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全傳08(2 / 3)

成帝一行人到達石頭城後,蘇峻命騰出一間倉庫庫房,作為行宮讓成帝棲身。蘇峻每日都到成帝住處看看,惡言惡語,肆無忌憚。隻要這位凶神惡煞來了,成帝總是心驚肉跳。護侍成帝的幾位大臣也都提心吊膽,怕蘇峻加害成帝。

司徒王導奉太後之詔,密令三吳(吳郡、吳興、會稽)起兵勤王。會稽內史王舒、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史蔡謨等皆響應。蘇峻派將一一拒戰,互有勝負。

叛軍與援救成帝的官軍相峙數月之後,九月二十五日,陶侃督水軍猛攻石頭城。蘇峻以8000人迎戰,派其子蘇碩及其將匡孝分兵衝向趙胤軍。趙胤軍抵擋不住,向後敗退。蘇峻正酒醉,高興地嚷道:“匡孝能破賊,難道我不如匡孝?”一麵嚷著,遂脫離大軍,與數騎衝向敵陣。區區數騎當然難以攻入敵陣,忙向後撤。不料馬躓,將蘇峻掀翻。晉軍蜂擁而上,將他斬首,割肉焚骨,以泄其憤,三軍歡聲雷動。叛軍見首領已死,遂大潰。蘇竣之弟蘇逸收集敗兵,閉城自守。

成帝司馬衍等人雖然處在叛軍的嚴密拘禁中,還是得知官軍獲勝、蘇峻被碎屍萬段,心中抑製不住喜悅,不時交換一下會意的眼光。同時,又更加擔心叛軍狗急跳牆,對實為階下囚的成帝君臣下毒手。右衛將軍劉超、侍中鍾雅等人秘密商量奉成帝逃離魔窟,可惜事泄,蘇逸大怒,命兵突入倉房行宮,逮走劉超、鍾雅。成帝不顧一切地悲號著抱住劉超、鍾雅,哭道:“還我侍中!還我右衛!”兵士如狼似虎一般撲上來,從成帝手中奪走劉超、鍾雅,揮刀斬殺。

鹹和四年(公元329年)二月,諸軍猛攻石頭城,蘇逸被斬。建威長史滕含的部將曹據在混戰中,找到縮於一角、瑟瑟發抖的成帝。曹據抱起小皇帝,奔向溫嶠的座船。群臣見成帝,皆痛哭流涕,頓首請罪,成帝也滿麵是淚,哽咽難語。想到劉超、鍾雅兩位忠臣死得悲慘,又未能親見叛軍的覆滅,他更加感傷。

經蘇峻之亂,宮闕盡為灰燼。成帝從石頭城回到建康,隻得以建平園為行宮暫居。溫嶠建議遷都豫章,三吳豪族請遷都會稽,王導力排眾議,反對遷都,朝廷才在破敗的建康安頓下來。

蘇峻之亂平定後,庾亮十分敷衍地表示謝罪。成帝卻親手寫詔書寬慰他說:“這是國家社稷的劫難,並非舅舅的過錯。”還讓他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為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鎮蕪湖。庾亮以外戚輔政,措施失當,促成叛亂,使京都破敗,朝廷幾致傾覆,而不但不處罰,反仍給以政柄軍權,成帝與輔政大臣王導等實在視國家大政為兒戲。

成帝於成康元年(公元335年)正月即已行加冕禮,並改元,按說應從此親政。但他長期受製於舅氏,沒有獨立從政經驗,又缺乏雄武的氣概,所以在治國方麵沒有什麼建樹,惟一可稱道的是他用度節儉,不務奢華。他曾想在後園建一射堂,預算要用40金,成帝惜其勞費,下令取消了建堂計劃。這也許與他身曆蘇峻之亂不無關係。

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成帝病死,時年22歲。葬於興平陵,廟號“顯宗”。

第四十九章 康帝司馬嶽

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成帝病重將死。執掌朝政的中書令、帝舅庾冰,恐成帝的兒子繼位,他的親屬關係將疏遠一層,使其權力削弱,因此打算讓成帝的同母弟繼位,這樣他的帝舅身份不變,在朝廷中的權勢和地位即可穩固無虞。於是,他再三強調,國家麵臨強敵,宜立年長之君。成帝的兒子皆在童稚,就自然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了。庾冰請以成帝同母弟司馬嶽為帝位繼承人。中書令何充反對,說:“父子相傳,是千古定規。一旦改變,會醞成禍亂。”庾冰不聽。朝廷按庾冰的意旨,下詔立司馬嶽為皇位繼承人,以庾冰、何充為顧命大臣。幾天之後,成帝病死,司馬嶽繼位。何充因在立帝問題上與庾冰有隙,司馬嶽繼位後,自動請求外出到徐州任刺史。

康帝在位的短短兩年時間裏,重要的國事是小舅庾翼未成功的北伐。此時北方與東晉並存的政權中,以後趙石虎最為凶暴。石虎為了掠奪江南財富,打算親率六軍,討伐東晉。他下令征發民丁,5人出一輛車、兩頭牛、15斛米、10匹絹。辦不到的一律斬首。逼得百姓賣兒鬻女以供軍需,實在無力辦到的,往往自己吊死樹上,令人慘不忍睹。

這時,東晉庾冰、庾翼兄弟控製朝政,自庾亮死後,庾翼為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代替庾亮鎮守武昌。庾翼有誌於功名,以收複失地為己任,欲率眾北伐石虎,庾冰亦讚同。庾翼遂派人東約燕王慕容皝,西約張駿,定期大舉征伐石虎。他下令征發所統六州奴及車牛驢馬,引起百姓怨憤。康帝遣使要他停止,但庾翼違詔,擅自發兵4萬,於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九月自武昌出發。康帝在庾冰的授意下,不得已下詔加庾翼都督征討諸軍事,又命庾冰都督荊、江、寧、益、梁、交、廣七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鎮武昌,為庾翼繼援。征徐州刺史何充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輔政。以琅邪內史桓溫為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以褚裒為衛將軍、領中書令。

這時,石虎也在加緊征兵。到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正月,後趙諸州集兵百餘萬人。但因石虎頗信巫術,因太史令占卜後說不宜南行,石虎便停止了向東晉的大規模進攻。

同年九月,23歲的晉康帝還沒有看到北伐取得多大進展,即因病死去,葬於崇平陵。

第五十章 穆帝司馬聃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康帝病重時,庾冰、瘐翼兄弟打算以元帝司馬睿的小兒子司馬昱繼承帝位。但中書監何充建議立康帝之子司馬聃。康帝自然願意,遂立司馬聃為皇太子。過了兩天,康帝死去。何充遂根據遺詔奉年僅兩歲的司馬聃即位,為穆帝,由皇太後臨朝攝政。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正月,皇太後在太極殿幕帷後,懷抱兩歲的小皇帝,舉行登基盛典,並宣布改元。四月,朝廷以會稽王司馬昱為撫軍大將軍,參與大政。

同年七月,庾翼未及北伐便得病死去。朝臣們商量後認為,諸庾連續幾代鎮守西藩,人心安定,應照庾翼的心願,以其子庾爰之接替父任。但何充反對說:“荊楚之地,是國家的西部門戶。戶口百萬,地勢險要,關係國家安危。讓庾爰之這樣的白麵少年去鎮守,令人擔憂。”他提議:“惟有徐州刺史桓溫有文武才幹,英略過人,可當重任。”

丹楊尹劉惔深知桓溫既有才幹,又有野心,對司馬昱說:“不但不可使桓溫占有險要形勝之地,還要時常抑製其權勢,方可保國家社稷安而不危。”勸司馬昱親自鎮守上流,遭司馬昱拒絕。他又請求自去鎮守武昌,司馬昱還是不同意。八月,朝廷終於以桓溫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居於東晉的長江上流重地,權重無比。

桓溫娶明帝之女南康公主為妻,為東晉姻親。此人既有雄才,又有野心。他有意於收複失地,想借北伐建功立業,提高聲威,繼而代晉稱帝。這時,占據蜀地的李氏成漢政權日趨衰亂。桓溫把握了戰機,欲一舉滅蜀。朝廷大臣們認為蜀道險遠,桓溫兵少而深入,難以取勝。劉惔卻說:“桓溫善於賭博。如果沒有把握,他是不會下大賭注的。看來必可滅蜀。但滅蜀之後,他就要專製朝廷了!”

桓溫於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率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司馬無忌等揮兵伐成漢。他沿長江直上,親率步卒,僅帶三日糧,直指成都。成漢國主李勢戰敗投降。朝廷加封桓溫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桓溫滅蜀,名聲大振,朝廷忌憚,會稽王司馬昱遂用享有盛名的揚州刺史殷浩參執朝政,以對抗桓溫。此時,占有中原大部地區的石趙政權內部發生劇變。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年底,石虎養孫、漢人冉閔殺死趙主石鑒,盡滅石氏,誅殺胡羯20餘萬人。次年五月,冉閔自稱皇帝,建國號魏,遣使告知東晉政府;“胡逆擾亂中原,現已盡力誅之。請派遣軍隊來,共同掃除胡逆。”東晉朝廷因他稱帝而置之不理。鮮卑慕容氏自遼西洶洶而來,集中兵力進攻冉閔。東晉坐視不救。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冉魏被慕容氏所滅。

在冉魏請求支援時,桓溫想乘此機會北伐,幾次上表,但朝廷恐其成功,擴大權威,無法控製,遂故意拖延,擱置不議。直至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在外戚褚兗和揚州刺史殷浩先後北伐失敗後,東晉政權才不得不同意由桓溫率軍北伐。桓溫統率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進攻關中。在藍田大敗前秦兵,進至長安近郊的灞上。三輔郡縣紛紛來降,百姓帶著酒食前來慰勞,夾道迎接東晉官軍。有的老年人激動地流著眼淚道:“想不到今日能再見到官軍。”但桓溫北伐隻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威,並無破釜沉舟的決心,所帶軍糧又不足,本指望就地割麥為糧,不料前秦國主苻健堅壁清野,晉軍乏食。六月,桓溫遂遷徙關中3000餘戶百姓,率軍而歸。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羌族酋長姚襄入據許昌,然後進攻洛陽。桓溫再次從江陵北伐。八月,擊潰姚襄,收複洛陽。桓溫多次建議移都洛陽。但偏安江南一隅的東晉朝廷無誌於北還,隻得作罷。

第二年(公元357年)正月,15歲的穆帝名義上開始親政,改元升平。但這時的穆帝,仍是未經世事的少年,並不能主持國家大政。實權依然操控在桓溫手中。

隨著年齡漸漸長大,穆帝開始懂事。然而,奢糜的宮廷生活卻使得這個年輕皇帝身體虛弱,經常鬧病,因此始終未能在治國理政上有絲毫建樹。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19歲的穆帝再次得病,不久死去,葬於永平陵,廟號“孝宗”。

第五十一章 哀帝司馬丕

東晉哀帝司馬丕(公元340年~365年),字千齡,為成帝司馬衍長子。3歲即襲封為琅邪王,6歲拜散騎常侍,18歲加中軍將軍。3年後,又遷為驃騎將軍。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東晉穆帝司馬聃死去,無子嗣,司馬丕得以繼承帝位。

哀帝在位期間,桓溫的勢力繼續擴展。興寧元年(公元363年)五月,已經身為征西大將軍的桓溫,又迫使朝廷給他加上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等顯赫的官銜,成為東晉最有實權的人物。

為增加東晉的財力,改變土著與僑居戶籍的賦稅不均之狀況,緩解社會矛盾,在桓溫主持下,東晉政府在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這一天下令各地實行“土斷”,讓南遷的北方僑民與當地土著居民一樣編入戶籍,納租服役,取消了過去給予北方僑民的優待。由於這次改革規模較大,效果顯著,故史稱“庚戍土斷”。

哀帝雖已成年,卻不以國事為意。他篤信方士之言,幻想長生不老,整日與道士煉丹,不理國政。侍中高崧諫道:“練金丹,求長生,乃虛妄之事。萬乘帝王,不宜受騙。”哀帝充耳不聞,依然繼續服用方士們煉成的所謂仙丹,終致中毒,於興寧二年三月一病不起,不能處理政事,隻得由褚太後再次臨朝攝政。

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年僅25歲的東晉哀帝病死於太極殿西堂。三月,葬哀帝於安平陵。

第五十二章 廢帝司馬奕

東晉廢帝司馬奕(公元341年~386年),字延齡,為哀帝司馬丕同母弟。兩歲封為東海王,12歲拜散騎常侍、鎮軍將軍。此後,又改封琅邪王,曆任車騎將軍、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哀帝司馬丕死去,無子嗣。皇太後下詔,以司馬奕繼承帝位。

司馬奕雖為皇帝,但隻是一個牌位,實權操縱在權臣桓溫手中。此時的桓溫已身兼多種要職:征西大將軍、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荊州刺史、揚州牧。不過,他並沒有滿足,為了提高威望,實現代晉稱帝的夢想,他要再次北伐。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四月,桓溫率步騎5萬,從姑熟出發,進行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由於此次缺乏統籌安排,造成桓溫孤軍深入,而且糧儲已盡,又聽說前秦的軍隊將援救前燕,桓溫遂匆忙退兵。

桓溫早有政治野心,曾撫枕歎道:“男子漢不能流芳百世,便當遺臭萬年。”他本想通過北伐,建立威名,取東晉而代之。但第三次北伐之敗,使其名聲一落千丈。桓溫為此垂頭喪氣,無計可施。他的親信郗超陰險狡詐,為他揣摩好一條毒計。某夜,他倆同住在一起,郗超說:“明公權傾天下,大舉北伐而一朝兵敗。不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難以挽回影響的。隻有學伊尹、霍光,廢立皇帝,方可重振雄威。”桓溫早有此心,聞計大喜。兩人在夜深人靜的黑暗角落裏,密商了推翻廢帝司馬奕的陰謀。

司馬奕從登基為帝起,就是大司馬桓溫的傀儡,一直為自己的安危憂心忡忡。他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對國家大政,更不敢自作主張,惟恐越雷池一步,招致禍殃。桓溫和郗超因找不到皇帝的劣跡,怕貿然廢掉他,人心不服。他倆苦思冥想,忽然計上心來。宮闈禁秘,性事易誣,可以任意造謠,而真相難明,於是,他們捏造謊言說,皇帝早有陽痿症,不能過夫妻生活。他的三個兒子,是嬖幸之人侍奉內寢時與皇帝的美人田氏、孟氏通奸所生。皇帝放縱美人淫亂,濁亂後宮,理應為國人所不齒。桓溫命人將虛構的宮廷秘聞廣為散布,使盡人皆知。然後,他便可以此為借口,行商伊尹、漢霍光廢立之事。鹹安元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溫氣勢洶洶地來到首都建康,向褚太後呈交急奏和早已寫好的太後令。太後正在宮中佛堂燒香,內侍稟道:“外有急奏。”太後出來,接奏在手,倚戶剛看數行即大驚失色。桓溫在急奏中請廢掉皇帝司馬奕,而立丞相、會稽王司馬昱為帝。在寫好的太後令中說:“穆帝、哀帝不幸短壽,又無後嗣,故以琅邪王入繼大位。沒想到他竟如此昏聵,違背禮法,有此三孽,不知為誰人之子。人倫喪盡,醜聲遠揚,還有何顏麵為皇帝。再者,孽子長大,便要封王為藩。這簡直是欺誣祖宗,傾移皇基。是可忍,孰不可忍。為此,廢司馬奕為東海王。”太後悲切難禁,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她知桓溫之意難違,事已無可奈何,命人拿筆墨來,在太後令末尾加上如下的話:“我身為未亡人,不幸罹此憂患,感念存沒,心痛如割。”

桓溫召集百官於朝堂。人們已得知要廢掉皇帝,個個麵色驚恐,呆若木雞。因已數代無廢皇帝之事,不知禮儀,隻得找來《漢,按《霍光傳》上所述霍光廢昌邑王的程序禮儀,以太後令,宣布廢皇帝為東海王。桓溫命督護竺瑤、散騎侍郎劉亨強行沒收皇帝的璽綬。驚恐和羞辱,使司馬奕麵如死灰,手足無措。他穿著白布單衣,踉踉蹌蹌地步下西堂,乘著一輛低規格的犢車離開了神虎門。群臣含著淚水,擁到車前,與被廢的皇帝告別。但沒有人敢說一句同情或惜別的話,隻有一片唏噓啜泣之聲。侍禦史、殿中監奉桓溫之命,領兵百人,名為護送,實為押解,將司馬奕送到東海王府。當天,桓溫率百官迎會稽王司馬昱即皇帝位。廢立皇帝鬧劇的導演和主角桓溫忙得不亦樂乎,但他沒有忘記殘酷地處置司馬奕的後代。為了斬草除根,他派人將司馬奕的3個兒子及他們的生母田氏、孟氏全部殺死。十二月,桓溫又奏道:“廢放之人,必置之偏遠之地。而且不能再管理黎民百姓。東海王應按漢朝昌邑王的先例,加以放逐,安置於吳郡。”太後下詔說:“貶為庶民百姓,實在情有不忍。還是作為例外,仍封他為王吧!”桓溫卻蠻橫地不允,又奏道:“隻可封為海西縣侯。”於是,降封司馬奕為海西縣公。

東晉鹹安二年(公元372年)四月,降封為海西縣公的司馬奕被遷徙到吳縣。朝廷命吳國內史刁彝著意防衛,又專派禦史顧允前往監視。司馬奕深知身處險境,言行稍有不慎,即隨時有被殺害的危險。於是,表現出安於屈辱、愚鈍無知、樂天知命、無所事事的樣子。耽於內寵,終日酣飲,恣意聲色。甚至生子溺死不養,以示心無遠誌。桓溫知其安於屈辱,無意東山再起,也就不再加害他。

司馬昱當皇帝數月,於鹹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死去。此時,司馬奕更加克製,以防引起當權者的疑忌,帶來殺身之禍。這使他得以安度餘生,到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才病死於吳,享年45歲。

第五十三章 簡文帝司馬昱

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20年~372年),字道萬。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小兒子。51歲時,才由權臣桓溫,出於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扶上皇位。

司馬昱少小時,聰明穎慧。其父元帝司馬睿十分喜愛。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司馬昱3歲時,被封為琅邪王。

司馬昱少年時舉止文雅,風度翩翩,廓然大度,不拘細節。居室塵土滿席,不以為意。清心寡欲,簡樸淡雅。卻喜好史冊典籍,尤好清談玄言。一時竟博得不少人器重。連號稱有鑒人之明的郭璞也對人說:“此人必可興複晉朝。”

司馬昱與桓溫過從甚密。桓溫是很有政治野心的人,後來成為長期控製東晉朝政的權臣。他很早就留心觀察東晉宗室人物。對頗有名望的司馬昱尤其注意考察。有一天,桓溫與司馬昱及其同父異母兄武陵王司馬晞同車到郊外遊玩。桓溫早做了準備要測試他們二人,突然命人狠狠地擂大鼓、用力地吹號角。響聲突發,驚天動地,駕車的馬受驚,狂奔起來。桓溫要看看這兩位宗室親王身處險境時是何神態。那武陵王司馬晞,雖荒於學業,卻以武勇著稱,常聚集勇士,接納豪傑,講習武術。這時卻嚇得麵無人色,連連乞求止馬下車。桓溫心想,武陵王不過是銀樣蠟槍頭,從此對他甚為鄙視。再看司馬昱,卻穩穩地端坐在車中,泰然處之,麵無驚懼之色。桓溫十分佩服,也有所畏懼。

司馬昱不但為桓溫所憚服,也為時望所推重。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八月,康帝病危。權臣、外戚庾冰、庾翼,就打算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嗣,以繼帝位。但因中書監何充反對,才立了穆帝司馬聃。

司馬昱雖以三朝元老和宗室親王的資格長期輔政,但並無經國濟世謀略,朝政大權都掌握在權臣桓溫手中。桓溫早有代晉稱帝野心,希望通過北伐,建功立業,收取時望。但事與願違。他於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三次北伐,均未成功。遂與郗超密謀,於鹹安元年(公元371年)十一月,以太後名義廢黜皇帝司馬奕。他選中年過半百、徒有虛名的司馬昱來戴那頂傀儡皇帝的桂冠。司馬昱於是即了皇帝位,改元鹹安。

桓溫雖把司馬昱扶上皇帝寶座,卻把他當作傀儡。他對好習武事的太宰、武陵王司馬晞一向反感,又十分猜忌,遂誣司馬晞及其子司馬綜等謀反,收付廷尉問罪。司馬昱對著這些人淚流滿麵,而不敢有異言。禦史中丞按桓溫的意旨,請誅武陵王。司馬昱下詔說:“此事令人悲痛萬分,聽也不忍心聽,又怎能說出口來。請予另議。”桓溫又上表,要求將司馬晞處死,言詞強硬,逼司馬昱立即照準。司馬昱實在忍無可忍,乃親筆寫詔書給桓溫,道:“如果晉朝尚可延續,請大司馬便奉行前詔。如果天命已改,晉朝大運已去,我請退位,以避賢路。”桓溫見狀,隻好不再堅持誅殺,但還是將司馬晞廢為庶人,全家流徙到新安郡。此時的朝廷大權完全被桓溫一手把持,司馬昱日夜提心吊膽,懼怕被桓溫廢黜。他常常夜觀星象,判斷是否有被廢黜的征兆。他悄悄地向桓溫的親信、中書侍郎郗超探聽:“安危禍福,我並不計較。但我想知道,不久前的廢立之事,還會不會重演?”郗超說:“請陛下放心。大司馬正忙於安頓內政,經營外事。我以身家性命擔保,決不會再行廢立。”司馬昱才略為安心。當郗超請假省其父時,司馬昱感慨地說:“國家之事,一至於此,不可收拾。全由我無回天之力,深為慚愧。”又哽咽著吟詠庾闡的詩句:“誌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說著,淚下如雨,打濕了衣襟。

司馬昱一生,處於東晉政權多事之秋,本身又無才智挽回江河日下的頹局。麵對權臣,惶惶不可終日。政治上不得誌,個人婚姻生活也不美滿。他先娶驃騎將軍王述的從妹為妃,生下5個兒子,其中3個早夭,剩下老大司馬道生和老二司馬鬱兩。道生立為世子,卻無德無才,不堪造就,終於和母親王氏被幽廢而死。老二倒是聰明孝順,見他哥哥的無禮行為,常常規勸,因而深為司馬昱所看重,可是,長到17歲時,竟得病死去。諸姬10餘年皆不生育。司馬昱因無子嗣,十分煩惱,便請來善於相麵之人,逐個相看其姬妾,希望能找到可以生子之人。不料全部相看一遍之後,相麵者說:“都不是能夠生子之人。”於是隻得再把家中粗使的婢妾也叫來相麵,輪到一個叫李陵容的織坊丫環時,相麵者忽然驚叫起來:“這才是能生子的人!”隻見此女長得又粗又壯,皮色黝黑。司馬昱盼子心切,也顧不得美醜,便讓此女與他同居。沒想到這個醜女人真的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叫昌明,老二叫道生。有了後嗣,司馬昱的心情自然好了一些,不過,一見到那位黑塔似的夫人,總還是提不起精神來。

自當皇帝以後,看到國家危機四伏,江河日下,麵對桓溫那種咄咄逼人的樣子,司馬昱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憂懼中生活。雖然50歲剛出頭,登基不過半年多,他那本來星星點點的白發,卻已經迅速擴展,滿頭蒼蒼,他的身體也日見虛弱。成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司馬昱終於一病不起。臨死之前,他仍對大司馬桓溫心懷恐懼,一日一夜連發四道詔書,請桓溫來安排後事。傲慢無禮的桓溫卻一再推托不至。司馬昱自感將亡,不能再拖,遂立了11歲的兒子司馬昌明為皇太子,但懼於桓溫的淫威,又遺詔:“請大司馬桓溫按周公之例,居攝執掌政權。”並仿照劉備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的做法,在遺詔中戰戰兢兢地寫上了這樣幾句話:“我兒子可輔佐的話,就請你輔佐他。如不成器,請你自取天下。”司馬昱的遺詔當即遭到大臣的反對。侍中王坦之生氣地把詔書當著司馬昱的麵撕得粉碎。司馬昱有氣無力地說:“天意不保佑我大晉,又有什麼辦法。我也是不得已呀。你何必想不開。”王坦之痛心地說:“天下是宣帝創基、元帝中興的天下,陛下沒有權力白白斷送掉。”司馬昱見大晉有這樣忠心耿耿的大臣,十分欣慰,深受鼓舞,膽子也壯了一些。便讓王坦之改寫遺詔,說:“國事家事都要尊重大司馬的意見,如同諸葛亮和王導一樣。”寫完遺詔的當天,司馬昱死去,時年52歲,葬於高平陵。廟號“太宗”,諡號“簡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