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之奮鬥的目標。鄧小平指出:“大陸同胞,台灣、香港、澳門的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要共同奮鬥,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實現祖國統一和振興中華必須依靠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而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基礎。在我國曆史上,愛國主義從來都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新時期,鄧小平強調要把維護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大團結放在突出地位。
1984年在談到香港問題時,鄧小平說:“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什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隻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讚成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隻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
這些論述,突破了社會製度、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局限,賦予了新時期統一戰線最廣泛的愛國主義本質。
“一國兩製”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實踐中進一步得到發展完善。鄧小平說:“‘一國兩製’構想的提出還不是從香港問題開始的,是從台灣問題開始的。1981年國慶前夕,葉劍英委員長就台灣問題發表的九條聲明,雖然沒有概括為‘一國兩製’,但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鄧小平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統一後,台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中國,兩種製度。香港問題也是這樣”鄧小平還多次發表講話,對“一國兩製”產生的背景、依據、內容、意義等進行了全麵闡述。
“和平統一、一國兩製”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解決台灣問題的一貫原則立場。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這樣的承諾”。“這是一種戰略考慮”,“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當然也不可能是台灣把大陸吃掉”。鄧小平還多次強調,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政策還可以比香港問題更寬,他說:“所謂更寬,就是除了解決香港問題的這些政策可以用於台灣以外,還允許台灣保留自己的軍隊。”
除了做好台灣人民工作外,我們要加強與海外同胞的聯係。我國有幾千萬海外愛國同胞,遍布世界五大洲。廣大海外同胞曆來具有強烈的熱愛祖國的傳統和報效祖國的願望。他們希望祖國早日統一,期盼中華民族振興,他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曆史時期都做出過積極貢獻。
鄧小平明確肯定了廣大海外同胞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心向祖國,愛國主義覺悟不斷提高,他們在實現統一祖國大業、支援祖國現代化建設和加強國際反霸鬥爭方麵,日益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1]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製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61頁。
[2]鄧小平:《和平共處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97頁。
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千百萬海外愛國同胞是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祖國統一、擴大國際影響的一支重要力量。鄧小平指出:中國人要振作起來。大陸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鄧小平把發揮幾千萬海外愛國同胞的作用作為我國一個獨特的機遇提出來,並納入我國大發展的總的戰略構想中,深刻地闡明了新形勢下海外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意義。
雖然台海形勢波詭雲譎,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但祖國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
二、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來的“一國兩製”構想為港澳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和平解決香港、澳門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
1982年9月,英國當時的首相撒切爾夫人親自訪問中國。這位舉世聞名的女強人帶領大批智囊策士、新聞記者來到中國的首都北京,尋求解決香港、九龍、新界問題的方案。
在訪問北京之前,撒切爾夫人說明:“堅持三個條約有效”,“三個條約具有法律效應的”,在國際上大造輿論。
全世界在關注著北京。香港人民關注著北京。衛星轉播了鄧小平接見撒切爾夫人的現場直播。撒切爾夫人在電視現場直播時一再強調“三個條約”有效。
香港的愛國人士和大學生們公開反對瑪格麗特·撒切爾的說法,認為她的說法是無視曆史事實,如果承認這“三個條約”,那將是“莫大的恥辱”。
[1]宗峻著:《總設計師》,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月,第510~519頁。
[2]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製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59頁。
在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威信時,中華民族向來隻有一個答案。鄧小平的回答是斬釘截鐵的兩句話:“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定要收回來的!”這就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聲。
撒切爾夫人因在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爭端中持強硬立場而在世界是有“鐵女人”之稱。鄧小平和“鐵女人”在北京會晤,唇槍舌劍已在世人的預料之中。下麵便是鄧小平於1982年9月24日會唔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就香港問題發表的著名講話:
“我們對香港問題基本立場是明確的,這裏主要有三個問題。一個是主權問題;再一個問題,是1997年後中國采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
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
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我們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們是在人民充分信賴的基礎上才能如此長期等待的。如果15年後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台,沒有別的選擇。所以,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於一、二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
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麵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麵前會得到好評。所以英國政府應該讚成中國這個決策。中英兩國應該合作,共同來處理好香港問題。
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製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製度要保持。我們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廣泛交換意見,製定我們在15年中的方針政策以及15年後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應該不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資者首先是英國也能夠接受,因為對他們也有好處。我們希望中英兩國政府就此進行友好的磋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聽取英國政府對我們提出的建議。這些都需要時間。為什麼還要等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會晤,就香港問題進行商討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這段時間裏同各方麵進行磋商。
現在人們議論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繼續保持繁榮,就會影響中國的四化建設。我認為,影響不能說沒有,但說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建設,這個估計不正確。如果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麼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人們還議論香港外資走的問題。隻要我們的政策適當,走了還會回來的。所以,我們在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的同時,還要宣布1997年後香港所實行的製度和政策。
至於說一旦中國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願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麼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麵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希望從夫人這次訪問開始,兩國政府官員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很好的磋商,討論如何避免這種災難。我相信我們會製定出收回香港後應該實行的、能為各方麵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擔心這一點,我擔心的是今後15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製造混亂是很容易的。我們進行磋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兩國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約束廠商及各行各業,不要做妨礙香港繁榮的事,不僅在這15年的過渡時期內不要發生大的波動,1997年中國接管以後還要管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