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殺開一條血路:辦經濟特區的大手筆(2 / 3)

在外貿方麵,珠海抓住毗鄰港澳國際市場信息靈通的優勢,大抓出口創彙。1987年,全市出口創彙2.74億美元,比1986年增長了四倍,1988年上半年,又比1986年增長了四倍,1988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時期增長了1.3倍。1987年,珠海已經實現了外彙收支平衡。這標誌著經濟特區已經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的地位。

珠海重視人才的作用,其舉措堪稱全國一絕。為了克服人才缺乏的困難,珠海的開拓者們向全國布榜招賢,從國內到海外,網羅了一批科學家、技術人員、建築師、設計師、會計師、經濟師、律師、作家和各項專門人才。尤其是90年代初,珠海市市長做出一項驚人之舉,給為珠海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建設者頒發重獎,從奧迪車到別墅不等。

珠海這一招很是見效,招攬來的這批人才不僅消化了引進的國際先進技術設備,而且還創造出了不少自己的名優產品,投入國際市場,取得了許多國際科技專利。

珠海經濟特區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就是鄧小平試辦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決策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鄧小平視察珠海時,禁不住喜上眉梢,欣然題下“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

三、廈門的發展是對台灣的“窗口”

廈門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新的特區,這是由廈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曆史淵源造成的。

廈門是一個濱海的花園城市,與台灣省的金門縣隔海相望。台灣島上居民很大部分是來自福建的,因而從廈門登陸探親訪友要較繞道台北和香港、廣州到福建要近得多。因此,廈門經濟特區的創立和發展是對台灣的“窗口”,具有重大意義。

廈門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優越的條件:

交通方麵,廈門到鷹潭的線路可與浙贛線相連,進而與全國其他幹線聯網;廈門還有機場設備,主跑道可以升降各型噴氣式飛機,溝通國際民航空港。

能源方麵,廈門的電力已與福建省西南地區和北部的電網通電,保證了特區的電力資源。

廈門的東渡港,水深12米以上,港內寬闊少霧,常年不凍,可以停泊五萬噸以上的貨輪,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最好的港口。

廈門的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鼓浪嶼的景色可與青島的劉公島相映成趣。風景區的旅遊事業與經濟特區的工業發展,同為廈門市的兩大經濟支柱。

廈門經濟特區設在市西北的“湖裏”。特區的總體規劃是工業區與居民生活區分開,以保證一個潔淨、優美的居住環境。特區建設分兩期進行:先開發一平方公裏的工業區和特區的專用碼頭。爭取國外投資,盡快將工業搞上去。第二期工程再擴建1.5平方公裏的可容納200家工廠的投資環境,以後再開發4.5平方公裏的生活區,完成7平方公裏大、有10萬居民的新型現代化城市。目前,廈門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客戶簽訂協議和合同。其中,華僑投資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是因為:閩南地區是台灣人的故鄉,所以與台灣的貿易相當發達;同時,福建籍華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國數量極多,他們繼承了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自從廈門被辟為經濟特區後,華僑紛紛回鄉投資。

經過幾年的努力,廈門經濟特區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東渡港裏高大的門式起重機和集裝箱裝卸橋,把800多家工廠所需的原材料運進來,把生產出來的產品運出去。廈門經濟特區的產品遠銷西歐、北美、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的100多個國家、地區,為國家出口創彙積累了不少資金。2000多米的機場主跑道,波音737和三叉戟客機此起彼降,國內的航線與福州、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地通航,國際線也有定期班機。

1987年11月,台灣當局準許台灣同胞回大陸探親以來,台胞們終於可以與親人團聚,共話離情別緒。許多同胞為廈門的發展和繁榮感到高興,甚至有些台胞在廈門定居下來。

四、“百載商埠”的汕頭遠景喜人

汕頭與深圳、珠海不同,是一個舊城市。因此,汕頭創辦經濟特區首先麵臨的就是改造舊城的困難。為此,經濟特區不得不與舊城市分隔開來,建立在汕頭市東南的龍湖區,並新開發了廣澳片以適應特區發展的需要。

當時汕頭市的碼頭,隻能停泊3000噸的輪船,在漲潮時5000噸的輪船才能泊岸,但要趕在潮落前匆匆離岸,這就成為限製汕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障礙。因此,建造大型的深水碼頭是汕頭經濟特區的當務之急。大型集裝箱的運輸,是循汕深公路運到深圳,再轉口出去,這樣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產品成本。

為了改變交通困難的狀況,開拓者們修建了從汕頭到廣州的高速公路,飛機場則已經率先建成,目前,中國民航的737、747客機都可以停降,並且已經開辟了汕頭到北京、廣州、香港的定期航線。

汕頭大橋橫跨市區與特區,是中國一座高質量的橋梁,橋下可以通行幾萬噸級的巨輪。

汕頭手工藝品(主要是抽紗)馳名世界,輕工業也有一定的規模。

汕頭以南海石油為原料發展煉油業,同時發展與石油相關的多種工業。

汕頭市倚海而立,因港而興。1861年正式開埠後,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裏。汕頭港曾有過輝煌的曆史,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然而由於曆史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汕頭港的建設幾度錯失發展的機遇。近年來,汕頭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已進入新的時期。汕頭港現已擁有碼頭泊位70多個,其中1至5萬噸級深水泊位16個,技術設計年綜合吞吐能力2518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58萬噸/年。現有碼頭配套齊全,有散貨、雜貨、卸油、客運、集裝箱等各類碼頭。其中,散貨碼頭3.5萬噸級泊位,設計年綜合吞吐能力410萬噸;汕頭國際集裝箱碼頭兩個2.5萬噸級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40萬個標準箱;汕頭港5000噸級泊位客運碼頭(包括配套的客運站建築麵積8929平方米),設計年吞吐能力40萬人次。還有粵東最大的兩個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即將建成投產。汕頭港導航設施齊全,引航技術設備先進,經驗豐富,輪船進出港安全有保障。汕頭港已具備汕台直航具有的基礎條件和優勢。

隨著汕頭被列為首批對台海上直航港口,汕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新機遇。汕台直航,直接帶動了汕頭港的發展。汕頭是廣東省距離台灣最近的城市,汕台兩地關係源遠流長,人員往來密切,具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聯等方麵的曆史情結和現實聯係。汕頭的南澳縣與台灣的高雄市距離不到140海裏,海上的曆史聯係密切,目前在高雄市的南澳鄉親比南澳縣人口還多。因此,汕台直航,發展對台貿易占有優勢,而海上的直航,將首先帶動汕頭港的建設發展。目前在汕的台資企業301家,實際利用台資11.22億美元,汕頭港不僅在廣東發展對台貿易、尤其是粵東對台貿易上占據有利優勢,而且輻射到粵西北、贛東南、閩西南的對台直接貿易上都具有優勢。汕台海上直航,將給汕頭港的建設發展注入生機活力,也給汕頭市振興汕頭港的發展戰略帶來信心和契機。

被喻為“嶺東門戶、華南要衝”的粵東中心城市汕頭喜訊不斷,在汕頭的街頭和各個部門,人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熱”!四處熱火朝天的建設,讓人充分感到這座城市蓬勃發展的溫度。

可以用“經濟升溫、投資升溫、工作升溫”三個“升溫”來概括汕頭目前發展的良好態勢:汕頭正在積極籌劃發展東部城市經濟帶、工業經濟帶和生態經濟帶三大經濟帶。其中,東部城市經濟帶以河口整治、海堤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城市防災減災工程,堤路結合,建設可防百年一遇的洪水大堤,填海造地24.87平方公裏,實現城市形態由內海灣型向外海灣型濱海城市轉變;工業經濟帶全長32公裏,規劃麵積118平方公裏,采取“帶中有園,園中有區”的布局結構,主要建設濠江石化工業區、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潮南產業共建園區三個產業組團;生態經濟帶將建成集生態效益農業、高新技術科教園區、都市生態旅遊和南濱片區新城市組團為一體的綠色生態經濟走廊。“高標準、大氣魄、超常規推進三大經濟帶的規劃建設,這是汕頭今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目前,在汕頭投資最多的還是華僑。潮汕籍的華僑在東南亞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他們擁有巨大的資金,尤其以泰國的華僑為最。潮汕藉華僑鄉土觀念較濃,他們繼承發揚了李嘉誠先生愛國愛鄉的傳統,紛紛回到家鄉投資辦廠,出資辦學,為家鄉的發展提供財力、人才等方麵的幫助。著名的汕頭大學占地1500多畝,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這是李嘉誠先生獻給家鄉人們的一份厚禮。

五、新的開放政策--“14+3”

深圳、珠海、廈門、汕頭4個經濟特區的建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新的經驗。1984年一二月間,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了這4個經濟特區,為經濟特區在短短的3年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倍感欣慰。鄧小平再次肯定了試辦經濟特區決策的正確性。2月24日,鄧小平在與部分中央領導同誌談話的時候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他還指出,中國要更迅速地取得經濟建設的勝利,必須進一步開放:第一,建立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指導思想不是收,而是放。第二,可以再開放幾個點,增加幾個港口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