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一、深圳:八年建成一個現代化城市
城市經濟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方麵之一,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
毛澤東就極為重視工業的發展,希望通過加速工業化的進程以完成超英趕美的戰略目標。但是因深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在建國後30年裏的時間裏,造成了黨對企業管得太多、統得太死,企業缺乏活力、工人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千萬個全民所有製大企業生產效率低下。因此,經濟實力的增幅一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鄧小平認識到,隻有改革才能實現新的增長。因此,他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口號,主張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來。投資和管理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所需要的一部分,要求從企業生產的最大效率、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生產管理的先進性、企業在生產和銷售計劃方麵所擔負的責任等方麵進行城市經濟改革。那麼,鄧小平又是怎樣將其戰略目標付諸實踐呢?那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基於加快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為特別經濟開發區。
深圳是四個特區中最大的一個,著重發展工業、商業、農業及旅遊業。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沿海的一部分,離香港很近。麵積為327.5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中心之一。這座昔日的荒涼小鎮,經過建設者們艱苦卓絕的奮鬥,在短短的八個春秋內,已經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上百幢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工業、財貿、金融齊頭並進。1992年,深圳傳來喜訊:深圳已經沒有農村。
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但是一些受“左”
的思想影響頗深的人卻反對建立經濟特區。麵對欣欣向榮的市貌,他們竟然悲歎不已,認為經濟特區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來說,是反對社會主義的“危險信號”,覺得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已蕩然無存。某些人甚至搞起了“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浪潮。
就在深圳經濟特區徘徊於姓“資”、姓“社”的十字路口時,1984年2月1日,鄧小平結束深圳視察後,興致勃勃地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次視察結束了關於深圳性質問題的爭論,從而保證了深圳的經濟發展。
深圳繁榮的奧秘之一,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如此之快,除了緊鄰香港之外,更主要是靠建設者們爭時間、搶速度的艱苦創業精神,靠堅決改變30年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陳舊模式的雄心壯誌。僅僅四年的時間,55條總長80公裏的寬闊市區主幹馬路,代替了過去簡陋狹窄的縣城小街,18層以上的高樓建成了19幢,當時全國最高的50層以上的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隻用了209天便完成了主體工程。在遠離市區30公裏的荒涼的蛇口半島上建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新型海港工業區;僅僅7年多的時間,就建成了蛇口、八卦嶺、上步、沙河、南海石油後勤基地、水貝、南頭、沙頭角等八個工業區和一個科學工業園。各種建築物竣工總麵積1200多萬平方米,到1987年6月底,基本建設投資額累計完成91.17億元,建成新區48平方公裏,與1979年相比,基建投資增長了43倍,城區麵積擴大了16倍。198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35.34億元,增長了17倍。
從昔日的荒涼小鎮到一座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快速發展證明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奧秘之二:外引內聯,“借船出海”。深圳的開拓者依靠鄧小平及其同伴們的支持,用足用滿政策,充分發揮外引內聯的作用。深圳電子集團公司利用特區優勢和國家的開放政策,把握日元升值後國際電子工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的機遇,增強了外引能力。1986年就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聯邦德國、比利時、新加坡、波蘭、匈牙利等24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190多家企業的500多位外商進行了業務方麵的合作,借助香港和國際力量,打通了走向國際的渠道,並引進新項目35個,吸收外商股東38個。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自行車王國”,全國共有140多個自行車廠,生產能力3000多萬輛,占世界產量的1/3。
然而,因為生產設備陳舊、工藝落後,新產品開發能力差,產品在世界上影響很小,僅占世界自行車貿易總額的6%。1986年8月,由深圳市輕工業公司與香港大寰自行車有限公司合資興辦的深圳中華自行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家公司成立後,生產自行車14.13萬多輛,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英國、北歐、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產品貿易額占世界總量的56.6%。
深圳特區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十分注意改善投資環境,製定了十條不同的法律條款、條規,給客商提供廣泛的經營範圍,投資場所和法律保護。外國投資者及海外華人在深圳可以賺取到比中國其他地方更高的利潤,享受到比其他地區更為優惠的條件。在良好的條件和優惠的政策的鼓勵下,來深圳的投資日趨增多。到1987年6月底,深圳特區先後和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家、財團和跨國公司簽訂各種協議5100多項,協議投資額約39.7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51億美元。
外商在深圳特區投資企業有1400多家,先後從日本、美國、瑞士、香港等19個國家和地區引進了技術設備3萬多台(套),技術項目300多個。
深圳在做好“外引”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內聯”工作。注意與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有關部門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和橫向經濟聯合,充分發揮特區的“窗口”和“扇麵”幅射的樞紐作用。到1987年為止,深圳與內地已經簽訂了協議2000多項,內地在深圳興辦了各種規模的企事業2500餘家。深圳還抓住外貿的優勢,將內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拿到特區來深加工、精加工後增值出口,為國家創彙。上海、鄭州、西安、江蘇、廣西、黑龍江、杭州、長沙、廣州等地的名優輕紡和機電產品也通過特區走向國際市場。
奧秘之三:發揮管理“窗口”的作用。鄧小平指出,特區是全國的特區,要對內經濟發展起到“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深圳在發揮管理的窗口的作用上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在同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交往的過程中,深圳特區可以接觸到美國、西歐、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的管理經驗。
這樣,深圳就可以博采百家之長為己所用,做好“軟件改革”工作。日本的管理經驗中把行為科學應用於企業管理,體現了“滿足感”和刺激工作效率的關係,很值得中國管理者借鑒。
二、“珠海經濟特區好”
珠海是中國排第二的經濟特區,與澳門相鄰。今天高樓林立,大道縱橫的拱北區,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一片亂葬崗,400年來,許多澳門的死者就埋葬在那裏。
珠海不僅與澳門接壤,距離香港也相當的近。珠海星羅棋布的海島不僅包圍了整個澳門,而且從正南、西南、正西三個方向對香港形成了半包圍,桂山、外伶仃等島嶼離香港僅三公裏之遙。珠海的範圍,橫跨整個珠江口,是廣州和香港通往世界各地航道的咽喉之地,經濟和政治地位都十分重要。但是,在閉關鎖國的年代裏,珠海雖然具有經濟地理的優勢,卻不能得到施展;雖然具有發展經濟的人文條件,卻未能得以充分利用。
因此,從新中國成立到8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這個邊陲小鎮變化甚微,人口稀少,街道冷落,荒灘行蟹,野嶺奔兔,給人以蒼涼的感覺。直到鄧小平上台以後,慧眼識珠,將珠海辟為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珠海才得以發揮她曆史、地理上的優勢,麵貌開始發生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1984年1月,鄧小平初次親臨珠海視察,先後參觀了珠海九州港、香洲毛紡廠等地,在了解到珠海特區短短三年多來所取得的成就後,欣然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珠海經濟特區的建設者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工程師、技術員、建築工人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終於使珠海由一個昔日的亂墳崗、海濱漁村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農漁牧業、旅遊業、商貿業綜合發展的、初具規模的花園式現代化海濱城市。現在,當你在市內經過時,你可以看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寬闊的馬路。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珠海市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大廈小樓錯落有致,花園道路融為一體,青山碧海款款相依,工廠住宅適當分區,綠葉紅花裝點建築,清風馥氣蕩漾城區,珠海建築群,各具特色,絕不雷同。
珠海,不僅以環境優美而為中外人士津津樂道,而且她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是相當驚人的,由於珠海優越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商人、財團。美國、加拿大、德國、丹麥、比利時、澳大利亞、中東、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國家或地區的商人紛紛攜款而來。特別是1992年中韓建交、鄧小平發表了南方談話後,台灣地區、韓國的商人紛紛來珠海進行大規模投資,珠海的工業有了飛速的發展。
1987年珠海的工業總產值比1986年增長了80%以上,比試辦特區前的1978年則增長幾十倍。1988年上半年比1987年更上一層樓,與上年同期相比較,又增長了50%以上,珠海這種發展速度在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是無法比擬的,這真是一個奇跡。
在農業生產方麵,珠海原來糧食都難以自給,生產方式也是傳統的小農經濟。1978年以後珠海引進了一批外資和先進農業技術設備及優良品種,完成了向外向型創彙型農業轉化,形成了較強生產能力。全市農業生產的商品率已達到75%以上,這是農業向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標誌。農業生產工廠化、集約化已初見端倪,幾十畝連片的開發性農業生產基地、圍墾養殖,網箱養魚隨處可見。富裕了的農民漁民,依山傍海建起了一座一座的花園小樓房,寬敞明亮、裝修高級。鄧小平製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在這裏得到了最好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