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明爭暗鬥(1 / 3)

一晝夜急行軍六十公裏,對於放棄輜重和火炮的川軍第十旅而言非常普通,何況是在月朗星稀的秋夜,兼之道路平整夜風怡人,第十旅兩個步兵團和一個特務營在黎明時分輕鬆抵達石首縣城。

一夜輾轉不寧的老將王金鏡,接到急報,聽說竟然是川軍頭號猛將王鍵親自率部而來,略微驚愕,立即換上一身整潔的戎裝,領著麾下尚未散去的七名校尉,策馬出城,趕赴城西五裏亭,等待接防的川軍猛將王鍵相見。

出自袍哥人家、從小家教森嚴的王鍵沒等王金鏡一行下馬,遠遠就率領麾下數名旅長、團長,大步迎上,臉上沒有半點勝利者的傲氣,更沒有他在軍中的凜然殺氣和飛揚跋扈,包括麾下數名校官在內,禮節周到,恭恭敬敬,讓走投無路百感交集的王金鏡心裏好受許多。

“有勞前輩枉駕遠迎,王鍵愧不敢當,若不是擔心驚動民眾造成混亂,王鍵理應入城覲見才是。”王鍵敬完禮,歉意地說道。

王金鏡客氣地回禮,突兀的喉結聳動幾下,艱難而感歎地說:“將軍客氣了!王某乃敗軍之將,怎敢勞動將軍親自登門?在常德時就已承蒙將軍和蕭總司令關照,某才得以率領麾下數千弟兄全身而退,北上石首,苟延殘喘。

“要不是蕭總司令和季卿兄高瞻遠矚,派人說服王某,暫且駐紮石首,並給予慷慨接濟,王某和麾下僅剩的兩千弟兄哪怕不被當成替罪羔羊梟首正法,也會因孤立無助、糧草耗盡餓死多時了,唉!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請將軍率部進城,其餘事項留待換防完畢再說也不遲!”

“前輩高義,這是兩軍將士的福氣,也是石首數萬父老鄉親的福氣,晚輩感銘肺腑,前輩請!”

“謬讚、謬讚了,哈哈,請!”

王鍵與王金鏡欣然攜手,前行幾步,翻身上馬,隨後並馬而行邊走邊談,兩軍將校也都客氣見禮,率領大軍緩緩前進。

王金鏡早在常德一役就與王鍵和陳曲珍打過交道,知道王鍵的出身和底細,更明白年逾三十的王鍵不但是近年名聲鵲起蜚聲中外的猛將,而且還是四川督軍、川軍總司令蕭益民的師兄。

按理說作為川軍手下敗將,王金鏡已被北洋陸軍部通令解除職務,所部番號也被無情取消,麾下四千殘部已經逃散大半,蕭益民不必給這位曰暮西山的北洋老將留任何麵子,完全可以隨便派遣一個旅長或者團長率部前來石首接防,然後扔給王金鏡一筆遣散費即可,但蕭益民不但派來自己的心腹大將,還在商定條件之後以晚輩身份連續發來三份問候信,字裏行間坦誠真摯,每每令窮途末路的王金鏡和身邊弟兄感激不已。

因此,王金鏡和麾下將校一聽說是王鍵親自率部到來,立刻感受到蕭益民和川軍的濃濃情誼。

中午時分,防務交接順利完成,石首縣城和方圓三十裏的百姓不但沒有驚恐躲避,反而欣喜萬分地湧進縣城,城中名流和周邊各村鎮都派出代表犒軍,請求川軍長期駐紮,護佑數萬生靈。

接到報告的王金鏡感慨不已,他知道川軍在宜昌的所作所為,川軍在宜昌和周邊六縣修碼頭、辦學校、舉工商、輕徭役、明軍紀、助孤寡等等感人事跡,早已傳遍湘楚大地,特別是川軍進駐荊襄地區之後的嚴明軍紀和秋毫無犯,足以感動無數民眾,自然而然獲得石首百姓的真心擁護。

相比之下,自從他王金鏡率領殘部進駐以來,從未看到過當地民眾的笑臉,哪怕本地商會和各鎮耆老名流送來軍糧,也沒有一個人是真心實意發自內心的,全都是因為害怕才不得不為之,其中高下立判,不得不讓王金鏡和麾下官兵深感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