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天的朝會,眾臣跪拜完後,李娃剛說完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話,趙良極從人群中閃了出來,大聲道:“臣有事啟奏萬歲,今年的新科舉子名單禮部已列好,請萬歲過目。”
李鴻基一喜:“這麼快就好了,呈上來。”
“是。”趙良極上前數步,將早已準備好的名單交到走去的侍衛手中,李鴻基從侍衛手中接過名單,先從上看起,頭名狀元赫然列著張文熙的名字。
對於這個昔日曾在城隍廟見過一麵的士子,李鴻基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也沒有多大反應,他要找的是黃宗羲,此次共二百二十一名士子,原則上隻要通過會試,就不會刷下來,最差也會列在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李鴻基先從一甲看起,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並沒有黃宗羲的名字,二甲共七十二人,李鴻基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二甲也沒有找到黃宗羲的名字,李鴻基大感奇怪,記得黃宗羲會試時是排在第四,殿試雖然有相差,按理也不會到連二甲也進不了。
二甲進士出身和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是一字之差,中間的區別其實很大,無論是起點還是升遷,進士出身都要占據較大的優勢,同為平級官員,如果論起出身,同進士出身也比進士出身矮上一頭。
李鴻基隻好在三甲裏麵找,才在最後幾名內找到黃宗羲的名字,李鴻基心裏雖然奇怪,但在朝堂上也不好向趙良極詢問詳情,隻好將名單擱下,笑道:“愛卿辛苦了,先退下吧,朕要回去再仔細看看。”
趙良極卻沒有退下去:“回稟萬歲,臣還有事向萬歲啟奏。”
“愛卿請講。”
“回萬歲,禮部接到緬甸和安南鄭氏使者的要求,他們一直想麵見萬歲,請萬歲批準。”
李鴻基皺了一下眉,自從去年年底答應鄭氏出兵剿滅張獻忠後,由南方軍團副軍團長李萬成率二萬兵馬進入安南,開頭唐軍如破竹,將張獻忠的人馬打得節節敗退,也替鄭氏解了升龍之圍。
鄭壯大喜之餘,也將被張獻忠占領的靠近邊界的二十餘城統統割讓給大唐,想讓大唐一股作氣將張獻忠消滅,李萬成借口過年停止了兵勢,哪知這一過就是大半年也沒有見唐軍再動一動。
安南鄭氏多次催促唐軍進軍,李萬成就是不允,國王鄭壯隻得親率大軍二十萬向張獻忠進攻,隻是張獻忠對上唐軍時一敗塗地,對上安南軍卻是遊刃有餘,鄭壯的軍隊被打得大敗,二十萬大軍丟掉了一半,隻得淒淒慘慘的退回升龍。
張獻忠若不是顧及到唐軍存在,很可能乘機一鼓作氣重新圍攻升龍,鄭壯隻得重新請求唐軍進軍,見李萬成不應,又派出使者趕到長安,想求見皇帝,讓皇帝下令前方進軍。
李鴻基當然知道安南使者的來意,如今唐軍該占的地已經占了,每月按兵不動,還能從安南伸手索要十五萬兩銀子的餉銀,如今總共得到了近一百五十萬兩銀子,使朝庭的財政大大寬餘了一筆,大唐上下都心照不宣,又如何肯重新進軍,將張獻忠滅了。
唐軍一直推三阻四,所用的借口也都用盡,如果接見安南使者,使者再提請求就不好當麵拒絕,李鴻基身為皇帝,麵子還是要顧得,幹脆眼不見為妙,趙可在長安等了大半年到底也沒有見到大唐皇帝。
往日趙可的求見禮部都不與理會,隻是這次與緬甸使者同時求見,禮部卻不能作主,隻得上報與皇帝,請求皇帝定奪。
此時緬甸正處於東籲王朝重新恢複時期,公元13世紀末,緬甸輝煌一時的蒲甘王朝滅亡,此後緬甸進入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
從1386年到1425年,兩國不斷發生衝突,史稱“四十年戰爭”。除了這兩個大國之外,尚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幹等國,其中尤以緬族的東籲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