽了回去。躊躇良久,他說道,“事實勝於雄辯。”

“是嗎?”寶鼎冷笑,“關東士人的真正目的,你是否看得清楚?禮治也罷,師古也罷,說到底就是要從周製,分土地,建諸侯,就是要分裂大秦,就是要把中土重新推進暗無天日的戰亂。諸子百家源自中土的分裂和戰亂,一旦中土統一,中土的文化統一,諸子百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不管你是否心痛諸子百家的衰落甚至滅亡,有一點你必須承認,一個統一的大秦必須有一種統一的文化,大秦的國策必須依靠這種統一的文化做為其思想理論的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你父皇的決斷是正確的。”

“今日中土,隻能允許一種學術文化的存在,就是法家學術。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術必須順應大勢的發展,主動變革自己的學術思想,主動把自己的學術融合到法家學術中,或者反過來說,法家學術要取百家之長,在文化統一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其他諸子學術的精髓。”

“這就是大秦文化統一的策略,就是以法家學術為基礎,融合百家之長,然後形成一個統一的中土文化。”

“文化統一和疆土統一一樣,在其統一初期,隻有一個勝利者。大秦先是吞並六國,一統四海,然後實施統一策略,逐步讓六國子民接受大秦的統治,認同自己大秦子民的身份,經過一到兩代人的努力,最終讓中土之民才能全部融合為一體,全部成為大秦的子民。”

“文化統一走得也是這條路。統一初期的勝利者更是法家學術,然後法家兼采百家之長,最終融合為一體,形成大秦的文化。”

“疆土統一的初期,諸侯國誓死反抗,而文化統一的初期,諸子百家當然也要堅決反對。”

“這時候我們怎麼辦?是采取你父皇的策略堅決鎮製,維護法家學術的唯一勝利者的地位,還是采納你的意見,讓諸子百家‘百花齊放’?你父皇的文化統一策略,符合大秦‘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治理念,而你的策略,顯然與他背道而馳,而結果就是分封諸侯,就是分裂和戰亂。”

“你是大秦未來的君王,你希望看到大秦分裂,看到中土陷入戰亂,看到大秦重蹈大周王朝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