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全傳06(1 / 3)

第六卷 三國(吳)

第三十八章 大帝孫權

一、少年聰慧繼承遺誌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漢末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兄孫策,曹操表為討逆將軍、吳侯。

孫權為孫堅次子,出生之時,方麵大口,雙目炯炯有神,孫堅十分驚奇,以為他有貴相,對他特別鍾愛。

孫權少年時期就隨父兄轉戰南北,見多識廣。他又十分喜歡讀書,不僅閱讀了《詩經》、《尚、《禮記》、《左傳》等儒家經典,而且瀏覽了許多曆史和國事方麵的書籍。10歲那年,孫堅因幫袁術爭奪荊州而中箭身亡。從此之後,孫權就隨長兄孫策寄寓軍旅,開始了他的軍營生活。豐富的生活經驗和係統的文化修養,使孫權很快地成長起來。

孫權雖然年輕,卻性格開朗,胸懷寬廣,度量恢宏,好俠養士,仁義而有決斷,因此名聲很快地趕上了他的父兄。孫策出兵江東時,孫權經常幫他出謀劃策,孫策十分驚奇,以為自己的智謀也趕不上這位弟弟。因此,每次宴請賓客,孫策總是對孫權說:“在座的各位謀臣猛將,將來都會成為你的部下僚佐。”

孫策見孫權確有才能,便委任他為陽羨(今江蘇宜興一帶)縣長。這時,孫權才15歲。不久又擔任了僅次於將軍的軍職。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被複仇的吳郡太守許貢門客刺殺,臨死之前,將重臣張昭等以及孫權召到床前,先對張昭等人說:“現在天下大亂,如果據有吳、越之眾,保有三江之固,足以坐觀成敗,進而兼取天下。請諸君好生照顧吾弟!如果仲謀不長進,公等可自取權位。”孫策的意思,是想用這些話來安張昭等人的心,穩定他們輔佐之意。策又將官印授予孫權,對孫權說:“若論率江東之眾,衝鋒陷陣,與天下英雄爭高下,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使眾人齊心協力保有江東,我不如你,你當善自為之!”當夜,孫策身亡,年僅26歲。

孫權繼承其父兄的事業之時,雖已擁有會稽、丹陽、吳郡、豫章、廬陵和廬江六郡,但這些地方新占不久,人心並未歸服,統治並不鞏固。將士新喪主帥,見繼位者年輕,放心不下。許多江東英豪和北方僑寓之士,也多徘徊觀望,有人甚至想改換門庭,另投新主。在此關鍵時刻,江東名士周瑜從駐地巴丘率軍前來,穩住了軍心,與張昭等說服眾人齊心輔佐幼主,到處宣傳孫權有帝王之相,可以共成大業。於是,江東人心漸安。

已占據北方大部地區的曹操早有統一天下之誌,見江東孫策新喪,人心不穩,便欲乘機伐吳。侍禦史、孫策舊臣張紱勸阻道:“乘人之喪進兵,不合古義,有不仁不義之嫌。如果征伐不利,會將好友變成仇敵。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厚意待之,孫氏必然感恩戴德。”曹操聽從其言,上表請封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於是,孫權便名正言順地行使職權。他待老臣張昭以師傅之禮,以周瑜、程普、呂範等統率軍士。同時,招納名士、聘請俊傑,一批從北方流寓至江南的人士如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成為孫權的座上客,逐漸得到重用。然後,孫權分兵遣將,開始征伐不服從自己的人,鞏固在江東的統治。

這時,孫策生前委任的廬江太守李術不肯接受孫權的領導和指揮,並多有招降納叛之事。孫權寫信給李術,要他交出叛將。李術回答說:“有德之人,人們自然歸順他;無德之人,人們肯定背叛他。我不能再把這些人交還與你。”孫權大怒。決定出兵征伐李術。

孫權估計李術受攻,必然要向曹操討救,就先以李術曾殺掉曹操委派的揚州刺史嚴象一事作為出兵理由,寫信給曹操,說:“嚴刺史從前為您所用,又是州中的長官。但李術為人凶惡,藐視朝廷之法,殘害州官,慘無人道,應該速速將其誅滅,以懲罰醜惡之人。現在我要討伐他,上為朝廷掃除不法之徒,下為州郡報仇雪恨。這是天下通義,更是我夙夜所思之事。隻恐怕李術受攻、害怕誅殺,必然捏造情況,向您求救。希望您命令下麵執事官員,不要聽信李術的一麵之辭。”這一來,孫權既為自己造了出兵的輿論,又堵住了李術的求救之路。

接著,孫權便出兵把李術包圍在皖城。李術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便不肯出兵救援。皖城彈盡糧絕,終被攻破。孫權殺了李術,又將李術的部曲軍士3萬餘人徙往別處,除掉了這一心腹之患。

在孫氏家族內部,也有人企圖作亂。孫權的叔伯哥哥孫輔擔心孫權不能保住江東,便借孫權出行之機,派人拿著書信去邀曹操前來,不想所派之人將書信徑直交給了孫權。孫權得到此事,火速返回。回來之後當作不知道,招呼張昭一同去見孫輔。孫權半開玩笑地說:“兄長快樂夠了,不想活了?為什麼呼喚他人來江東?”孫輔心中大驚,可嘴裏卻矢口否認。孫權便把孫輔寫給曹操的信拿給張昭看。張昭看後十分憤怒,隨即扔給孫輔。孫輔滿麵羞愧,不發一言,於是孫權將孫輔的左右心腹殺個一幹二淨,將他的部曲軍士分給各將,將孫輔遷徙東部,看管起來。

鎮壓了內外叛亂之後,孫權在江東的統治便逐漸安定下來。

二、平定諸強聯劉抗曹

立穩腳跟之後,進一步開疆拓土、擴大基業便提上了日程。魯肅給孫權分析天下形勢道:“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也難以一時掃除。為將軍您打算,隻有安定後方,成鼎立之勢,以觀天下之變。再乘北方多變之秋,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將長江流經之地全部占有,然後就可以稱帝王之號以圖天下。這乃是漢高祖的功業啊!”孫權聽了十分高興,決定采納魯肅的意見。

孫權統治區內的山越人,大多分布在丹陽、豫章、廬陵一帶的深山險地。他們是秦漢時代百越的後裔,為了逃避漢族官府的統治和剝削,隱遁山林,以血緣關係群居。漢末群雄割據,他們擁“宗帥”自立,組成“宗部”、“宗伍”,大者數萬家,小者幾千戶,拒絕向官府納稅服役。山越人強悍好武,勇於陣戰,極難戰勝。孫權繼位之初,即分派各將對他們進行鎮撫,但收效不大。孫權受到山越的牽製,難以對外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對外征討之前,孫權決心先解決山越問題,便派征虜中郎將呂範率兵平鄱陽(今江西波陽),蕩寇中郎將程普率兵討樂安(今江西德興)。又派驍勇之將到山越群居難以治理之縣鎮守,以建昌都尉太史慈領海昏(今江西永修),別部司馬韓當為樂安長,周泰為宜春(今江西廬陵)長,呂蒙為廣德(今安徽廣德)長。這些將領不時出兵,將各地山越的宗帥擒拿斬首,強迫山越人出山定居,將強壯者補為軍卒,替政府打仗賣命,老弱婦幼列為編戶農民,從事生產,向國家交納穀帛。經過幾次大的剿撫行動之後,山越的反抗暫時減弱,孫權的內部進一步穩定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又率軍攻打地處長江上遊的江夏太守黃祖。黃祖見孫權來勢凶猛,命將士把2艘大船橫在江上,又以大石係上巨繩沉入江底,船上駐紮軍士千餘人,以弓弩等阻擋孫權水軍前進。

江東水軍到了那裏,黃祖的水軍一齊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人不得前。孫權部下偏將軍董襲和別部司馬淩統各領敢死之士百餘人,每人身披兩重鎧甲,乘坐戰艦,一直衝到黃祖戰船跟前。董襲手執大刀,一連砍斷兩根巨索,江東水軍乘勢一齊衝上前去。黃祖見勢不妙,忙派都督陳就率水軍迎戰。孫權大將呂蒙率先鋒部隊,衝將陳就殺死。黃祖軍兵潰敗,黃祖逃竄,江東軍隊將其追殺,並乘勝占領了夏口。

孫權消滅黃祖後,正想乘勝進取荊州,不料曹操早已搶先一步,進兵荊州,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琦、劉琮不知所從。魯肅聽說之後,對孫權說:“荊州與我相鄰,江山險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如果占據此地,便可為帝王之業,現在劉表新亡,二子不合,軍中諸將,各懷異心。劉備乃天下英雄,素與曹操不協,當初暫時依附劉表,劉表嫉其能而不敢加以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二子齊心協力,對他們應該加以安撫,與他們結為盟好;如果他們不能和好,應該以別的辦法加以奪取。請您派我到荊州吊喪,向劉表二子表示慰問,勸說劉備安撫劉表部眾,同心同德,共抗曹操。劉備必然欣然同意。如果事成,天下事便不難了。如不速往,恐為曹操占先。”孫權同意,馬上派魯肅前往荊州。

魯肅剛到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便星夜馳往荊州。等到了南郡,聽說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南下。魯肅在當陽長阪坡截住劉備,與他共論天下大事,並傳達了孫權的慰問之意。魯肅問劉備:“劉將軍現在打算往哪兒去?”備回答:“我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情,準備投奔他。”肅說:“討虜將軍孫權,聰明仁慧,敬賢禮士,江東英雄,從之如雲,現在已據有六郡之地,兵精糧廣,足以成大事。為您打算,不如遣心腹之人與孫將軍結交,共謀大事。如果投奔吳巨,吳巨不過凡夫俗子,又在偏遠之地,將來一定為人吞並,怎可值得相托?”劉備聽後甚為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令兄諸葛瑾的好友。”當時,諸葛瑾為孫權的長史,很受信任。諸葛亮對形勢的看法,本來與魯肅相同,也有聯吳抗曹之意,聽魯肅說完之後,遂與魯肅結為好友。劉備接受魯肅的建議,不再南下,命軍進駐鄂縣的樊口,等待時機。

曹操接受了劉琮等人的投降後,自江陵順流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了,請您派我向孫權求救。”劉備同意,亮便與魯肅一同去見孫權。孫權十分焦急,見二人來,連忙迎接。諸葛亮勸說孫權道:“現在海內大亂,將軍您起兵江東,吾主劉備收散兵於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現在曹操靖平內亂,已破荊州,威震四海。中原已無英雄用武之地,故劉將軍逃難至此。請孫將軍量力而行:如果您覺得以吳越之兵可與曹操的中原之軍抗衡,不如早與曹操絕交;如果覺得力量還不夠,為何不偃旗息鼓,卑顏屈膝侍奉曹操?現在將軍表麵有服從之名而內心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恐怕離禍害不遠了。”孫權不高興地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諸葛亮見孫權發火,知道激將法已起了作用,便更進一步撩撥孫權說:“漢初田橫不過是一個壯士,都能舍身取義,不為他人所辱,何況劉將軍是漢朝宗室,英才蓋世,眾士仰慕如百川歸海。如果事情不成,此乃天意,又怎能卑身事人呢?”孫權聽後大怒道:“我乃一方之主,更不能以三吳之地、10萬之眾反而受製於人!我誌向已定,必與曹操爭個高下!當前除了劉將軍之外,沒人能抗禦曹操,可是劉將軍新敗,他還能擔當起這個使命嗎?”諸葛亮見孫權心動,遂打消他的顧慮說:“劉將軍雖然在長阪坡遭到失敗,但尚有關羽水軍精銳及陸續歸隊的將士,不下萬人。劉琦聚合江夏戰士亦在萬人之上,受劉將軍指揮。曹操之眾,遠途而來,疲憊不堪,這正是古人所雲‘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所以犯了兵家大忌。況且北方將士來到江南,不習水戰,不善舟船。另外荊州民眾投降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勢,暫時屈身,並未心服,一旦有事,其中必亂。現在孫將軍若能命勇猛之將統兵數萬,與劉將軍同心協力,破曹操軍隊必然無疑。曹操兵敗,必然北還,這樣,荊州、三吳之勢必然強盛,鼎足之勢便可形成。成敗之機,在於今日,請將軍速作決斷!”孫權聽後十分讚同,便與群僚商議籌劃。

恰巧此時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信中說:“近來我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之人,剛剛揮戈南向,劉琮便束手投降。我現在正整頓水陸大軍80萬,想與孫將軍在江南比武嬉戲。”威脅之意,溢於言表。孫權將信給群臣傳看,群臣大都驚慌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乃虎狼之人,挾天子以征四方,動輒以朝廷之命為辭,今日如果拒絕他,於事理不順。況且我們之所以敢於抗拒曹操,就是憑借長江。現在曹操得到荊州,占領其地,劉表所治的水船戰艦數千艘都被他奪去。曹操已全部放入江中,準備順流而下,更兼有巨量步兵,水陸並進,這長江之險豈不是已與我們共同據有了嗎?至於力量眾寡之懸殊,更不必多說,所以,依我看,不如暫且投降曹操。”群臣議論紛紛,都以為張昭所言甚是。隻有魯肅一言不發。孫權心中實在委決不下。過了一會兒,孫權起身到廁所去,魯肅追孫權於窗外,權知道他的意思,拉著魯肅的手,問道:“愛卿想說什麼?”魯肅說:“剛才我已觀察思慮過,眾人之議,都是想貽誤將軍,不足以成大事。現在我可以投降曹操,而您不能夠。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如投降,曹操恐怕會打發我回家鄉,回鄉之後,按我的才能,也還可以當個諸曹從事之類的官吏,可以乘華車、率吏卒、交結士人及朝廷命官;如果不斷升遷,當上州郡長官恐無問題。將軍您如降操,曹操會怎樣安置您呢?請您三思!希望將軍早定大計,不要聽從眾人之議。”孫權執著魯肅的手,歎息道:“唉,眾人的議論,真使我大失所望!現在愛卿為我籌劃大計,甚合我意。”

當時,魯肅勸孫權將周瑜從鄱陽召回來商量。周瑜,字公瑾,風流儒雅,姿貌出眾,東吳之人皆稱他為周郎。瑜氣度恢宏、胸有大計,文武韜略為東吳諸臣之冠,連老將程普也傾心折服,逢人便講:“與周公瑾相交,好像飲甘醇美酒一樣,不覺令人自醉。”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都是國色天香。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因而周瑜與孫氏兄弟有姻親。孫策死後,孫權倚周瑜甚重,以兄長之禮事之。召回周瑜後,孫權又召集群臣商議大計,周瑜說:“曹操雖名為漢朝丞相,其實是亂臣賊子。將軍您英雄神武,有雄才大略,兼仗父兄壯烈遺風,割據江東,占地數千裏,兵精將廣,正應當橫行天下,為漢朝清除汙穢。現在曹操自來送死,為什麼還要投降他?我替將軍分析當前的形勢:現在北方尚未平靜,馬超、韓遂等還在關西,是曹操的後方隱患;曹操舍棄車馬,倚仗舟船,來與我們爭雄,豈不是棄長用短?當前正值盛寒、馬無草料,中原之兵又跋涉於江河湖灣之間,不服水土,疲勞過度,必然生病,這些都是用兵者的大忌,而曹操居然敢貿然行之。將軍捉拿曹操,正在今日!您如果給我精兵數萬,前往夏口迎敵,保證為您取勝!”孫權說:“曹操這個老賊,早就有篡漢自立之心,隻不過忌憚袁紹、袁術兄弟,呂布、劉表與我幾個人。現在數雄已滅,隻有我還在與他抗衡。我與曹操老賊勢不兩立!公瑾認為應當抵抗,正合我意。這是上天把你授給我啊!”說畢,孫權雙目圓睜,拔出佩刀,“嗖”地一聲砍去前麵案幾一角,大聲喝道:“諸將吏誰要再說投降曹操,就像這案幾一樣!”

當晚,孫權在室內來回徘徊,或低頭沉思,或仰首長歎。他雖下決心與曹操決一雌雄,可總擔心兵力太少,難以取勝。正要派人召來周瑜商議,恰巧周瑜推門而入。原來,周瑜料想到孫權必然心存疑慮,特來打消他的不安。周瑜對孫權說:“眾人隻見曹操書信上說他有水陸大軍80萬,便驚慌不已,不再細想是否真實。其實,照實細細算來,曹操所帶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已疲憊不堪;收降劉琮,得到劉表的軍隊不過七八萬,況且他們都心懷狐疑,不會奮力作戰。以疲憊之卒,督率狐疑之眾,數量再多,也不值得害怕。我如有精兵5萬人,便足以製服曹操,請將軍不必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脊背,感歎地說:“公瑾所言,正合我心。張昭等人,懷有私心,各顧妻子家業,使我深為失望,僅你與魯子敬與我同心,這是蒼天以二卿讚助我嗬。5萬兵一時難以調集,我已選足3萬人,船糧戰具軍械已備齊。你與魯子敬、程普等將便為前部,我當不斷續以援兵,多送糧械,作你們的後援。你如能決勝,自可決勝;如不利,就返回我處,我當與曹操決戰。”於是,孫權便正式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軍與劉備共進,合力防禦曹軍。又以魯肅為讚軍校尉,幫助瑜、普籌劃方略。

周瑜等率軍前進,與曹軍在赤壁相遇。當時,曹操兵馬已患疾疫。初一交戰,曹操軍隊小有失利,曹操便屯駐江北,周瑜等駐紮南岸,二軍隔江相望。周瑜苦於無破曹之計。瑜部將黃蓋獻計道:“現在敵眾我寡,難以持久。曹軍因不習舟船,已將戰艦連在一起,這樣行動不便,正利於我們采取火攻。”取得周瑜的同意後,黃蓋便先派人送書信給曹操,假稱欲降曹操,並定下投降時日。黃蓋等便準備戰船十艘,船中載滿幹柴、蘆葦、油脂等易燃之物,上麵蓋上帷幕、插上旌旗,並將小船係於船尾。到了約降之日,恰巧刮起東南大風,黃蓋等率軍登上引火之船在前,其餘戰船尾隨其後。曹操軍將都出營登船觀看,指手劃腳,說是東吳戰將要來投降。到了距離曹軍船艦約二裏之地,黃蓋令軍士點火後撤至小船,火船乘風,箭一般直射北岸。曹軍船隻已連在一起,行動不便,又毫無防備,隻得眼睜睜地看著大火燒盡戰艦,並延及岸上營寨。那時,火仗風勢,風助火威,不一會,煙霧彌漫,火光衝天,大火幾乎燒遍曹營各個營寨。曹軍見此狀況,紛紛逃命,被燒死及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周瑜等人率精銳之軍緊隨其後,擂鼓呐喊,殺聲震天。曹操等魂飛魄散,急忙率殘兵敗將從華容道逃跑。此道崎嶇不平,恰逢雨後泥濘不堪,曹操隻得命令病弱步兵負草鋪地,讓軍騎通過。一時間,士兵被人馬踏死及陷入泥中而死者甚多。周瑜、劉備等率大軍水陸並進,追殲於後。曹軍饑餓疾病及戰死者去一多半,曹操乃留曹仁、徐晁守江陵、襄陽,引敗軍北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三、三國鼎立聯蜀稱帝

赤壁之戰後,周瑜等率軍經過一年多的戰鬥,奪取了江陵,控製了江陵以南大片土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率1000軍卒南下,殺了不肯歸順的蒼梧太守吳巨,東吳的勢力便一直擴展到了交州(今廣州)一帶。

孫權把都城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西遷至秭陵,築石頭城,改名建業(今南京市)。同時,他在通往巢湖的濡須口設立夾水塢,控製通長江的水道,以防曹操南下。

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曹操率大軍進攻濡須口。曹軍號稱40萬,聲勢浩大,攻破了孫權在長江西南的大營,俘虜東吳都督公孫陽。孫權帶領7萬軍隊前去迎戰。曹軍製造了一種油船。用牛皮製造,外塗油漆,輕便異常。夜晚,曹操派部分軍士乘坐油船,渡到一個沙洲上,準備偷襲。孫權發現,立即派水軍將曹軍包圍,俘虜了3000人,淹死者還有數千人。曹操吃了虧,便堅守營壘,拒不出戰,孫權幾次派人挑戰,曹軍不應。

孫權決定親自前去觀察。他帶領軍隊,乘快船,行至曹軍營寨附近。曹軍將領以為是挑戰者前來,準備出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前來觀察動靜。”他下令軍中嚴加戒備,弓箭不得亂發。孫權行了五六裏路,便調轉船頭返回,還奏起了鼓樂。曹操見孫權膽略過人,所率戰船隊伍旗幡鮮明,兵械嚴整,不覺歎道:“生兒子就應該像孫仲謀。若像那劉表的兒子,簡真跟豬狗一樣。”

過了幾天,孫權又到曹營水營乘船觀察。曹軍弓箭齊發,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被射滿了箭,失去平穩,船身漸漸傾斜,差點兒翻船。孫權忙命令將船轉過身來,讓另一麵受箭。等兩邊都射滿了箭,船身漸漸平穩,孫權方才下令退兵。

雙方相持月餘,曹軍未占優勢,曹操雖想退兵,又有猶豫。這時春雨連綿,不便征戰,孫權便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另外寫道:“你一日不死,我一日不安。”曹操對諸將說:“孫權不欺侮我,他說的是真心話。”便趁機退兵北返。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孫權乘曹操出征張魯之際,調動10萬大軍,圍攻合肥。這一次,孫權吃了大虧。曹軍守將張遼、李典、樂進,皆有萬夫不擋之勇,雖隻有7000守軍,臨危不懼。張遼、李典乘孫權軍新到,立足未穩,連夜招募敢死之士800人,殺牛宰羊,犒賞一頓。第二天天剛放亮,張遼披甲持戟,率敢死隊衝入孫權陣內。張遼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連斬孫權二員大將,軍士數十人,並乘勢衝至孫權大帳附近。孫權驚慌失措,連忙逃至高崗,令眾軍將以長戟圍住。張遼自報姓名,呼孫權下來應戰。孫權被張遼氣勢震懾,不敢下來。後來,孫權見張遼兵單力薄,便調兵將張遼等人圍住。張遼毫不懼怕,率幾十人衝出突圍,見尚有餘眾在重圍中,便重入陣中,救出兵將,一同突圍而走。孫權軍將失魂落魄,無人敢加以阻擋。從日初殺到日中,吳軍銳氣大減。

孫權圍合肥10餘日不能取勝,便撤軍南返。張遼等見吳軍撤退,隨即率軍追擊。孫權撤到一條河邊,卻發現橋麵上有1丈多長沒有橋板,原來張遼早派人撤了橋板,孫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幸虧親信穀利急中生智,讓孫權放鬆韁繩,穀利在馬後猛抽一鞭,駿馬疼痛,長嘶一聲,躍過斷橋,權得以脫險。張遼見有人馬已過橋,追問吳軍降兵,降兵回答說:“正是孫將軍。”張遼等人追悔不迭,全軍亦頓足歎恨。

孫權進入大船飲酒壓驚,大將賀齊流淚道:“將軍為至尊之人,應謹慎持重。今日之事,幾乎失敗,使我們臣下震恐,好像失去天地。願您以此作為終生之誡!”孫權上前替他抹去眼淚,說道:“慚愧!慚愧!我已刻骨銘心,當永世不忘此事。”

此後,孫權與曹操數有征戰,雙方各有勝負。後來,因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發生尖銳矛盾,孫權為避免兩麵受敵,便於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向曹操請降講和。曹操也知難以戰勝孫權,便同意雙方結盟修好。此後,孫權便把精力轉向荊州。

荊州地富人眾,扼南北通道,位置重要。奪取荊州,是孫權的既定國策。赤壁之戰後,孫權得益甚微,為共同抵抗曹操,不得不忍痛將荊州諸郡借與劉備。權曾遣使告劉備,謀求共取巴蜀。但劉備欲獨占益州,沒有答應。孫權派兵推進,劉備隨即派關羽、張飛等將加以阻攔。後來劉備果然獨得益州,孫權聞之大怒,說:“劉備狡猾至極,竟敢如此奸詐!”

當初,劉備曾至建康見孫權,周瑜建議孫權羈留劉備,挾持關羽、張飛二將。孫權覺得曹操尚在北方,應延攬英雄以樹曹操之敵,又擔心劉備在身邊更為難製,所以未能采納此計。

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命諸葛瑾向劉備索要荊州諸郡。劉備又推托說:“我正在圖取涼州,待得了涼州,一定將荊州還吳。”孫權更加惱怒,便設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官,去強行接管,不料被荊州守將關羽統統趕了回來。孫權氣憤,遂派呂蒙、魯肅等率兵攻取。吳軍很快拿下三郡,劉備急忙從成都領兵下公安(今湖北公安)。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適逢曹軍入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遣使向孫權求和,孫權也因力量不足,同意重結盟好。雙方商定瓜分荊州,以長沙、江夏、桂陽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西歸劉備。

後來因關羽拒婚,孫權十分生氣,決心攻取荊州。

孫權計劃出兵襲擊荊州,擔心守軍尚多,一時也委決不下。呂蒙獻計道:“關羽攻打襄樊,正是用兵之時,可他反而留重兵於荊州,主要是害怕我會偷襲他的後方。關羽也知道我常有病,我司以表麵請求回建業治病,並帶回一部分士兵。關羽必然相信,而不再防備,會調集大軍盡赴襄陽。然後我再率大軍星夜沿江而上,襲其空虛,這樣,荊州等皆可攻下,關羽即可擒殺。”孫權同意,於是呂蒙便佯稱有病,孫權也廣為張揚,並公開征召呂蒙回建業治病。呂蒙返建業之後,孫權改派毫無名氣的年輕書生陸遜督率吳軍。陸遜到任以後,立即寫信給關羽,信中言辭謙卑恭敬,一再恭維關羽神勇,自己深切仰慕,令求多加指教。關羽看信之後,大為放心,遂抽調兵力去增樊城之圍,不再以後方為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