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帝國第三十八章緬甸(2 / 3)

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籲。四十年戰爭時,東籲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於是,他們在緬甸大地上展開激烈的抗爭。同樣,北方的孟養和木邦也趁阿瓦參與緬甸內戰而實力削弱時發展自己的勢力,一場更大的變革正要在緬甸大地上發生。

1527年孟養國主思陸的兒子思倫聯合木邦國主罕烈以及孟密國攻占阿瓦城,殺死阿瓦王莽紀歲(瑞難喬信)及其妻子兒女,立其一族莽卜信為阿瓦國王,三國分占了阿瓦的土地。

1531年,年僅15歲的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在東籲繼位,從此緬甸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創建,史稱東籲王朝。莽瑞體的父親明吉瑜娶了阿瓦國王的女兒進行政治聯姻,從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作為嫁妝,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製住阿瓦王朝的進犯。

正當阿瓦王朝和白古王朝互相火並、兩敗俱傷時,東籲卻在養精蓄銳,集結力量。莽瑞體在加冕前必須參加貫耳儀式和入教儀式,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名,莽瑞體決心在緬甸的四大聖地瑞穆陶寶塔舉行儀式。

這座寶塔位於緬甸霸主白古王朝的都城邊,莽瑞體挑選五百名精銳騎兵,自己一馬當先,乘黑夜進入敵人的領土,日出時就到了瑞穆陶。

城中的孟人以為這些騎兵是一支入侵軍隊的先頭部隊,急忙關上城門而徒守城內,喪失了寶貴的時間。當他們得知瑞穆陶寶塔內隻有五百緬人士兵時,立刻衝出城外,包圍了這所寺廟。

此時貫耳儀式即將結束,王宮的占星家正在為莽瑞體貫耳。哨兵急報時,莽瑞體卻平靜地說:“穿好耳孔,我的耳朵比孟人更重要。”儀式一結束,莽瑞體即率騎兵衝出孟軍包圍,孟軍居然沒有一個敢去攔截。

莽瑞體勝利歸來,他的英勇事跡傳遍全國,緬人振奮,撣人和孟人則聞之膽寒。這次特殊的貫耳儀式使年輕的莽瑞體和東籲王朝聲威大振。

此後莽瑞體先向南方發展,與泰國北部的蘭那泰王國(明朝稱為八百宣慰司)之間發生戰爭,奪下其部分領土,並逼迫蘭那泰向其臣服,又乘南方白古王朝發生內訌,白古王室兄弟爭立時,莽瑞體伺機予以和解,得到雙方割讓的大量土地。不過,莽瑞體並沒有滿足,最後白古王朝兩兄弟都被莽瑞體先後攻滅,莽瑞體完成了對緬甸南方的統一。

控製了緬甸南部後,莽瑞體將視線轉向北方,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莽瑞體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雇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士兵七百人,正當莽瑞體的力量如日中天,1544年阿瓦國王康孟聯合錫泊、蠻莫、孟養、孟密、孟乃、洋檜組成了七個國家(土司)的龐大軍團,試圖奪取卑謬。

莽瑞體派出乳母之子莽應龍應戰,莽應龍指揮高超,輕鬆戰勝了強大的七國聯軍,取得史稱“七國之戰”的勝利。1546年,莽瑞體用孟族和緬族兩種儀式在卑謬城舉行加冕典禮,自稱為上下緬甸之王,標誌著莽瑞體的事業到達了頂峰。

1548年底,莽瑞體要求暹羅(泰國)進貢一頭白象遭到拒絕,率軍三十萬以上從三塔徑大舉入侵暹羅,從而拉開了直到19世紀初才結束的曠日持久的泰緬戰爭之序幕,莽瑞體的大軍很快包圍了暹羅首都阿瑜陀耶,莽瑞體雖然有四百名葡萄牙人雇傭軍,隻是阿瑜陀耶城中站在暹羅一方的葡萄牙人則更達到1000人。久攻不下之後,莽瑞體決定有條不紊地撤退。

從暹羅退兵後不久,莽瑞體步入了晚年。他沉浸在飲酒和遊獵之中,完全喪失了之前近20年的霸氣。三年後被人剌殺,被莽瑞體滅掉的白古王朝重新複位。

莽瑞體被剌殺後,東籲王朝四分五裂,莽瑞體的繼任者莽應龍,僅有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而已,卻不曾控製一個堡壘,強大一時的東籲王朝一不小心就要覆滅,莽應龍率領他的軍隊用不著了二年內重又將緬人團結起來,四年後將複辟的白古王朝滅亡,東籲王朝重新恢複了強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