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全傳06(2 / 3)

孫權得知荊州兵力空虛,就親率大軍,沿江而上。他派呂蒙為前鋒,直驅關羽軍隊防地,他將精兵藏在船倉之內,使白衣人搖櫓撐篙,聲稱是商旅之人,關羽沿江守備之兵毫不懷疑,未加戒備。待到夜晚,船中精兵悄然上岸,將守江士卒盡數收縛,之後,呂蒙大軍晝夜兼行,向荊州腹地進攻,而關羽毫不知曉。

等吳軍來到荊州重鎮南郡,南郡城守將糜芳、士仁等大吃一驚。然而二人早就嫌怨關羽輕視自己,近來又因供襄樊軍資不力而數受關羽斥責,羽並揚言回軍之後,要懲治二人,故二人毫無鬥誌,欣然接受了呂蒙的勸降,大開城門,將呂蒙大軍迎進城內。

關羽得知南郡已被呂蒙奪取,大驚失色,急忙撤襄樊之圍,率軍南返。途中,羽幾次派使去呂蒙處詢問。使者來到城中,呂蒙厚加犒賞,任他周遊城中,城內關羽軍將家屬見使者來,紛紛打聽親人情況,或托他捎帶家信。使者回報關羽後,隨即被將士包圍,七嘴八舌地打聽城中情況,使者大聲喊道:“各位放心!城內完好無損,各位家中平安無事,還有各位家書帶來。”眾將士看過家書,知道安然無恙,又見呂蒙照顧下屬遠勝過關羽,皆無鬥誌。

關羽見軍無鬥誌,知道大勢已去,料想不能奪回南郡,便至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以圖自保。孫權使人勸降,關羽佯稱投降。立旗幡、假人等於城牆之上,連夜逃走。兵眾都四散而去,隨行者僅10餘人。孫權先派朱然、潘璋等將扼住關羽逃路,遂將關羽及其子關平活捉。孫權欲不殺關羽,眾人一齊勸諫。於是,孫權便殺了關羽父子,將荊州全部奪回。

就在孫權奪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孫權知道自己已奪回荊州,劉備必然出兵再爭荊州。為避免兩麵受敵,必須與魏國暫時搞好關係。因此,他派使節向曹丕祝賀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消息傳到東吳,孫權召集臣僚商議對策。有人以為孫權不應接受曹魏的封號。孫權考慮再三,對群臣說:“從前漢高祖劉邦也接受項羽的漢王封號,這不過是權宜之計,有何不好?”於是,孫權便接受了吳王封號,並遣使至魏稱謝。曹丕乘機索求象牙、夜明珠、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大貝等珍寶異物。東吳群臣又反對。孫權說:“我所鍾愛的,是土地人民。曹丕所求的東西,對我來說不過是瓦石之物,有什麼可惜的呢?況且,以這些東西換取荊州以至東吳的平安,是以輕代重。我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孫權便不斷地遣使納貢,奉獻方物,恭行臣子之禮。曹丕受到迷惑,不再考慮出兵攻吳,孫權避免了魏的攻擊,得以全力對付劉備,以後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全勝,粉碎了蜀國傾國之力的進攻。

荊州之爭和夷陵之戰後,吳蜀聯盟徹底破裂。孫權雖因奪荊州、防劉備的需要,向魏國稱臣,但並非出於真心。曹丕為加強對東吳的控製,再三要求孫權把兒子孫登送到魏國作人質。孫權當然不肯,推說孫登年幼,不宜入朝,拒絕送入魏國。

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秋,曹丕以孫權不送子入質,首尾兩端,心懷二意為由,派三路大軍直攻洞口(在今安徽和縣東南)、濡須(在今安徽巢縣)和南郡。孫權連忙調兵遣將,抵擋曹軍。

這時,孫權意識到如果繼續與劉備為敵,將有兩麵受擊的危險,便主動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向劉備求和。劉備大敗之後,也知道荊州已難奪回,如吳軍繼續進攻,自己也會有危險。同時,劉備又擔心魏國滅掉東吳之後,可以全力以赴地對自己,於蜀漢不利。所以,吳蜀聯盟重新建立,雙方信使往來不絕。

孫權與魏國絕交之後,曹丕十分惱火,他親自帶領大軍,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一帶),準備進攻東吳。孫權見曹丕來勢凶猛,遂召集謀臣武將商議對策,徐盛向孫權建議,在長江南岸多樹木樁。圍上蘆葦,塗上泥灰,建造假樓疑城,迷惑魏軍,使之不敢輕易渡江進攻。孫權認為此計大善,便加以采納,命令東吳軍民準備材料,連夜動工。一夜之間,長江南岸出現了無數城樓關隘,連綿不斷,首尾相接,足有數百裏,遠遠望去,真假難辨。同時,吳軍又在江邊停泊了大量艦船,多樹旗幡,製造聲勢。

曹丕在長江北岸隔江望去,隻見江邊戰船密布,旗幟招展,岸上城樓連綿,固若金湯,不覺大吃一驚。他歎口氣說:“江東人才濟濟,不可輕易奪取。”便無可奈何地撤軍北還。

這時,諸葛亮也帶領蜀軍,對魏國不斷發動進攻。曹魏被迫處於守勢,已不可能集中兵力對付東吳。這樣,孫權建國稱帝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當初,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也有稱帝之意。但他進一步審時度勢,考慮到力量尚微,難以威命眾人,感到時機不成熟。所以,他沒有急於稱帝。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群臣又上孫權尊號,勸孫權即皇帝之位。孫權再次辭讓說:“漢朝雖氣數已盡,衰敗滅亡已成定局,但我既然不能相救,也無心去相爭。”說得冠冕堂皇。群臣又稱符瑞多次出現,天命已顯,反複請求孫權稱帝。孫權無奈,隻好對群臣說出心裏話:“我何嚐不願早日當皇帝?隻是擔心過早稱帝,會招致魏國征討。魏蜀如同時進兵,我們將腹背受敵,豈不危險?請諸君理解體諒我暫時低屈的本意。”

東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見曹魏幼主臨國,不會有大的作為,吳蜀聯盟關係融洽,東吳內部統治十分穩固,便正式建立吳國,登上皇帝寶座,改元黃龍。他就是曆史上所說的吳大帝。

四、早期賢明晚年昏聵

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東吳使臣趙谘出使魏國。魏帝曹丕問趙谘:“孫權是什麼樣的人主?”趙谘回答說:“是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丕追問道:“為什麼這樣說?”谘答道:“吾主孫權納取魯肅於凡人之間,是其聰;選拔呂蒙於征戰之伍,是其明;獲於禁而不加害,是其仁;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據荊、揚、交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屈身事陛下,是其略。”丕又問:“孫權也知道學習嗎?”谘又答道:“吳王帶甲百萬,戰艦萬艘,任賢使能,胸有大略,偶有餘暇,博覽眾籍,瀏覽史書,探索奧秘,不像腐儒那樣咬文嚼字,尋章摘句。”說得曹丕不住點頭稱是。

孫權早期與群臣推誠相處,君臣和睦,上下同心。有人曾告發諸葛瑾裏通蜀漢,孫權說:“我與諸葛子瑜(瑾字),可謂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間構。”陸遜坐鎮荊州,孫權複刻自己的一枚大印交給他,委他全權處理與蜀漢交往之事。孫權剛剛稱帝時,蜀漢有人主張討伐。丞相諸葛亮說:“東吳賢才良多,將相和睦,不可一朝而定。”

孫權不僅知人善任,而且善撫將士,能得臣下死力,將士都願以身事主。孫權恩威並著,尤以恩信得眾將心。淩統早死,其子尚幼,孫權將其幼子領入宮中撫養,愛如己子。呂蒙患病,孫權將其安置在內殿就近治療,不惜重金懸賞以購求名醫名藥,悉心治療。孫權常來探視,又恐呂蒙傷神勞累,乃在牆壁上穿一小洞,隨時看望。看到呂蒙偶有起色,小進飯食,孫權便喜形於色,與左右談笑。否則就黯然神傷,夜不能寐。蒙病小愈,孫權特地下令群臣祝賀。後來呂蒙病情轉重,權親臨榻前探視,又命道士祈禱去災。蒙終於不起,權哀痛已甚,身心為之大傷。平虜將軍周泰,護衛孫權,不顧安危,衝鋒陷陣,出生入死,曾於重圍之中拚死搶救孫權,而泰全身受傷12處。後來,權以周泰統率朱然、徐盛等將,然、盛不服。孫權特意置酒席送到周泰軍營之中,大會諸將,孫權親自為周泰行酒,命周泰解開衣服。孫權親手指點泰身上斑斑傷痕,詢問其來由。周泰一一述說完畢,孫權扶著他的胳臂,流著眼淚說:“周將軍,你為我孫氏兄弟出征死戰,勇如熊虎,不惜生命,受傷幾十處。看您傷痕累累,膚如刻畫,我於心何忍!我怎能不把您作為骨肉之親,授您以兵馬之權呢?將軍乃東吳之功臣,我要與您休戚與共,同享富貴。”說畢,便將自己所用的禦蓋賜給周泰。周泰感恩戴德,諸將亦無不心悅誠服。正因為孫權能推賢下士,愛才如命,天下之士才視孫權為聖君明主,望風而歸,使東吳賢臣如林,猛將如雲,故能保江東幾十年基業。

孫權還虛懷若穀,從善如流,對臣下的正確諫諍,勇於采納。孫權對自己說過:“天下沒有純白的狐狸,而有純白的狐裘,是集眾狐而成的。能用眾人之力,則無敵於天下;能用眾人之智,則無畏於聖人。”孫權曾在武昌臨釣台飲酒,權及群臣皆酩酊大醉。權還醉眼朦朧地說:“今日大家都要暢飲,一醉方休!隻有醉倒台中,才能停下!”老臣張昭正色不語,徑直走出台外,端坐車中,孫權派人將張昭喚回,對張昭說:“不過是一起作樂,你何必生氣?”昭答道:“過去商紂王作酒池肉林,竟長夜之飲,當時也認為是作樂,而不覺得是作惡。”孫權聽後,默然不語,思慮再三,深感慚愧,遂命罷酒。

但孫權到了晚年,剛愎自用,猜忌群臣,信用奸佞,排斥忠良,與前期英雄作為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東吳嘉禾二年(公元223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突然遣使向東吳上表稱臣。孫權大喜過望,為之大赦天下,並欲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為使,將兵萬人,攜帶金銀珠寶,漂洋過海,授公孫淵為燕王,並賜九錫。滿朝文武以張昭、顧雍為首,都痛切諫止,認為公孫淵乃反複小人,不必對他寵遇過厚,隻需派兵吏護其使者歸返即可。張昭說:“公孫淵背叛曹魏,擔心招致討伐,故遠來求援,歸順並非本意。如果他重又投靠曹魏,我國派出的使節不能返回,豈不取笑於天下?”孫權不聽。張昭再三諫諍,孫權仍不接受,依然堅持己見,派張彌、許晏等前往遼東。張昭見此,十分氣憤,遂稱病不朝。孫權恨張昭不從己命,命人用土將張昭家門堵住。張昭一見,來了個針鋒相對,又從門內用土封住,再也不出門。

後來,公孫淵果然斬殺吳國使臣,重新倒向曹魏。孫權聽說後,勃然大怒,不僅不檢討自己處事不當,反而遷怒於公孫淵,說道:“我已年屆六十,世界之事,無所不知。近來卻為鼠輩所騙,真令人氣憤!若不斬截這鼠子之頭擲於海,還有什麼麵目當皇帝!就算長途跋涉,我也要親征鼠輩,以雪心頭之恨!”說著,就要帶兵親征,幸虧眾臣諫止。

隨著猜忌心的日益加重,孫權專門設置了校事、察戰兩職,用以監視文武百官。中書校事呂壹,詆毀大臣,羅織罪名,構陷無辜,使無罪有功之臣,互相糾舉,橫受大刑,而孫權對他卻十分寵信。丞相顧雍無故被誣陷,遭到軟禁。江夏太守刁嘉被陷害,幾乎受誅。太子孫登數次勸諫孫權,不聽。大將軍陸遜見呂壹竊柄弄權,擅作威福,而無人可禁,與太常等人同心憂思,以至流涕。驃騎將軍步騭多次上書,揭露呂壹罪行,請求孫權改變雖有大臣而不能用的狀況,重新任用顧雍、陸遜等忠貞股肱之臣,孫權卻置若罔聞。潘濬見孫權如此不納忠言,百般無奈,竟想鋌而走險,借宴會之機襲殺呂壹。後壹雖因陷害左將軍朱據,事情泄露被殺,但校事等官仍然不廢。

東吳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出南郊祭天地,回宮之後,即得風疾。十二月,孫權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拜為太子太傅,開始安排後事。東吳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病死,時年71歲,諡曰“大皇帝”。

第三十九章 會稽王孫亮

一、僥幸繼嗣大臣專權

孫亮為孫權的幼子,是東吳的第二個皇帝。孫亮能夠當上太子,以至後來繼承帝位,是他自己連做夢也想不到的。

原來,東吳大帝孫權有7個兒子,他早已選定三子孫和作為太子。孫和,字子孝,從小就聰明智慧,頗得孫權喜愛。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又極得孫權寵幸,因此人們都說孫和母子將來一定會有大貴。孫和長成之後,喜愛文學,善於騎射,禮賢下士,明辨是非,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14歲時,孫權便為孫和配置宮衛,令中書令闞澤加以教導。孫和19歲時,孫權正式立他為太子,並親自為他挑選陪侍教導之臣。

但孫權的長女全公主平常與孫和母子不合,她怕孫和當了皇帝對己不利,故利用一切機會在孫權麵前挑撥。有一次孫權患病,太子孫和恪盡為子之道,去宗廟為父親祈禱。孫和的妃子張氏的叔父張休,家住在宗廟附近,恰巧,這天在門口碰到孫和,就對他說:“太子何不來敝處一坐?歇息歇息,我們也好奉茶。”孫和本有些猶豫,可禁不住張休反複邀請,盛情難卻,又怕不進張家門會引起張妃不悅,於是便隨張休進了張宅。誰知全公主經常派人監視孫和母子。這次孫和出宮,全公主早就派人在後麵尾隨盯梢。見孫和進了張休的家門,盯梢者馬上回去報告了全公主。全公主得此消息,心中大喜,馬上去見孫權。

全公主進入內宮,見孫權正躺在病榻上,她便裝出十分躊躇的神態,對孫權說:“父皇,孩兒聽得一事,不知是否當講?”孫權聞言睜開雙眼,見是愛女在身旁,便說道:“有什麼事快快講來,為父恐怕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全公主道:“聽說太子聲稱要去宗廟為父皇祈禱,卻不在廟中。有人看見他去太子妃家,像是策劃密事。父皇龍體欠安,太子不來服侍,反而去與嶽父密謀,我擔心他們會有非常之舉。我還聽說太子母親王夫人見到父皇您病重,不僅不感到悲痛,反而麵帶喜色。這些都不是臣下應取的態度。請父皇多加留意。”孫權一來年事已高,二來病中不辨忠奸,聽說這些事,大為震怒,便欲馬上懲治孫和母子。王夫人聽說孫權暴怒,恐怕禍及自身和兒子,憂懼成疾,竟至一病不起。孫和也怕自己被廢黜甚至被誅殺,整日惴惴不安,食不甘味。

過了幾天,孫權病情好轉,重又理事,想起全公主的那番話,對太子不孝十分惱怒,便有更換太子之意。全公主見是個進言的機會,便反複在孫權麵前極力誇讚丈夫從侄全尚之女美麗賢惠,勸孫權為少子孫亮納為妻室,一時說得孫權心意頗動。不久,孫權正式提出要廢黜孫和,改立孫亮為太子。大臣陳正、陳象、朱據、屈晃等人堅決反對,還引經據典地說,如果改立太子就會引起國政混亂,言中頗有把孫權比作曆史上的昏君之意。孫權怒不可遏,竟將陳正、陳象二人滅族,令人把據、晃二人拖入宮殿各打100大板。經過這番周折,孫權改立太子之事就定了下來。

東吳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孫權正式廢黜孫和,立孫亮為太子,以全氏女為太子妃。就這樣,孫亮成為太子,登上儲君之位。這一年,孫亮恰巧10歲。

東吳神風元年(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駕崩。中書令孫弘與諸葛恪同受遺命輔政,但孫弘素與恪不合,擔心以後為恪所治,便想封鎖孫權駕崩的消息,秘不發喪,再偽造詔令,除掉諸葛恪。侍中孫峻發現此謀,便告知諸葛恪。恪因此定下誅殺孫弘之計。一日,諸葛恪請孫弘入宅議事,孫弘不知是計,毫無防備,欣然前往。正在座中談論之間,諸葛恪忽然變色,向孫弘喝問道:“你為何不公布陛下噩耗,居心何在?”孫弘不曾提防,張口結舌,不待回答,隨即被屏風後麵衝出的軍士亂刀砍死。

諸葛恪隨即公布孫權駕崩的消息,輔佐太子孫亮繼位,改元建興,大赦天下,孫亮又改拜恪為皇帝太傅,居首輔之任。

孫亮即位之時,不過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大權掌握在太傅諸葛恪手中。諸葛恪乃東吳名臣諸葛瑾之子,蜀相諸葛亮之侄。恪極有才幹,但陸遜認為他淩辱尊者,蔑視卑者,缺乏安德之基。其叔諸葛亮認為恪性情空疏,不夠精細。其父瑾也認為恪不是保家之主,常以此為悲。現在,諸葛恪新居首輔,極想建立政績,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於是便大行惠政。他廢除負責糾檢的校事之官,赦免在逃的罪犯,免除關稅,事事注意給人以恩澤。因此人心大悅,每當諸葛恪出入時,百姓都駐足翹首,爭著觀看他的模樣。

諸葛恪見民眾附己,又欲樹立軍威,於是便發兵進攻曹魏。東吳兵喜獲小勝,諸葛恪便誌得意滿,想大舉伐魏。可是眾大臣都以為東吳嗣君新立,不便舉兵,加之國力有限,恐怕一時難以取勝。然而恪剛愎自用,拒絕眾諫,大發州郡之兵共20餘萬,強行伐魏,因而百姓騷動。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

諸葛恪率大軍圍攻新城(今湖北房縣一帶),城內魏兵拚死固守,雙方相持月餘,而城終未攻克。恰逢瘟疫流行,吳軍病死、傷殘者過半,而恪卻談笑自若。後來曹魏出兵救援,恪被迫撤軍。這次出征勞而無功,損失嚴重,導致民怨漸起。恪回宮之後,不僅不檢討己過,反責難百官,又將近要之職和宿衛士兵全部換為自己的親信心腹,於是朝野失望,民怨更重。

武衛將軍孫峻,亦是受遺詔的顧命大臣之一,但諸葛恪素來輕視他,經常加以侮辱。孫峻懷恨在心,見此時恪已為朝野嫌怨,便趁機在孫亮麵前誣告諸葛恪想要發動叛變。恰巧孫亮對諸葛恪也有不滿,見孫峻說恪圖謀舉事,信以為真,二人便合謀誅殺諸葛恪。

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的一天,孫亮與孫峻布置好,請諸葛恪第二天赴酒宴。恪入宮內,扶劍而入殿上,拜見過孫亮,隨即坐下。不一會,宮人們擺上酒菜,恪擔心其中有毒,遲疑猶豫而不肯飲用。孫峻狡猾無比,知道恪的心事,便笑著說:“太傅疾病未愈,不便飲酒,如攜來平常飲用藥酒,請隨意飲用。”恪這才放心,取出自帶的藥酒大飲起來。

酒過數巡,孫亮一來年少不勝酒力,二來心中有事,便先起身進入內宮。孫峻見孫亮已去,便假裝出外去方便,至廁所脫去長衣,穿短裝重入殿中。恪抬頭一看,孫峻著短衣佩利劍滿臉殺氣而來,恪大驚失色,急忙去抽腰中佩劍。說時遲、那時快,劍尚未拔出,而孫峻急步向前,一劍把恪砍死在地。衛士張約在旁,見事危急,急忙抽出寶劍去砍孫峻,將孫峻左手砍傷。孫峻忍痛又將張約右臂砍斷。此時眾武士一齊衝上殿堂,孫峻出言製止:“詔令所取者,隻是諸葛恪一人,今已死,你們快將刀劍收起。”眾武士遵令收起兵器,將諸葛恪屍首拖了出去。過後,孫峻又誅滅了恪的三族。

誅殺諸葛恪之後,吳國群臣聯名上奏,推舉孫峻為太尉,孫峻將朝政總攬於自己手中。

孫峻素無聲望,且生活淫亂,在宮內任意奸汙宮女,還與全公主私通,有亂倫之譏,為眾臣所不屑。孫峻驕傲自矜、心地險惡,濫用刑法,擅殺忠良,因而朝廷上下怨聲載道。峻見眾人怨氣衝天,就想利用征伐曹魏轉移眾人的注意力,並提高自己的聲望。東吳太平元年(公元256年)秋,孫峻率兵伐魏,九月丁亥,孫峻病死軍中。臨死前,孫峻命從弟孫琳發兵誅滅了反對自己的滕胤等人,使自己的勢力完全把持朝政。

二、謀誅權臣事敗身亡

東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夏四月,孫亮君臨正殿,大赦天下,升始親政。孫亮年僅10幾歲,卻聰明異常。有一次,孫亮派一名宦官拿著銀蓋碗去倉庫取交州(今廣州一帶)獻來的蔗糖。這宦官平素與管倉庫的小吏有仇,就偷偷地在蔗糖中投放了幾粒老鼠屎,回來誣告小吏職事不謹,以致汙染貢物。孫亮令人將小吏叫來,並攜帶存放蔗糖的器具。孫亮先察看一番,再問小吏道:“這存糖之器既然有蓋,平常就應當蓋上,不該出現此事,是不是這宦官與你有仇而借機栽贓與你?”小吏叩頭答道:“陛下聖明!這宦官曾向我索要宮中使用的涼席,因宮中用物都有定數,我不敢給他。他便記恨在心。”孫亮點頭道:“一定是這麼回事。”又將宦官叫來,宦官卻不承認。侍中刁玄等人在旁說道:“宦官與小吏所說不一致,是否將他們送到有司拷問?”孫亮說:“不必。”當即令人將老鼠屎破開察看,隻見老鼠屎中間還很幹燥,孫亮大笑著對刁玄等人說道:“這蔗糖濕潤,如果老鼠屎先在糖中,一定內外濕透。可現在外濕內幹,一定是這宦官臨時放進去的。”再追問宦官,他才承認服罪。左右之人見孫亮如此聰慧,無不驚訝。

孫亮兄魯王孫霸早亡,其子孫基在內宮服職。一次,孫基犯偷乘禦馬之罪,有司將他收入監獄,向孫亮請示處理辦法。孫亮問侍中刁玄道:“偷乘禦馬該判何罪?”玄答道:“按照法律應當處死,但魯王死得早,希望陛下能寬恕他一次。”孫亮正色道:“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怎麼能因為他是我的侄兒就破壞法律呢?應當考慮怎樣才能使他活命,而不應以親戚之情來勸我徇私枉法。”刁玄說:“君王有赦免之權,按照過去的慣例,赦免範圍有大有小,或者普赦天下,或者單赦千裏、500裏,憑君主選擇。”孫亮大喜,說:“解求人就應該這樣。”於是先依法判定孫基之罪,然後孫亮又下詔赦免內宮中所有犯罪之人,孫基才得以活命。

孫琳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孫亮十分不滿。孫亮曾到中書省查看過去的公文,上麵往往有孫琳的批示,孫亮對左右說:“關於許多事情的處理,先帝都有特製,現在大將軍孫琳問事,怎麼能僅僅讓我簽署同意就算完事呢?”此後,對於孫琳辦理之事,孫亮經常加以查詢盤問。

孫亮欲從孫琳手中奪權,苦於沒有幫手。朝內大臣多是孫琳親信,難以樹立自己的黨援,無奈隻得扶植皇後家族之人以為羽翼。皇後全氏之父全尚,本來身居微職,孫亮便任命他為城門校尉,爵封都亭侯。後來又代替滕胤為太常、衛將軍,進封永平侯,錄尚書事。此外,孫亮又封全氏族人5人為侯,都掌管兵馬,其他人則分別任侍郎、騎都尉等職,出入內宮,宿衛左右。自從東吳建國以來,外戚貴寵煊赫,無人可比。

誰知,全氏族人雖出將入相,貴為列侯,卻皆是無能之輩,竟無一個爭氣之人。孫亮親政後不久,曹魏大將諸葛誕叛魏降吳。東吳派兵3萬接應,曹魏亦遣大軍迎戰。後來曹軍增至20餘萬,誅殺東吳名將數名,吳軍大敗,而外戚全澤、全端、全諱、全儀等人竟趁機投降曹魏。孫亮又想培養一支能夠忠於自己、指揮如意的軍隊,便從兵將子弟中挑選出15歲以上18歲以下少年3000人,選大將子弟英勇有力者作為將帥,日夜在宮中花園內練兵習武,孫亮說:“我要和我建立的這支軍隊一起成長。”孫琳見孫亮不信任自己,又要親自掌管軍隊,感到非常害怕。

東吳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的一個晚上,秋風蕭瑟、天氣陰沉。孫亮在宮中坐臥不安。原來,他已秘密派人召集嶽父太常全尚、姐姐全公主和將軍劉丞進宮,共商除殺孫琳之事。信使已派出多時,仍不見他們入宮,孫亮不禁有些心神不定。忽然一聲門響,隻見全尚、全公主和劉丞等魚貫而入。孫亮心中的石頭落了地,連忙招呼他們入座,並令人嚴守宮門。孫亮不等眾人坐定,便立身恨恨地說:“孫琳目無君上,為所欲為,已難容忍。況且,我不殺他,他必殺我。我想立刻捕殺他,你們看怎麼樣?”全公主、劉丞不由地看了看全尚。全尚為人怯懦遲鈍,既無謀略,又無大誌,見事起突然,難以決斷,沉吟半晌,緩緩說道:“孫琳沒有明顯的過錯,又掌握朝中大權,恐怕一時難以除掉。況且他兄弟數人皆掌兵馬,如果事不成,我們都有殺身之禍。”全公主畢竟是女流之輩,雖說進讒陷害有些心計,真臨大事,也不能決斷,見全尚這樣說,也隨即附和:“我看也不如再觀察一陣再說。”劉丞本是一介武夫,雖有些躍躍欲試,見二人退縮,也低頭不語。孫亮見三人如此,大為惱火,大聲喝道:“事已至今,你們還猶豫不決。罷,罷!等一陣,你們想幹也幹不成了!”說完,不理眾人,轉身進入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