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會談時,中國代表提交《中葡聯合聲明》的附件,並作出相關說明。葡萄牙代表團表示需要對全部文件進行深入研究後,才能作出全麵的評論,故提議在第三輪會談上才作出全麵評論。最後,雙方就第三輪會談的時間、第三輪會談後成立工作小組的時間和中國代表團長周南在11月訪問葡萄牙之新聞公報細節等進行了磋商,取得了廣泛的一致。
直到第三輪會談,葡萄牙代表終於評論首兩輪會談中國代表團所提交的文件,並將中國的意見分為“同意、接受的”、“需要作出適當修改和補充的”和“需要進一步弄清一些概念的確切內容和含義後才能做出評論的”。中國代表隨即讚許葡萄牙代表的積極回應,並就葡萄牙代表所提及的一些擬修改的問題進行磋商。會談當中,葡萄牙代表更主動提議將部分重要的、實質性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在周南訪問葡萄牙時,才與葡萄牙總統和總理磋商。但周南表示:“不能將我的訪問視為一輪關於澳門問題的談判,也不能以我的訪問來代替關於澳門問題的正式會談。我在與貴國領導人的會晤中,如談到澳門問題,也隻能是我們在談判中遇到的重要的、懸而未決的問題,而不是把所有的問題留到訪葡時才解決。”其後,雙方就設立工作小組的細節進行具體討論和將所提出的全部協議文件草案。最後,雙方同意工作小組在周南訪問葡萄牙後便開始工作。
首三輪會談,中葡雙方討論比較順利。但在周南訪問葡萄牙時,葡萄牙政府就交還澳門的日期上改變原本的立場,並將此日期要延至下世紀初。結果,周南在會晤葡萄牙總統後,取消了原定的參觀訪問計劃。
其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986年12月31日鄭重聲明:“在2000年前收回澳門是中國政府和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十億中國人民的不可動搖的堅定立場和強烈願望,任何超越2000年後交回澳門的主張,都是不能接受的。”1987年1月6日,葡萄牙國務會議經過4個多小時的討論後,原則上同意1999年將澳門治權交還中國。中葡兩國在解決了此爭議後,1987年3月18日開始第四輪的會談。
第四輪會談中,中葡雙方代表團共同表示不希望再遇到重大障礙,並期望是次會談為澳門問題之最後一次談判回合。由於雙方的誠意,即使在澳門葡裔人士擁有雙重國籍和保護澳門的葡萄牙文化特色仍有分歧,但都給雙方尊重態度和相互讓步解決了。最終,中方容許澳門葡裔澳門人士自行選擇國籍(即中國籍或維持葡萄牙國籍),而中方亦尊重澳門的葡萄牙文化特色。經過四輪會談後,雙方聯合發表新聞公報,宣布兩國已就澳門問題達成協議,並將於3月26日在北京舉行草簽聯合聲明的儀式,儀式由兩國的政府代表團團長進行草簽。
1987年4月13日,中國總理和葡萄牙總理分別代表中葡兩國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1987年,中葡兩國各在各自政府內取得《中葡聯合聲明》的批準。中葡兩國政府終於在1988年1月15日互換批準書,《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中葡聯合聲明正式換文之後,1988年1月15日,成立了中葡土地小組,開始了澳門的歸程時期。
鄧小平首創的“一國兩製”構想圓滿地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有利於香港的穩定、澳門的繁榮。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各國商人到香港來投資建廠建立商貿機構的反而多起來,他們都希望1997年後鑽英國經濟勢力弱化的空當,因而流入的資金遠遠超出流出的資金。這使香港更加安全、穩定、繁榮。
同樣,中葡聯合聲明公布於世後,國際投資不斷湧進;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即將完成;幾百年來沒有的深水港和飛機場正在準備動工;珠海市的橫琴島,與澳門的路環島和氹仔島隔海對望,將來會提供給澳門以更大的空間。此外,“一國兩製”也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模式。香港、澳門問題的圓滿解決使我們更有信心海峽兩岸必將統一;“一國兩製”
也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一種方案,對世界和平事業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四、“中國人不解決台灣問題會死不瞑目的”
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台灣島與大陸是不可分割的。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為和平統一中國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號召台灣同胞和全國人民一起,為和平統一祖國而努力。並提出九條建議,希望與台灣省通郵、通商、通航。
1980年1月,鄧小平又把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同在國際反霸、在國內加緊經濟建設一起,作為我們要做的主要三件事。
此後,鄧小平提出了比“九條”更為優厚的條件,同意在別國商討台灣回歸祖國的方案。同時宣布:準許台胞到大陸探親、旅遊,並且來去自由。
麵對大陸的政策,鄧小平的保證,那些1949前由大陸去台灣的人,年少時離鄉,現在都是白發老人,懷鄉之情更是心切,他們自覺集合起來,要求台灣當局允許他們回大陸探親,喊著“回家”的口號。
1981年6月13日,鄧小平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中美關係問題時指出:“對美國一定要有最壞情況的打算。不要怕中美關係倒退,更不要怕停滯……中美關係中突出的問題是台灣問題。對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我們不能含糊其辭。”
1981年,鄧小平指出:“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很弱很窮,裝備又落後,所以中國是無足輕重的,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國家。”“可是我們有‘塊頭大’這個好處,還有就是不信邪。對中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發生錯誤判斷的人,起碼不會有一個正確的國際戰略。”
他又說:“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是中國的內政,別人無權幹涉。我可以坦率地告訴朋友們,如果我們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這條路走不通,怎麼辦?最終用武力也必須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到那個時候,美國的選擇有兩個,一是不幹涉;二是參戰,中美直接衝突,這是一個危險的選擇。”
鄧小平在談話中表示:“我發現有相當數量的美國政治家不理解別國的民族感情,中國人不解決台灣問題會死不瞑目的。”
鄧小平說:“解決台灣問題要用兩手,即用右手爭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點,實在不行,還得用左手,即軍事手段。”
“我們不能承擔不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義務。我們如果承擔了這個義務,等於把自己的手捆起來,台灣當局就有恃無恐,可能導致根本不同我們談判,導致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成為不可能。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來,捆起來不利於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群眾的力量,推動了國民黨當局的步伐,台灣當局宣布從1987年11月2日起,允許台灣人民都可以到大陸去,除現職公務員之外。
針對台灣當局的決定,大陸立刻作出了反應。從國務院一直到各省、市、縣都成立了台灣同胞接待辦公室,對台灣同胞的住、行方麵也作了特別的優待。這些優厚的條件,使台灣同胞深切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隨著台灣同胞探親熱的興起,台灣對赴大陸探親的同胞,大幅度地放寬了限製,過去隻許無官職的群眾和退休老兵到大陸探親旅遊,現在允許一般黨務幹部、事務官、司法人員、教育人員、國企管理人員可以去大陸探親旅遊。到1988年3月,又規定了軍人的父母和成年人也可以去大陸。允許台灣同胞探親,有利於祖國的統一。
鄧小平在會見台灣、香港知名人士時,進一步闡述了中共中央對台灣的政策。鄧小平說,台灣不搞社會主義,台灣現行的社會製度不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會因統一而降低,外國資本不動,台灣還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台灣的現狀不變。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特別行政區,仍保持其原有的製度、生活方式。這一席話第一次為統一祖國提出了“一國兩製”的構想,這是和平統一方針的進一步具體化。
隻要鄧小平的對台政策不變,海峽兩岸統一和諧相處的願望一定能實現。從曆史上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凝聚力的民族。曆史上造成的隔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恩和怨,仇和恨會磨滅的,而骨肉之情是永遠存在的。
1988年1月13日,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在台北逝世後,中共中央領導人立即打電話給台北,對蔣經國先生的去世表示悼念。它打破了國共兩黨六十多年的隔閡。中共中央的行動贏得了海內外人士、僑胞們的普遍讚稱。同時,蔣經國先生在國內的親朋好友也紛紛致電蔣經國的親屬表示哀悼,台灣海峽是割不斷兩岸人民的親情的。
1988年的春節。過去兩岸對峙的熱點--廈門和金門島,是戰爭的最前沿陣地。而這年春節,廈門決定燃放煙花,慶祝龍年佳節,金門也同時燃放煙花,迎接龍年的到來,五顏六色的焰火,照亮了海峽的天空,表明兩岸同胞和平共處的景象已經到來,不再為擔心戰爭爆發而哀傷和緊張。
自從台灣同胞到大陸探親旅遊以來,同時也興起了在大陸通商、投資、設廠的熱潮,這不僅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市場,還因為台灣同胞對大陸有種回家的親切感,大陸人民與台灣人民是息息相連的。
大陸與台灣的密切往來,大陸與台灣的經濟聯係發展到不可分割的程度,這時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和平統一必將會成為不可抵擋的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