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書填坑—唐朝女子服飾研究(2 / 3)

幕籬與帷帽

幕籬和帷帽都是為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臉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簷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麵部或全身。綴於帽簷上的皂紗稱為帽裙,幕離的帽裙長可障身,到永徽(公元650年至655年)以後,帽裙縮短至頸部,稱為帷帽。帷帽四緣改為垂掛一圈網子,可以不妨礙視線,考究一些的還在網簾上加飾珠翠,就顯得十分高貴華麗了。幕離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因西北多風沙,故用幕離來遮蔽風沙侵襲,原是實用性的,但傳到內地,與儒家經典《禮·內側》:“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麵”的封建意識相結合,幕離的功用就變成防範路人窺視婦人的麵容為主了。遮蔽風沙的實用功能轉化為體現封建意念的障身功能,幕離的形式也就漸漸演變成帷帽。到唐高宗神龍(公元705年至707年)年間,幕離就徹底被帷帽所取代。宋代著名的繪畫《清明上河圖》和元代永樂宮壁畫及明代《三才圖會·衣服圖會》中,都能看到帷帽的形象,說明帷帽和封建社會封閉女性的意識相符合,就能一直保留下來。

回鶻裝

回鶻是唐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原稱回紇,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紇可汗請唐改稱回鶻。唐代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回鶻婦女服裝及回鶻舞蹈,對唐代宮廷及貴族婦女產生較大的影響。回鶻裝的特點是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下長曳地,腰際束帶。翻領及袖口均加紋飾,紋樣多鳳銜折枝花紋。頭梳椎狀的回鶻髻,戴珠玉鑲嵌的桃形金鳳冠,簪釵雙插,耳旁及頸部佩戴金玉首飾,腳穿笏頭履。甘肅安西榆林窟第10窟甬道壁畫供養人五代曹議金夫人李氏像,甘肅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入口處壁畫曹議金夫人供養像,莫高窟第61窟北宋女供養人像都有這種回鶻裝的具體形象。回鶻裝的造型,與現代西方某些大翻領寬鬆式連衣裙款式相似,是古代綜合希臘、波斯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產物。

唐代女鞋

笏頭履演化而來,如高出方片是有分段花紋的,稱重台履。其次穿軟底透空錦靿靴,與翻領小袖齊膝襖及條紋小口袴配套,可稱女裝男性化的胡服式樣,唐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韋頊墓、韋泂墓石刻女侍常有此種打扮。第三種為尖頭而略上彎的鞋,似從漢之勾履演變而來。武德間婦女穿履及線靴,開元初有線鞋、大曆時有五朵草履子、建中元年進百合草履子,文宗時,吳越織高頭草履,內加綾縠,此外還有金薄重台履、平頭小花履等。《車服誌》說民間婦女,衣青碧纈,平頭小花履、彩帛縵成履及吳越高頭履。線鞋在遼寧博物館有實物,係用麻線編成。新疆也有實物出土

唐代的冠帽中主要有襆頭、進賢冠、平巾幘、籠冠、鶡冠和通天冠等。

襆頭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發。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發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東漢以來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則用較完整的幅巾包頭。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將幅巾戴法加以規範化,並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北周書·武帝紀》說,“其製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複,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就像現在有些女子包頭巾的包法。但在陝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陰隋墓、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出土的陶俑,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角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作裝飾,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襆頭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談》卷上,說:“周武帝所製(襆頭)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正與上述的情況相符。更進一步的襆頭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說:“襆頭一謂之四腳,及四帶也,二帶係腦後垂之,二帶反係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為什麼要在四角接上帶子呢,原因是先前的襆頭戴在頭上,頂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帶子,兩角在腦後打成結後自然飄垂可成為裝飾,另兩角反到前麵攀住發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觀。武漢東湖嶽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襆頭,已可見到發髻隆起的外觀。到了唐代,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風尚,所以又在襆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襆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一“巾子裹於襆頭之內。”這種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襆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樣,《舊唐書·輿服誌》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以後襆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踣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這些襆頭式樣,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畫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壽墓壁畫、鹹陽底張灣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獨孤開遠墓出土陶俑的襆頭,頂部較低矮,裏麵襯的可能就是平頭小樣巾。禮泉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及西安羊頭鎮總章元年李爽墓出土陶俑,襆頭頂部增高,似襯高頭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樣,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見到。天寶年間襆頭頂部像兩個圓球,該式樣在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豆盧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見到。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襆頭係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間(公元705年至706年)襆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襆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襆頭。到五代時,翹腳襆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後蜀)始以采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漢)始仕晉為並州衙役,裹襆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複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襆頭腳改稱襆頭角,這種兩隻長角橫直平展的襆頭,叫作展角襆頭,展角並不固定在襆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襆頭起初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曆了上千年的曆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曆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所取代。襆頭從民間實用的包頭布起步,它的流行,沒有法象作什麼根據,也沒有什麼牽強的寓意,而它在中華服飾史中存在的時間竟那麼悠長,這對於發掘民族服飾文化演變的規律,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的。

進賢冠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古代禮製講進賢冠,常說它前高7寸,後高3寸,長8寸。這裏的長是指帽梁的長,與前高7寸,後高3寸的帽緣相接,就成為前高後低的斜勢,形成前方突出一個銳角的斜俎形,稱為"展筒"。展筒的兩側和中間是透空的。在西漢,這種冠帽隻罩套在頭頂的發髻上,用帽頍係於頜下以固定之,戴上之後並不牢固。東漢時期在冠帽下麵加平上幘,等於在冠下加了帽座。幘在古時本是勞動人民用來紮裹頭發不使散亂所用,兩端有帶子可以從頭上係於頜下。秦時武士用赤帕裹頭,從前額向後腦包裹時疊出一條裝飾邊,稱為"顏題"。西漢時戴幘並不把頭頂全包住,因為幘也常是空頂的。據《續漢書·輿服誌》記載,公元前48年劉奭(shì音是)當皇帝(即漢元帝),因他的額上有壯發,常戴幘以為掩護,群臣仿之。這時的幘質料和做工當然就講究起來。到公元9年王莽篡漢,他頭頂禿發,故把軟幘襯裱使之硬挺,將頂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這樣可以把禿頂掩住,這種有介字形帽屋的幘就是"介幘"。《續漢書·五行誌》說延熹年間(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師幘顏短耳長",就是前低後高的式樣。《續漢書·輿服誌》又說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時,又把顏題增高、顏題延長到後腦部位時再升高立起,使兩邊縫接處豎立成三角形尖耳狀,稱之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後麵縫上披幅,名為"收"。東漢的進賢冠可說是展筒與介幘結合的冠式。從出土人物雕塑和繪畫資料來看,晉代的進賢冠,冠耳已急劇升高,其高度與展筒的最高點相齊,展筒外廓由原來的〓形變化成∧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漸擴大並由尖角形變成圓弧形,而展筒則逐漸降低縮小,把介幘的屋與進賢冠的展筒融成一體,形成一種由顏題、帽屋及帽耳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平巾幘。

平巾幘

平巾幘是和介幘、平上幘一個係統的首服。幘本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額頭上的布。王莽時做成有硬挺的頂部,可以覆罩整個頭部,接著出現了頂部呈介字形屋頂的幘,是為介幘。此外,東漢時用一種平頂的幘作戴冠時的襯墊物,稱為平巾幘。西晉末年,出現了一種前麵呈半圓形平頂,後麵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時不能覆蓋整個頭頂,隻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就是平巾幘(也稱小冠)。《宋書·五行誌》講到晉末輿台所戴的平巾幘很小,而衣裳博大,成為風流時尚。《隋書·煬帝紀》說大業二年規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幘、穿袴褶《隋書·禮儀誌》說平巾幘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導。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瓷俑,手按儀刀,著〓襠甲,頭戴平巾幘,是寶貴的形象資料,可知這時武弁和平巾幘是同一種冠式。唐代的平巾幘,幘身加大,幘後部的耳升高向外擴大,從正麵角度看外廓像一個元寶的剖麵,它與大袖襦、大口褲、蹲襠鎧配套,腳踏高頭履,儀態威嚴。陝西禮泉唐李貞墓、陝西鹹陽唐豆盧建墓出土陶俑,均有這種冠式和服飾打扮。其後更進一步增加紋樣,同時幘身中間的方形屋消失,變為弧狀,如西安唐蘇思勖墓門線雕武士所戴,形式漸與進德冠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