鶡冠
鶡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作為武官的冠帽,在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金銀銅鏡上已有騎馬執劍身披甲衣,頭上戴弁,弁上插雙鶡尾的人物形象,西漢磚刻騎射人物也有於武弁上插雙鶡尾的。
而唐代的鶡冠,把冠耳變作兩隻鳥翅形,而鶡鳥自冠前頂部作展翅俯衝的姿勢,頗為華貴生動,鶡的造型似雀。
通天冠與進德冠
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在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畫像石刻有身份榜題的王慶忌、吳王、韓王、夏桀等人物,頭上所戴都應是通天冠,其形狀與漢畫中的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隻是展筒的前壁,進賢冠是前壁與帽梁接合,構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學術界認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這塊前壁就是金博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傾斜,上麵飾有蟬紋。唐代的通天冠,其特點之一是顏題成為很規範的帽圈形;其二是整個帽身向後旋轉傾斜而不是向前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縮小成圭形,上飾王字或附蟬;其四是在冠上飾有珠玉裝飾;其五是帽身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的梁數。大概是應在12個月份的數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書·輿服誌》說通天冠有24梁,這大概是晚唐時的製度。拿唐代的通天冠與漢代的通天冠相比,則漢時古樸簡陋,而唐代則變成十分華麗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與宋明一脈相承。進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華貴,為重臣所戴。
隋唐五代婦女的禮服仍沿用秦漢製,在禮儀大典才服用,其規定是:皇後的發飾定為簪戴花十二樹,大花與小花相同,兩鬢掩耳,其服定為褘衣,青色,以雉為紋飾,中單以白素紗,黼領,朱色的衣=,蔽膝與裳的顏色相同,大帶隨衣色或朱色,白玉雙佩,黑組大綬,足著青襪舄。內外命婦的服飾為:頭梳高髻,飾花釵,施兩博鬢,以寶鈿為飾,一品定九樹,二品定八樹,三品定七樹,四品定六樹,五品定五樹,以下按品遞減:服飾定翟衣青色,即青色飾雉紋,以羅為主,一品衣九行翟紋,二品衣八行翟紋,以下按品遞減;中單以素紗,黼領,朱色的==,蔽膝隨裳的顏色,大帶用青色,衣束革帶,佩以玉、綬,為內外命婦在朝會、從蠶時服用。這種服飾隻在唐禮儀典定製,平時很少服用。張萱《唐後行從圖》圖中武則天戴珠寶鳳冠,穿深青色交領右衽禮衣,紅黑色領緣,飾日、月紋紅綠相間條紋褲,腰係雜佩,紅地金鳳紋蔽膝,足穿飾金寶、珠的雲有履,女官戴軟巾長腳襆頭,佩耳飾,腳穿黑靴。
隋至初唐,高裙腰,腰問係長帶,肩披長巾,有對襟和右衽交領兩種款式,這種服裝先流行於宮廷和貴族婦女之間,後來,不分官庶,遞相仿效,唐中期尤為盛行。那時,裙的顏色以緋、黃、紫、青為最流行。還有一種黃裙,據說是楊貴妃最愛穿的,後逐漸在宮中妃繽、仕宦之家中得以流行,盛唐後才減少。襇裙由兩種或兩種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拚接而成,為隋與初唐期間貴族婦女都喜歡的長裙,它以多幅為時尚,中唐以後很少見,至宋代又重新興起。唐代婦女服裝在襦裙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貴族婦女中還盛行花籠裙和百鳥毛裙。花籠裙——以輕軟細薄而透明的單絲羅製作,上飾織紋或繡紋的花裙,罩在其他的裙子之外;百鳥毛裙——以很多鳥羽毛、絲、羅撚線織成的,普通婦女以石榴紅裙為尚。盛唐以後,胡服漸漸湮息,寬袖衣衫取代了宮廷中的窄袖服裝。中晚唐至五代,宮廷和貴婦中曾廣為流行回鶻(維吾爾族的)服裝。回鶻裝以暖為主,尤其喜歡用紅色,領、袖均緣闊邊。穿此服時,發式一般挽成椎型,時稱“回鶻髻”,髻上另截一頂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風鳥,兩鬢插簪釵,耳垂及頸項上佩有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晚唐貴婦人的典型服飾為:高牆髻,簪花飾釵,上穿寬領對襟的大袖明衣,內束抹胸,繡花的披帛繞臂,下穿長裙,上窄下寬,佩以蔽膝,纏枝花為飾,腰束長帶,足著高頭如意履。明衣原屬內衣,並作禮服的中單穿用,至盛唐,婦女將它當外服用,稱為盛裝。
隋至初唐的婦女服裝以小袖短襦、長裙為主。隋末唐初,尤其是盛唐的開元、天寶年間,婦女盛行胡服。穿此服者,下穿帶豎條的小口褲,尖頭繡花鞋或半靿軟靴。後又受波斯的袒胸折領(翻領)等服裝樣式的影響,出現一種袒胸無領、窄袖緊身、長及腰、上窄下寬的瘦長短襦,高頭雲履,披帛,飾高髻簪花。披帛又稱畫帛,輕薄的紗羅上印畫圖紋,長度在二米以上,用時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規定士庶女子在室內搭披帛,出嫁則披帔子,披帛和帔子的界限其實並不明顯。天寶年間,婦女還流行穿男裝:頭戴軟腳襆頭,身穿圓領或折領的窄袖袍衫,腰係革帶,腳著黑皮靴,它首先流行宮中,後逐漸流行於民間,成為普通婦女的服飾。晚唐、五代的婦女典型服飾為:梳髻、上穿衫襦,寬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長裙,外著蔽膝或圍裙,帶佩綬,佩玉,足著平頭履。唐代婦女除穿衫襦外,還穿半臂的上衣。半臂最先為官女所服,後到民間,成為一種風尚,但家規較嚴的家庭,不許穿此服。中唐後,半臂漸漸見少。小腿上束著膝褲——無襠褲,僅從膝蓋至足踝,它是女子的一種內衣,為穿裙子時配套用的。頭飾高髻,簪花,飾步搖,珠飾,身穿對領羅衫,緊身長袖,下穿長裙,上窄下寬,長及地覆足,外披妝花短圍裙,披帛,束帶,佩玉,足著淺第履,為晚唐及五代典型的婦女服飾。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係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麵。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範。
唐承隋製,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禦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官品服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麵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製度,另一方麵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製的影響。隋煬帝製定了隋代官服製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采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
1襆頭形製富於變化。
2官品服色漸成製度。
3胡服頗為流行。
4女服色彩豔麗。
5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
隋唐五代冠帽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型,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裏麵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隋唐服飾---婦女禮服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
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麵部便很有特色
。發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隋唐五代服飾---紡織
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為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