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帝國第三十八章緬甸(3 / 3)

此後莽應龍東征西戰,並多次挑釁當時的大明朝庭,幾次想侵入大明內地,不過都沒有得逞,1581年,莽應龍去世。

莽應龍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已經空前遼闊,東到老撾的林城(即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占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將明朝在北緬的所有力量都撥除,成就了緬甸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莽應龍死後,他的兒子莽應裏繼位,1582年冬,莽應裏得到從雲南叛逃的漢奸嶽鳳勸說,鼓動他侵入明朝,完成父親沒有完成的偉業,於是莽應裏派遣士卒戰象數十萬,多路出兵攻打雲南。

明朝方才醒悟,開始調集各處將領和兵馬與緬軍決戰。當時的黔國公沐昌祚帶兵移駐洱海,雲南巡撫劉世曾也率軍移駐楚雄,迅速征調漢人和當地土駐軍隊數萬,對緬軍進行會戰,取得了全麵的勝利。

1583年,明軍大將劉綎、鄧子龍等將領又率兵從隴川、孟密出發,一直攻打到阿瓦城,緬將猛勺向明軍投降,猛勺是莽應裏的叔父。原來鎮守隴川、孟養、蠻莫等地的緬將,全部潰退,嶽鳳和他的兒子後來也都被處死。

莽應裏在對明朝的戰爭中遇到了較大的挫折,緊接著內部也出現了不穩定的跡象。他的叔父猛勺野心膨脹,試圖串通兩位王兄卑謬侯、東籲侯發動叛亂以奪取莽應裏的王位,莽應裏得到消息後,輕易粉碎了這一次動亂,猛勺失敗後也在流亡明朝時死去。

但莽應裏並沒有接受教訓,開始了年年征戰的生涯,分別發起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五次北進,均被明軍聯合各屬國擊敗而告終。

連年征戰失敗後,東籲王朝已經失去了輝煌,莽應裏也沒有再對外發動戰爭,隻能自保於都城之內,卑謬、阿瓦、清邁等地相繼宣布獨立,1599年,莽應裏的衛隊也拋棄了這位可憐的國王,莽應裏被他的堂弟東籲侯殺害。

莽應裏的衰敗並沒有使東籲王朝最終滅亡。莽應龍的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占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史稱良淵時期。

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複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 1613年收複了被葡人占領的沙廉,把葡萄牙人驅逐出緬甸,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

繼阿那畢隆之後的緬甸國王為他隆,阿那他隆執政時,擯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恢複了向明王朝進貢,並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1638年,他還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製了各地戶口、耕地麵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征稅和征調勞役的依據。

他隆的努力,使得東籲王朝重新變得國富民強,隻是桂王率殘明勢力進入緬甸後,緬甸一下子處於艱難的抉擇中,一方麵是中原新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一方麵是昔日宗主國最後繼承人,最主要的這個繼承人還有很大的力量,一旦處理不好,緬甸就有亡國之危。

如果桂王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當然很好辦,將他們統統送給大唐就是,事實上緬甸也確實派兵對桂王進攻,隻是桂王的這支部隊手上的火器比葡萄牙人更犀利,緬甸雖然取得幾次勝利,但最後都被明軍裝備的火器部隊打退。

對於緬甸的明軍殘餘勢力,大唐上下當然也很是關注,聽到緬甸使者求見,皇帝考慮了一下,還是點頭:“如此,宣他們進見好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