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國兩製:開創曆史的先河(2 / 3)

我們建議達成這樣一個協議,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在這個基礎上磋商解決今後15年怎樣過渡得好以及15年以後香港怎麼辦的問題。

鄧小平的講話極有原則性。而對“鐵女人”,據理力爭,但不失坦率誠懇,使“鐵女人”在會議中不得不持合作的態度。當然,最根本的,是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製”的構想,為圓滿解決香港問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鄧小平有關香港問題的講話表現了他處理國際問題的遠見卓識,集中地體現了他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完美結合的風格。這個講話為中外所矚目,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中具有裏程碑一般的重大意義。

撒切爾夫人這個西方外交界的老手,在世界許多重大問題上,折衝樽俎,她得到了一個明確的回答,正義的答複。在離開北京人民大會堂時,她在石階上閃失了一下,雖然跌倒了,馬上有人把她扶起來。有的新聞記者說她是精神緊張,有的說她是心情沉重。

1983年7月,中國代表團的團長、外交部副部長周南,英國外交部次長魏德巍為團長的英國代表團在北京進行了第二輪談判。中國政府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必須取消三個不平等條約。英國政府也認清了世界潮流之所向,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談判。所以談判始終是和風細雨的。

但是,要如何維持香港在過渡時期以及爾後的時期內,繼續保持穩定和繁榮,其中的許多細節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鄧小平的“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偉大構想,在整個談判中發揮了空前的威力。克服了談判中的無數暗礁,澄清了許多流言蜚語,排除了右派勢力的破壞,照顧了中英雙方的利益,照顧了香港的現實利益和前途。整個談判都是在有益的、有建設性的、雙方互讓互諒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多輪的協商過程中,雙方以遠大的眼光、戰略的觀點仔細地談到了香港政府和平移交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問題,並且都有妥善的安排。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政府首腦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香[1]鄧小平:《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2~15頁。

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鄧小平親臨參加了簽署典禮。簽署儀式結束以後,撒切爾夫人向鄧小平祝酒,向中國的其他領導人祝酒。

百年懸案一旦解決,是中華民族的光榮,他們的事跡都將寫入中華民族的曆史。

三、堅決地按原則辦事,決不俯仰由人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澳門問題的談判,自然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早在明朝,葡萄牙人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於1583年,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自行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區的自治管理,但葡萄牙仍每年付500兩白銀予明政府與其後的清政府為地租。由於澳門有葡萄牙人聚居和日本倭寇的活動,明朝於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香山知縣蔡善繼以《條議製澳十則》加強對澳門的管治。1614年,朝廷采納兩廣總督張鳴岡的上書,加強澳門的軍事防範。1616年,葡萄牙任命卡洛告為澳門總督(簡稱:澳督),但並沒有到任。1623年,葡萄牙任命馬士加路也為澳督,並正式到澳門就職。由於最初隻負責澳門防務,澳督官邸亦設於大炮台。

1749年(乾隆14年),清政府頒布《澳夷善後事宜條議》以完善對在澳外國人的法律,並將其葡文石碑豎立於議事亭。1783年4月4日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長以葡萄牙女王名義發布《王室製誥》後,議事會逐漸失去大部分權力,而作為葡萄牙國家代表的澳門總督的權力則不斷擴充膨脹。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後,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愛新覺羅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銀,並由葡萄牙軍隊駐防澳門半島。清政府斷然拒絕葡萄牙的要求,但維持已給予葡萄牙的各樣優待。及至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麵宣布澳門為自由港,除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外,更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1846年4月澳督亞馬留上任後,隨即推行一係列殖民統治政策。1846年5月,亞馬留單方麵宣布對澳門華籍居民征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把隻對葡萄牙居民實行的統治權,擴大到華籍居民。亞馬留之舉立即引起駐澳的清朝官員的嚴重抗議與交涉。但從1849年開始,亞馬留悍然將清朝官員趕出澳門和搗毀清朝海關,並停止向清政府繳納地租銀。亞馬留的舉動,進一步激起了華籍居民的民憤。結果,亞馬留在同年8月22日被刺殺身亡。

1862年葡萄牙曾與清政府草簽《中葡和好貿易條約》,欲將澳門地區轉為葡萄牙之屬地,但被發現而告終。直至1886年(光緒12年),葡萄牙與英國代表藉鴉片緝私征稅的合作與清政府談判。結果於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了《中葡裏斯本草約》、《和好通商條約》,條約列明:“由中國堅準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不過為避免主權徹底喪失,清政府保留了將澳門讓與他國的權利,葡萄牙若想將澳門讓與他國,必須經過中國同意。

自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便開始為香港與澳門的主權問題采取外交行動。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此非常關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亦於1972年3月為此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地化委員會申明中國政府的立場:“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葡萄牙占領的中國領土,解決香港、澳門問題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中國要對被占領的領土恢複執行主權的問題,而完全不是屬於通常的殖民地範疇的問題,更不是使其獲得獨立的問題。”同年11月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決議案,將香港和澳門於殖民地名單剔除,此舉為中國和平解決香港與澳門的主權問題製造了有利的背景條件。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一批中下級軍官所組成的“武裝部隊運動”

將持續執政42年的極右政權推翻,新政府開始民主化進程。當時的葡萄牙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領土。

1975年12月31日,葡萄牙將最後一批駐澳門軍隊撤離。1976年,葡萄牙總統安東尼奧·拉馬略·埃亞內斯出席聯合國大會,與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談及中葡建交與澳門問題之事宜。經過兩年的洽商,1979年2月8日,葡萄牙與中華民國斷絕邦交,2月9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交換《建交公報》。中葡雙方共同肯定澳門是中國領土,至於歸還時間與細節將在適當時間由兩國政府談判解決。至此,葡萄牙的改變與行動為中葡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葡正式建交後,兩國官員開始頻繁互訪。1980年3月,澳門總督伊芝迪應北京政府邀請進行訪問。而中國亦曾派出不少官員(如:任仲夷、習仲勳)造訪澳門。隨著兩國友誼的增進,最高領導人也開始進行互訪。198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訪問葡萄牙,與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會麵就澳門問題交換意見。1985年5月葡萄牙總統訪問中國,與中國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會晤,同表友好地解決澳門問題。

當時在更為複雜的香港主權問題上,中國與英國已達成多項共識,包括《中英聯合聲明》的草案。中葡關係亦穩定發展,談判解決澳門問題的條件與時機日漸成熟。

1986年5月20日,中國與葡萄牙政府正式發布新聞公報,宣布6月30日在北京展開澳門問題的談判,解決澳門問題。到6月,中國代表團由周南率領歡迎葡萄牙代表團,並在歡迎詞指出:“中葡兩國就澳門問題的談判,將是夥伴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對手之間的關係。”自此,中葡兩國正式就澳門問題舉行會談。

四輪會談全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分別是:

第一輪會談於1986年6月30日-7月1日舉行;第二輪會談於1986年9月9日-10日舉行;第三輪會談於1986年10月21日-22日舉行;第四輪會談於1988年3月18日-23日舉行。

第一輪會談開始時,中國代表已建議會談總議程:

1.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的有關問題;

2.中國對澳門行使主權後的安排;

3.過渡時期的安排。

葡萄牙代表同意中國代表提出之總議程並按之討論。其次,中國代表提交了《中葡聯合聲明》草案的中、葡、英文版本,並對此作出簡要的說明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