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好環境,好女兒的幸福樂園(1 / 3)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說,環境是有生命的。每個孩子在他出生後,無時無刻的在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他們在爸爸媽媽的照顧中得到最初的信賴;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得到最初的害羞;從夥伴的遊戲中得到集體意識的融合……第六十三節創造愛與和諧的成長環境

在寶寶沒有出生時,也許你就想著要為寶寶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她擁有最快樂的童年,讓她得到最適合的教育。當寶寶降生之後,你真的為寶寶創造了你夢想給她的環境了嗎?

其實寶寶的成長環境,不僅是一個屋子,一堆玩具、一摞圖畫書……還包括爸爸和媽媽之間的親密,媽媽對鄰居奶奶的關愛,爸爸對一個陌生人的簡單幫助……可以說,寶寶的成長環境是多層次、多側麵的,它不僅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還包括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

總結來說,寶寶經常聽到看到感受到的,都屬於環境範圍。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論認為,“當寶寶處於前運算階段時,對於抽象的東西是難以接受的。他們活潑好動、喜歡探索的天性,決定了環境的創設與改變,對他們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有利於寶寶行為的改變,還有利於他們的認知發展”。

關於寶寶的教育環境問題,兒童生態學專家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們強調利用環境來陶冶寶寶,通過環境的創設與美化設計創造出最適合寶寶成長的教育環境,然後利用環境和寶寶的相互關係,來誘發和改變他的行為。這樣,寶寶就能在環境的熏陶下健康成長了。

心理學家諾爾蒂這樣生動地描繪了家庭教育環境與寶寶成長之間的關係:

在充滿批評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吹毛求疵;

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爭論反抗;

在充滿被憐憫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自怨自艾;

在充滿嫉妒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貪得無厭;

在充滿恥辱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自覺有罪;

在充滿寬容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耐心;

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自信;

在充滿讚美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賞識他人;

在充滿認同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愛惜自己;

在充滿被接受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愛惜這個世界;

在充滿被肯定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立定誌向;

在充滿分享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慷慨;

在充滿公證誠實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正義真理;

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信任他人;

在充滿友善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熱愛人生;

在充滿安寧的環境下成長,寶寶學會了平安。”

教育環境對寶寶的影響不是某點、某個側麵的,它從外到內地滲透著寶寶的精神、靈魂,寶寶的每個行為、每個語言都深深的紮根在寶寶的成長環境中。

對於爸爸媽媽而言,就是盡力地為寶寶打造“積極”的環境。而積極環境地打造是點點滴滴形成的,對於寶寶來說,爸爸媽媽的一時興起的親自己並不是愛;爸爸媽媽偶爾和寶寶做遊戲並不會加深親子關係;爸爸媽媽偶爾讓自己穿衣服,並不是獨立教育……隻有父母真正地從點滴中培養才是寶寶最需要的:

寶寶不想父母吵架;不想爸爸媽媽動不動就發脾氣;不想知道爸爸媽媽對自己撒謊……寶寶想看到爸爸媽媽相互謙讓、諒解的溫馨;想讓爸爸媽媽盡量解答自己的每個問題;想讓爸爸媽媽喜歡自己的小朋友;想讓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進步給予表揚,每天親親自己……

而這對於她來說,就是最好的環境了。

第六十四節父母不和,

孩子容易出現心理障礙關於父母關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安謝馬卡連柯說:“父母之間的真正愛情,父母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和相互關心,能容許公開表現親昵和溫存,這一切從子女一歲開始就展現在他們麵前,必然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因素……會喚醒子女對男女之間的嚴肅而美好關係的注意。”

相反,如果父母關係不和,就會讓寶寶對於恨和憎惡的概念倍加關注,他們得到的是反麵的教育。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他們並不能充分理解這樣負麵的情緒,也不能用正當的渠道去緩解這些情緒,所以,父母不和的環境中的寶寶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父母不和中,寶寶往往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家庭治療理論家布宏(MurrayBowen)有一個重要的三角理論:當一個二人係統遇到問題時,就會自然地把第三者扯入他們的係統中,作用是減輕二人間的情緒衝擊。因此,父母不和,寶寶就會無意識地入他們的陣線,形成一種三角關係。對於脆弱的寶寶來說,作為“三角之一”,寶寶往往發出各種心理病症,或行為問題,目的卻是要保護或平衡父母間的糾紛。

據國內最新資料表明,我國兒童有焦慮或抑鬱問題的發生率達6%~7%,這些兒童顯得孤僻,易激動,煩躁或交往不良。對女寶寶來說,她們的天性的敏感,讓她們對父母的關係更加在意,除了父母之間的不和外,她們甚至對父母的親密度,情感如何表達都會做到細微的觀察。所以,父母不和對女寶寶的影響比男寶寶要更加嚴重。如果女寶寶生活在一個缺少關愛,缺乏親情,呆板而毫無情趣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

那麼,具體來說,父母不和帶給寶寶都有哪些心理問題呢?

內疚感

父母經常在寶寶麵前爭吵、打鬧,甚至會把怒氣發泄在寶寶身上,這樣會驚嚇到孩子,比如,關於寶寶教育問題,爸爸媽媽吵架時,偶爾會說:“還不是為了給你……”這樣就把問題都推到寶寶身上,寶寶因為父母關係的改變,就會因而變得退縮、消極,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常常沉浸在內疚之中,這種自責心理,將導致孩子出現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