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廣寧子(2 / 3)

統統沒有,化作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那麼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諍,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裏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涅盤寂靜

此係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隻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能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麵目,此允稱為佛教是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盤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盤。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盤。生死與涅盤本無距離,隻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盤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盤;若求大涅盤,即造生死業。

【名稱】

梵語nirva^n!a,巴利語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盤那、涅隸盤那、抳縛南、匿縛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係、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盤(般,為梵語pari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盤(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盤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盤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盤之解釋,異說紛紜。總約之,可大別如下:(一)據部派佛教,涅盤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複有有餘(依)涅盤與無餘(依)涅盤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餘之依身,略稱‘餘依’或‘餘’)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盤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盤為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二)中論等以實相為涅盤,實相又即為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盤經卷三指出涅盤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盤八味。若以此配以涅盤四德,常、恒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唯識宗稱涅盤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盤、有餘依涅盤、無餘依涅盤與無住處涅盤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盤,略稱本來清淨涅盤、性淨涅盤,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盤,即依於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眾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於涅盤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盤教說即以此為特色。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盤分為性淨涅盤與方便淨涅盤(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盤)二種。天台宗則分為性淨涅盤、圓淨涅盤(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盤)與方便淨涅盤(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盤。又作應化涅盤)等三涅盤。(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餘涅盤,再回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為無餘還生。同時,涅盤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為之相),故又稱離相。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為涅盤之城,亦稱無為涅盤界。(四)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盤、般涅盤、大般涅盤。入涅盤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喻佛身或機緣,火喻智慧或佛身)。涅盤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無餘依涅盤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為涅盤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盤會、涅盤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為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

一、蘊苦永息之涅盤

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是迷於無我的愚疑,這惟有無我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無我)慧,便能破我見,體驗到人生的真理,獲得大自在。這是現在生所能修驗的,也是聖者所確實證明的。等到此生報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這就是入涅盤了。大阿羅漢都是這樣的,釋迦佛八十歲時,也這樣的入了涅盤。如進一層推求,就難於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盤,到那裏去呢?證了涅盤,是什麼樣子呢?關於這,佛是很少講到的。總是講:生死怎樣延續,怎樣斷煩惱,怎樣就能證涅盤。入了涅盤的情形,原是不用說的,說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個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醫生處求醫,一定要問個明白,眼明以後,是什麼樣子的,醫生怎麼說也沒有用吧!因為他從來無此經驗,沒法想像。隻要接受醫治,眼睛明亮了,自然會知道,何必作無謂的解說。若一定要問明了才肯就醫,那他的眼睛,將永無光明的日子。涅盤也是這樣,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在生死中轉,未曾證得涅盤,所以入涅盤的境地,怎麼想也想不到,怎麼說也說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樣。佛教是重實證的,隻要依著佛的教說----斷煩惱,證真如的方法去修習,自然會達到自覺自證,不再需要說明了。

凡夫心境,距離聖境太遠了,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但世人愚疑,總是要作多餘的詰問。所以,佛曾因弟子所問而說過譬喻。佛拿著一個火,手一揮動,火就息滅了。佛問弟子:火到那裏去呢?這不能說火是什麼情形,也不能說火到那裏去了。生死滅了,證入涅盤,要問是什麼樣子,到什麼地方去,也與火滅了一樣的不可說明。再說一個經中常說的譬喻吧!因冷氣而結水成冰,有大冰山,小冰塊,什麼情形都有,各各差別。這像眾生從無始以來,各有煩惱,各各業感,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別不一。冷氣消除了,冰便溶化為水而歸於大海。這如發心修行的,斷煩惱,解脫生死苦果而入涅盤一樣。這時候,如問,冰到那裏去了,現在那塊冰是什麼樣子,那是多餘的戲論。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過去的個體;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無在無不在」。解脫生死而證入涅盤,也是這樣,不能再以舊有的個體去想像他。有些人,總覺得入涅盤以後,還是一個個的,還是會跑會說的,不過奇妙的很而已。這隻是把小我的個體去推想涅盤,根本不對!如說某人入涅盤,是可以的;以為入涅盤後,仍是一個個的,便成大錯。如說黃河的水,長江的水,流到海裏,是可以這樣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後,如還想分別:那是黃河水,那是長江水,這豈非笑話。眾生為什麼在生死海中,不能徹底解脫?就因為以我為中心,執著一個個的個體為自我,總是畏懼沒有我,總要有個我才好。因此,永遠成為個體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來了,得了涅盤的,如大小冰塊的溶入於大海,豈可再分別是什麼樣子!到達涅盤,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經上說:「滅者即是不可量」。涅盤(滅)是無分量的,無數量的,無時量與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作世間事物:一個個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從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見人死了,會說:某人生天,某人生人間,某人墮地獄。但一位阿羅漢入滅了,外道看來看去,再也看不出,不知道現在什麼地方。這是說明了:入了涅盤,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的;無所在,也無所不在的。我們沒有證得涅盤,總是把自我個體看為實在,處處從自我出發。聽到消除了自我的涅盤,反而恐怖起來。所以理解涅盤是最困難的,難在不能用我及有關我的事物去擬想,而人人都透過我見去擬想他,怎麼也不對,入了涅盤,身心都泯寂了。泯,滅,寂,意思都相近。這並非說毀滅了,而是慧證法性,銷解了相對的個體性,與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脫味。到這裏,就另有一問題,大小乘便要分宗了!

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麼作用了。這是小乘者的涅盤觀,大乘卻有更進一步的內容。這可分兩點來說:一、約體證的現(相)實(性)一味說: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雖也知道法性是不離一切相的,但在證見時,不見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聲聞學者的生死涅盤差別論,性相差別論,都是依據古代聖者的這種體驗報告而推論出來。但大乘修學者的深悟,在證入一切法性時,雖也是不見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見道),但深知這性相的不相離。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現。這種空有無礙的等觀,稱為中道;或稱之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於體證到此,所以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所以是性相不二論,生死涅盤無差別論。在修行的過程中,證到了這,名為安住「無住涅盤」,能不厭生死,不著涅盤,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盤,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涅盤(法性)中,更進一層,到達法性海的底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