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書填坑—唐朝女子服飾研究(1 / 3)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曆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鬥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的服裝大量吸收突厥等少數民族的特色,顯示了強大的國力和開放的風氣。

隋代及唐初的女裝,仍以小袖短襦佩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後,衣袖日趨寬大。衣服的領子有各種形式,如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特別是在盛唐以後還流行過一種袒領,大膽地露出半個胸脯。裙子的質料、色彩、式樣以及裝飾都大大超過前代。在貴婦當中曾流行一種精致的百鳥毛裙,百鳥之狀、並見裙中。普通婦女則以穿石榴裙為尚,這種石榴裙一直流行到明清時期。除襦衫外,婦女還穿一種名為“半臂”的上衣。天寶年間,在婦女中還曾一度流行穿著男裝,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開放程度。

唐代婦女的生活服裝在傳承本民族服飾傳統的基礎上,吸取西域異質文化的優良成分而創新發展,它們是唐代服飾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裝有一定的流行變化,被當時詩人稱之為“時世妝”。它造型華美,品類豐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襦(或襖、衫)、裙裝

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裝樣式。唐代的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鬆,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大襟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麵,但和穿在外麵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稱為背子或半臂。隋唐時襦和襖的領型受外來服裝的影響,除交領、方領、圓領之外,還有各種形狀的翻領。翻領以對稱翻折的莊重造型,把觀眾的視線導向穿衣人的首腦部位,收到傳神的效果。當時還把領、袖口等衣服結構部位當做紋飾的重點,加施鑲拚綾錦或金彩紋繪及刺繡工藝,加強裝飾美的風采,使著裝效果更加雍容華貴。

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方片裙的結構和人體的立體結構不是一種有機的適應,所以方片裙穿起來下擺不齊整,不是最完美的裙形結構。唐代初期流行緊身窄小的服裝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貼臀,寬擺齊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唐代衣裙的款式,從初唐到盛唐在美學風貌上有一個從窄小到寬鬆肥大的演變過程。《文獻通考》卷一二九引祖瑩語,說唐初衣裙“尚危側”,“笑寬緩”。當時大概和北周、北齊及隋代相近。《安祿山事跡》下卷也說到天寶初年,“婦女則簪步搖,衣服之製,襟袖狹小。”元和時,白居易在《新樂府·上陽人》中寫著“平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這類打扮,和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畫人物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人物服飾形象相合。元和以後這種風尚變化較大,到盛唐以繪畫演變為起點,“風姿以健美豐碩為尚”。這種新趨勢反映到服裝樣式方麵,也流行大髻寬衣,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服式越來越肥。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畫樂廷瑰夫人行香圖中盛裝貴婦和此時三彩俑(後人稱胖姑娘)常服婦女服式都是如此,樂廷瑰夫人所穿即為“鈿釵禮衣”。為朝參、辭見、昏會之禮服。元稹《寄樂天書》說:“近世婦人,衣服修廣之度及匹配色澤,尤劇怪豔。”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描寫元和服裝流行時,就寫成“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了。《舊唐書·文宗紀》還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傳旨諸公主“不得廣插釵梳,不須著短衣服。”當時他似乎在鼓勵穿較寬鬆的衣服。以後不過十年工夫,服裝樣式就很快向豐腴型發展,至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正月,在鹹泰殿觀燈,因延安公主穿了十分肥大的衣裙走來,唐文宗見了大怒,立時將她斥退,並下詔對駙馬竇澣罰俸兩月,進行了經濟製裁。當時的寬體長裙,普通用5幅絲帛縫製。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寬製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長度約合0.29米,12幅裙的寬度就達3.48米了。穿起那麼肥大的寬鬆裙走路很不方便,所以又穿高頭絲履,絲履前麵裝有一塊很高的履頭,讓履頭勾住長裙的下擺才能邁步走路。與之相配稱,頭上還要戴假發,梳高大的發髻,插很多金釵銀篦金步搖之類的頭飾,才能協調,反映出一股豪華侈糜的社會風尚。服裝對於社會風氣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就引起了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擔憂。同年2月,淮南節度使李德裕到朝廷提出了裙長和袖寬尺度標準的建議,規定原袖闊4尺(合1.18米),改為1尺5寸(0.4425米),裾曳地4尺,令改返?寸(0.1415米)。唐代裙裾的紋飾加工也非常講究,唐代小說《許老翁傳》,講天寶年間益州(四川成都)士曹柳姓者之妻李氏,穿“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白樂天《戲代內子作詩賀兄嫂》詩:“金花銀碗饒兄用,罨畫羅裙任嫂裁”。銀泥是用銀粉繪畫的紋飾。罨畫是五彩的手繪花紋。此外裙子用金縷刺繡、印花、織花、彩色相間等工藝加工的,更為多見。唐代的裙裝,有的還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鄰女》詩:“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贈歌姬詩》:“胸前瑞雪燈斜照”。方幹《贈美人》詩“粉胸半掩凝晴雪”。歐陽詢《南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裝的寫照。

帔帛

在唐代的繪畫或陶俑中,都可以見到婦女穿著窄袖的衣服,袒著胸口,露出半隻臂膊,係著束到Ru房以上的長裙。在她們的肩背上還披著一條長長的圍巾。這圍巾兩端垂在臂旁,有時一頭垂得長些,一頭垂得短些。有時把圍巾兩頭用手捧在胸前,下麵垂至膝下。有時把右邊一頭固定束在裙子係帶上,左邊一頭由前胸繞過肩背,搭著左臂下垂。有時把披在兩肩旁的垂端湊在胸前,好像穿著一件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審美的要求。這種長圍巾就是“帔帛”。帔帛的來曆,據後唐馬鎬《中華古今注》女人帔帛條“古無其製。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禦女良人尋常宴參侍令披畫帔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宮人相傳謂之奉聖巾,亦曰續壽巾。續壽巾蓋非常參從見之服。”宋高承《事物紀原》說:“秦有帔帛,以彩帛為之,……開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實際上帔帛在東晉時尚未出現,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畫女供養人及285窟西魏女供養人已有帔帛。但南朝陶俑身上仍未見。中古時鮮卑、契丹、回紇、吐蕃服裝均無帔帛。《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印度有“橫腰絡腋,橫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時期的菩薩塑像中常能見到,似現代“紗麗”一端搭於肩上,任其下闊部分散拂於腰際者,與帔帛形式也不相同。《舊唐書·波斯傳》:“其丈夫……衣不開襟,並有巾帔。多用蘇方青白色為之,兩邊緣以織成錦。婦人亦巾帔裙衫,辮發垂後。”從波斯薩珊王朝銀瓶人物畫上,所見女裝也有帔巾,與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烏裏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畫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西亞文化,與中國當時服裝發展的內因相結合而流行開來的一種“時世妝”的形式。所以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中說:“天寶初貴遊士女好衣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衩衣之製度,袖窄小,識者竊怪之,知其戎矣。”敦煌莫高窟390窟許多隋代女供養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畫之外,從陝西乾縣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畫及石槨線刻畫宮女圖,周昉《簪花仕女圖》、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唐人《宮樂圖》,到莫高窟98窟五代於闐王後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畫出了帔帛的各種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詩文中關於帔帛的描寫也很多。中國衣料向來以絲綢見長,從戰國秦漢到東晉,婦女服裝常常做成長袖或飛動的帶飾,來美化婦女柔美輕盈的身姿。帔帛正是發展了傳統服飾藝術以虛代實,以動育靜的藝術法則,吸入西域服飾的特點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飾更加豐富。

裲襠、半臂和褙子(背子)

裲襠是一種套穿於大袖衣的外麵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唐書·輿服誌》記載武舞的服裝就是緋色絲布大袖衣套白練裲襠的形式。唐陸龜蒙《陌上桑》有“鄰娃盡著繡襠襦,獨自提筐采蠶桑”之句,則知民間女子也穿長襦和繡花裲襠。半臂和背(褙)子也是短袖式的罩衣。《事物紀原·衣裘帶服部·背子》引《實錄》記載,說隋大業年間內官多服半臂,唐高祖減其袖,稱為“半臂”。後稱“背子”。其式樣為袖短於衫,身與衫齊而大袖。《中華古今注》說隋大業末,煬帝宮人、百官母妻等,穿緋羅蹙金飛鳳背子為朝服。唐天寶年中,四川向朝廷進貢五色織成褙子。李德裕《李文饒集·別集》卷五《奏繚綾狀》說唐玄宗命皇甫詢在益州織造半臂。《新唐書·地理誌》記載揚州貢物中有半臂錦。在新疆阿斯塔那地區206號唐墓曾出土身穿團窠對禽紋錦半臂的女木俑,衣身緊小,下配直條紋長裙,頗具今人背心審美風度。另據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龜茲壁畫供養人所穿半臂有兩種形式,一種半臂的袖口平齊,還有一種半臂在袖口加飾褶襇邊。在西安出土的唐舞女俑,也可見到此種加褶襇袖邊的半臂。半臂的造型特點,是抓住衣袖的長短和寬窄處理作審美形式變化的關鍵,在功能上又能減少多層衣袖厚度帶給穿衣人動作上的累贅,它既合乎美學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學的要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現代服裝造型的主要形式。唐代也有將半臂穿在外衣裏麵的穿法,唐永泰公主墓石槨線雕人物及韋泂石槨線雕人物,衣服肩部都有一種隱約呈現半臂輪廓的裝束,就是這種穿法的寫照。另外唐代常有在肥大的禮服袖子中部加綴一道褶襇邊的裝飾袖,使服裝上臂得到強調,這種手法,也仍在現代女裝設計中得到廣泛的運用。盛唐以後,因社會習尚以豐腴為美,穿半臂的人就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