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章:進退何如
自從遷洛以來,魏朝官員隱居,往往都選擇在嵩高山,一則嵩高山為嶽,景致和名聲都足夠作為隱居之地,二來此山離京師不遠,可以免去不少奔波之勞。◎聰明的孩子記住網超快手打更新網www.leduwo.com◎例如裴叔業之侄、夏侯道遷的外甥,崇義縣開國侯、揚州大正、兗州刺史裴植,就曾經請求解官歸隱,賜死後遺令子弟,將他葬於嵩高山北坡;其弟舒縣子、揚州大正、書令裴粲,則在被元顥任命為西兗州刺史後棄州歸隱,至今仍在此山之;幼弟裴衍,於兄弟學識才行最優,少年時便辭官歸隱了十多年,出山後先於淅陽擊破曹景宗之弟、曹義宗之兄曹敬宗,再與北討都督、樂平縣公源子邕出河北,討平歸附葛榮的相州刺史、安樂王元鑒,因功封撫軍將軍、相州刺史,賜爵臨汝縣開國公,可惜不久後被葛榮所敗,與源子邕一同戰沒。
當然,也有些動機不純的隱居者,本是借著隱居的幌子來沽名釣譽,自然也會選擇此山,好讓名聲盡快傳到京師。一百七十年後的唐朝落魄進士盧藏用,就用這個方法弄到了官職,隻不過京師變成了長安,隱居之地也換成了長安附近的終南山罷了,而由於這一成功案例,便有“終南捷徑”這一典故的誕生。
刑邵和楊遵彥,皆是出身高門。聲名早著,而且一為書侍郎,一為通直散騎常侍,都是樞顯官,自然用不著借隱居來抬高身價。兩人主意一定,很快上表辭去官職,一徑往陽城縣境內的嵩高山而去。
有道是“無官一身輕”。他們既然辭官歸隱,也就用不著再急著趕路。因此兩人且行且止,走得十分悠閑。直到三四天後才到達了轘轅關。
兩人進入關內,正要繼續前行,卻發現這關內不遠處的地方。居然依著山嶺立起了一大片房舍,粗略估計,怕是有數百戶之多,其間人聲鼎沸,往來如織,比一般的市集還要熱鬧;而附近的山嶺上麵,還有人在開山采石,燒窯製磚,不時有簡陋的小車從那邊過來,運著磚石、木材等物前往居民區。拉車的人盡管衣著簡陋,卻是幹勁十足,顯露著勃勃的生氣。
一時之間,刑邵和楊遵彥盡皆訝然,不明白怎麼會有這麼多住戶。別的不說。這山嶺之並無什麼田地,沒有任何出產,他們要靠什麼過活?
“難道是新設的關市麼?”邢邵沉吟著說道。
楊遵彥搖了搖頭:““應該不是。陽城郡乃司州治下,東南有豫州、南豫州,西南有廣州和三荊,離邊關還有很遠。怎麼會在這裏設置關市?況且,這兩年南人頻頻犯我邊境,也不可能置關市互通有無。”
“遵彥所言甚是,”邢邵點了點頭,“可陽城縣乃縣,戶口也就一千多,怎麼會有數百戶人家住這山嶺之呢?”
疑惑之下,邢邵走近居民區,叫住一位拉著木柴路過的年輕人,詢問為何有如此多的民戶住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