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三章 崔浩獻策(1 / 2)

崔浩屈指讚道:“浩早年曾與魏主有些接觸,此人確是如將軍所了解,性情溫和爾雅,喜讀詩書,頗有幾分君子風度,如若假以時日,魏國或真能由他手裏起死回生,將軍不予他坐大之機,為上上之選,另浩多嘴問一句,將軍既欲伐魏,可有作戰方略?浩有些想法,願與將軍相互印證。”

崔浩雖然是個正宗的文人,但眼光長遠,智計百出,在曆史上,對拓跋嗣與拓跋燾父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非要對比,就相當於荀彧對曹孟德的作用,衛風在崔氏身上花那麼多心思,其實還是為了把崔浩弄過來。

衛風略一尋思,便道:“我的意思是,作出佯攻的姿態,突然調轉馬頭去突襲雁門,趁魏國集中精兵於平城之時,奪取雁門,雁門乃聯結塞外與河東的唯一樞紐,雁門若失,拓跋氏必然瘋狂反撲,我隻要糧草箭矢充足,可固守大量殺傷拓跋氏的有生力量,介時,無論是攻打平城還是河東都將輕鬆許多。”

崔浩沉吟道:“奪取雁門,呃魏人咽喉,斷魏人根本,這的確是一良策,目前天下諸多豪雄,也隻將軍才有這份能力,若順利,三兩年之內,魏國必滅,不過,浩另有一行險之法,可於開春前速取魏國,不知將軍可有興趣?”

“哦?”衛風大為動容,要知道,攻打河東極為困難,就這還是把奪取了雁門計算在內,河東位於太行與呂梁之間。有很多堅城與雄關依山而設,一座座攻打耗時費力,崔浩預測需要耗費兩三年時間,非常符合實際,關鍵還是衛風前麵殺魏人殺的太狠了,已經杜絕了魏人開城出降的可能,既然橫豎都是死,倒不如臨死前多拉幾個墊背的。

而這一刻,崔浩竟然放言可以開春之前攻取魏國,這裏麵必然是包含有河東。如果可行的話。不僅能節約大量糧食,也能盡量降低兵員的傷亡!

衛風連忙問道:“伯言有何良策,說來聽聽?”

崔浩不急不忙道:“浩的想法與將軍前半段雷同,隻是後麵稍有修改。將軍於取下雁門之後。留部分兵力駐守雁門。將軍您親率主力急攻平城,如能於短時間內破城,因都城被破。皇帝被擒,河東魏人必然心中惶然,他們雖不可能向將軍出降,但知留在河東早晚是死,由於雁門被扼,斷去北逃之路,那麼,隻能趁著冬季黃河封凍之時,強渡蒲阪進入關中,哪此一來,將軍您取河東將不費吹灰之力!

而取下河東之後的兩三年內,將軍您可暫時收兵止戈,坐看關中內亂自生,剛開始,進入河東的魏人與姚興或會同氣連枝,以共同對抗您的威脅,可是您若久無動靜,雙方必生猜忌,姚興會想辦法吞並拓跋氏餘部,而拓跋氏餘部自然不甘被吞,或許還會妄想取姚興而代之,另外劉勃勃占據蕭關,理該前來分一杯羹,久而久之,關中必亂,您再由武關、洛陽、蒲阪三麵進軍關中,何愁關中不平?”

“砰!”衛風猛擊了下幾案,哈哈大笑道:“伯言果然妙計,神似曹孟德破袁譚、袁尚兄弟,我先取雁門,再取平城理當不虞有礙,就依伯言,好一個禍水西引,人都拿伯言比作子房,你就是我的子房啊!”

崔浩謙讓道:“將軍過獎了,其實將軍才是當世奇才,十年不到已從無到有,生生打下了一片江山,將軍隻是雜事繁身,才未能考慮周全罷了。”

話是這麼說,但陪酒的徐道覆不由倒吸了口涼氣,滿臉都是欽佩之色,他雖然自負足智多謀,隻是與崔浩一比又明顯不如了,徐道覆與卞範之,是戰役型謀士,他們可以策劃一場戰役,基本不會出差錯,但也僅此而已,而崔浩與劉穆之則是戰略型謀士,單場戰役的策劃能力並不會比徐卞二人強上多少,可是他們視野開闊,高瞻遠矚,能夠從戰略的層麵考慮整個戰局,著眼點,並不局限於一時一地的勝利,而是整個天下的統籌!

崔宏也拱了拱手:“將軍,老夫倒有個提議,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無,您取下河東之後,是該與朝庭作個了斷了,如此,舉全國之兵輾壓關中當不費吹灰之力,也免得劉寄奴從旁掣肘,甚至與姚興合兵來攻。

而且您與北府軍交戰,也可令姚興有時不我待之急迫感,因為您一旦擊潰或吞並北府軍,無論關中形勢如何,您都會強勢入關,姚興則隻有收編魏人及劉勃勃部眾,消除一切隱患,或才有與您決戰的資格!同時,您若有意於取河東之後再取洛陽,那麼老夫多一句嘴,勸您暫時別動,免得把姚興逼迫太緊,生出不可測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