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趙啟楨(1 / 2)

蓋遼軍於每天三十裏的行軍速度向鐵嶺前進,從蓋州至鐵嶺的路程大約三百二十裏,預計半個月後可以抵達。

而遼東經略規定的時間是九月一日,因此蓋州衛軍在行軍途中一邊行軍一邊進行紮營訓練。

古代軍隊始終是用帳篷野營的,而運送帳篷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五百兵力的蓋州衛軍至少需要十輛馬車來負責運送帳篷,這在迅速運動中確實是一種累贅。

但是粗麻布造的帳篷對軍隊的保護作用很大,某一天使用帳篷或不使用帳篷,差別是很微小的。

但是,如果長時間不使用帳篷,那麼差別就會變成很大的,因為軍隊很自然會由於生病而大受損失。

卞為鸞帶著三位自己精心挑選的參謀在軍隊前麵勘察地形,一邊給三人講解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知道紮營的意義,新兵應會怎樣構築營地,在戰爭中這種本事是不可或缺的救生手段,營地構築得規範,官兵們就能安心地在工事裏度日,即使在遭到敵人圍困時,他們也會覺得比較安全。”

“其次,營地要建在安全地帶,如果敵人就在不遠處,那就尤其要注意。

還要注意附近能否充分保障燃料、草料和水的供應。

要是在這裏的時間較長,還要考慮氣候問題,會不會爆發山洪,如是則要離開或者花更多精力去對付它。

周圍最好不要有高地,否則這些製高點一旦被敵人控製,後患無窮。”

“再次,營地的麵積應由參謀丈量,規模應當與人數、輜重的多少相適應,要是窄了,就會覺得擁塞成堆,寬了,人員就會布得太散,不利於防禦。”

第一天下午,蓋州衛軍進行了第一種紮營,隻需宿營**,牆高三尺,寬三尺,壕溝寬六尺,深一尺半,壕溝底布上尖銳的防禦木刺。

構築營地時,卞為鸞發現遼東下發的挖壕溝用的鐵鏟、鐵鍬、鐵鍁,再就是斧子、鋸子等土木工具不夠用。

營地的長寬一致,大約每平方裏一萬人。

參謀負責營帳的配置和安排,士兵的帳篷,輜重都要經參謀認可方能安置,此外,病員、醫生,以及與此有關的開支均由參謀統管,也負責巡哨。

夜間需要輪流去執勤,作為夜間警戒哨,同時需要將他們的名字登記造冊,保證公平,在冊本中還要載明誰在何時休過假,休了多少天假。夜班執勤每班為一個半時辰,分為四班,用沙漏計時。

以後的二十多天時間裏,陸續進行了紮營和營務管理的訓練,直到卞為鸞滿意為止。

第二種紮營是長期駐守的營地,牆高五尺,寬五尺,壕溝寬十尺,深兩尺半,壕溝底布上尖銳的防禦木刺,為了不使牆土坍塌下來,要用木樁加固。

第三種紮營訓練是一旦敵人發起攻勢,一半的步兵就要列陣迎戰,以打退敵人的衝擊。其餘的人則在他們後麵挖壕掘溝,加固營地,輪流上崗作業。

然後,參謀要去察看挖好的壕溝,對於那些草率馬虎的人要給予懲處,直到他們能夠迅速而認真地按全部要求去構築營地。

八月二十八日上午,蓋州衛軍抵達目的地,鐵嶺城,這裏最有名的是遼東名將李成梁,李成梁父子五人相繼為軍中大將,掌一方兵權,可以說是曾經掌勁卒數萬,雄視絕塞。

此時的鐵嶺之繁華令卞為鸞大吃一驚,本以為明末人民貧困潦倒,遼東人民的日子會更加難過,此情此景不得不令卞為鸞對明末現實社會刮目相看。

隻見城牆有十餘裏,分內外兩城,城中的居民房舍,編戶鱗次,樹木遮天蔽日,令站在街上的卞為鸞都看不見城牆。城內少女及婦人以香囊綴帶,兩端貫以珠寶,數步外即香氣襲人。

也有很不和諧的地方,外城有許多戰爭導致的流民,形同乞丐,還不如前千戶所的軍戶,可見這個年代不是一個和諧社會。

管新兵右營原任遊擊趙啟楨在營房中接見卞為鸞,這是卞為鸞第一次親眼目睹明軍將領,並非自己想象中的高大威猛的猛將形象。

同時也沒有穿戴鎧甲,穿著熊羆武將官服,頭戴方翅金紋烏紗帽,飄飄長須梳得十分齊整,臉上密密的皺紋,眼睛也不明亮,卞為鸞感覺到了軍人的氣勢,但沒有感覺到戰場上的殺氣。

“大人,末將率五百蓋州衛軍前來繳令!”卞為鸞一邊想著事但也不敢怠慢,垂著頭,臉上帶著恭謹之色,身軀彎成一百多度,雙手奉著出發之前的軍令。

其實,卞為鸞故意沒有嚴格按照大明軍禮行禮,否則,又跪又拜是免不了的,就是想看看一般武將的態度,又跪又拜太傷人自尊啦,能不就沒有必要自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