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全傳03(1 / 3)

第三卷 東漢

第十八章 光武帝劉秀

一、出生不凡誌向平平

東漢光武帝劉秀,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夏曆十二月的甲子日生於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父劉欽,母樊氏。劉秀行三,故字叫文叔。劉秀28歲起兵加入綠林起義軍,30歲稱皇帝,在位32年,卒於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終年62歲,葬原陵(地在漢代洛陽城西北15裏,今河南孟津縣境),諡“光武”,廟號“世祖”,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影響頗大的一個帝王。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五世祖劉買,按王子封侯的慣例封為舂陵侯。舂陵為鄉名,地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北。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45年),襲爵的劉買之孫劉仁嫌舂陵地方潮濕,有山林毒氣,上書經得漢元帝同意,偕同族人遷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地在今湖北省棗陽縣南)。劉仁是個小侯,食邑隻有476戶,並不怎麼顯貴。劉秀的祖父劉回隻是劉仁的從弟,無爵可襲,隻當了個都尉(在郡裏掌管守衛的武職)。為了標誌自己的皇族血統,劉仁他們仍把新居地稱為舂陵。後來劉欽當南頓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項城西南)令,劉秀隨父生活在南頓。劉秀9歲時,劉欽去世,留下了夫人樊氏和3男3女。孤兒寡母,在劉欽的弟弟劉良照顧下生活。劉良當時做蕭縣令。

傳說劉秀出生時,有赤光照堂中,盡明如晝,劉欽為之驚異,就找了個叫王長的人占卜,王長避開眾人對劉欽說:“這個兆頭吉不可言!”生劉秀那年,濟陽縣有個地方的穀子一根莖生九個穗。按字義,穀類抽穗開花曰秀,劉秀的命名便因此而來。又傳王莽擔心天下不穩,派人四處偵察危險人物和危險地帶,有個叫蘇伯阿的“望氣者”到了南陽,遙見舂陵上空有一種特殊的氣,不禁讚歎道:“氣佳哉!鬱鬱蔥蔥然。”到劉秀起兵時,他的住宅南邊有道火光直衝天空,一會兒就不見了。

年輕時的劉秀,處事謹慎,講信用,高個頭,高鼻子,前額有點突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喜歡務農,性情溫和。大約在二十五六歲時才去遊曆京都長安。在長安跟一個叫許子威的廬江人學習《尚,學得並不怎麼好,隻是“略通大義”。他很大方,同學們沒錢花,他就和同宿舍的一個叫韓子的同學出錢買了些驢來,讓仆人趕著驢子搞運輸,掙了錢供給同學們花費。有一次他在新野(今屬河南省)聽說那裏陰氏家中有個名叫麗華的女子長得漂亮,心中愛悅;到長安時見到執金吾(負責監督、檢查京都及附近地區治安的長官)出行時有很多車馬隨從,聲勢煊赫,就大為感慨地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誌願不過如此。這些,使劉秀和他的大哥劉糸寅(字伯升)顯得很不相同。劉糸寅性情剛毅,不事家業,劉氏皇族的意識特強,對新莽政權極端不滿,破產散財,交結雄俊人物,頗有取天下的野心。當年漢高祖劉邦喜好結交,不事家產,劉邦的二哥劉喜專心治理家業,劉糸寅就自比劉邦,以劉喜比劉秀,笑他胸無大誌。但最後當了皇帝的卻是劉秀,不是劉糸寅。

二、忍辱負重徐圖大業

新莽末期,連年災荒,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天下已經大亂。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劉糸寅在舂陵,劉秀與李通的從弟李軼在宛城,同時起兵。劉良聽到消息,怒不可遏,把劉秀恨恨訓斥了一頓。說:“你和你哥哥的誌趣不同。現在家產快完了,不治理家業,反而一起幹這種事!”但事情已經鬧起來,劉良也沒法,隻好順從。當劉糸寅在舂陵起事時,同族的許多人非常害怕,都說劉糸寅要害了自己,紛紛逃跑;但見到劉秀穿戴著紅衣大冠的將軍服裝,率領起事人員回到舂陵時,又說:“像劉秀那樣謹慎厚重的人都造起反來了,還怕什麼!”於是也就心安了。

這年十一月,劉秀等人軍隊與官軍相遇,戰於長安,結果大敗。在此一戰中劉氏宗族死了數十人,其中包括劉秀的二哥、二姐及劉良的妻和兩個兒子。劉秀的二姐劉元死得頗為壯烈。敗軍之際,劉秀單騎逃跑,碰上三妹伯姬,就把她拉到了馬上。不遠,又碰到劉元,催她快上馬,劉元看到追兵在後,揮手說:“你快跑吧,不能兩全了,不要都死在這裏。”追兵趕到,就把劉元和她的三個女兒殺了。

起義軍迅速發展到10餘萬人。軍隊人多,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一號令,順應人心。南陽一帶的豪傑人物,都認為劉糸寅最為合適,因為劉糸寅有威望,治軍嚴明。而新市、平林軍的將領們大都喜歡散漫放縱,擔心立了劉糸寅不得自由。他們認為劉玄懦弱,容易左右,因而策劃擁立劉玄。劉玄是舂陵侯劉仁的曾孫,在平林軍中,號稱更始將軍。劉玄當皇帝後,改元為更始元年,並封了一大批官銜,封劉糸寅為大司徒,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南陽一帶的情況使王莽震驚,調兵遣將,很快集結了43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率領前往鎮壓。王邑、王尋從洛陽出發,旌旗車輛千裏不絕。王邑、王尋首先與劉秀相遇,劉秀的將領見敵多勢盛,不敢作戰,都跑回昆陽城中。他們憂念妻兒老小,都想各自回本土自保。劉秀非常冷靜地向將領們分析了形勢和前景,口吻嚴厲地說:“現在糧草無多,來敵強大。並力抗敵,還有打勝的希望,要是分散,必然被消滅,而且宛城還沒攻下,來不了救兵,昆陽一失,一天之內,各軍也就全都完蛋。現在怎麼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隻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和財物呢?”將領們受不了這些話,紛紛怒喝道:“劉將軍怎麼竟敢如此講話!”恰好這時傳來消息,說王邑、王尋的大軍已到城北,隊列延綿幾百裏還不見後尾。將領們平常並不看重劉秀,但如今事情緊急,又想不出辦法,就說:“還是再請劉將軍拿主意吧。”劉秀又向大家講了他的主張和具體辦法,結果將領們一致同意。當時昆陽城中隻有八九千人,劉秀要王鳳、王常守城,自己和李軼等13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劉秀到郾縣、定陵一帶,把那裏的軍隊全部集合起來救援昆陽。將領們舍不得財物,要求留一部分兵力看守。劉秀說:“現在要是打敗敵人,比這多1萬倍的珍寶都有,甚至可以奪得天下。要是被敵人打敗了,腦袋都保不住,財物還有什麼用?”於是把全部軍隊都帶到了昆陽,劉秀親率步兵、騎兵千餘人當先鋒。這時,昆陽城被圍得鐵桶一般,終日矢下如雨,打水需要頭頂門板。王鳳幾次向王邑、王尋要求投降,王邑、王尋不答應,定要攻陷屠平。劉秀到離敵軍四五裏處停下來,有敵軍數千人迎戰,衝殺一陣,殺敵十來人。首戰小勝,士氣為之稍振,將領們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見了小敵就害怕,如今見了大敵卻很勇敢,真是奇怪。再前進一些,我們為你助戰。”劉秀又往前進,結果敵軍敗退,殺敵近千人,士氣大振,以一當百。劉秀又率領3000敢死隊,從城西直衝敵軍的中軍地帶。王邑、王尋十分輕敵,下令軍隊各守營地,不得移動,隻率領1萬餘人迎戰,結果大敗。大軍不敢擅救,王邑被殺。劉秀軍隊合力夾攻,王莽軍隊四處奔逃,相互踐踏,伏屍百裏,水為之不流,王尋帶著剩下來的幾千人逃回洛陽,劉秀繳獲的軍備輜重,不計其數,用了1個月的時間還沒有收拾完畢。

昆陽一戰,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鍾。王莽為之走坐不安,憂懣不食。海內豪傑蜂擁而起,殺掉州郡官吏,自稱將軍,接受更始皇帝的年號,等待詔命。王莽的一些心腹,策劃殺掉王莽,投降義軍,保全宗族。正當此時,新市、平林軍的將領們看到劉糸寅、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益大起來,心中不安,勸劉玄除掉他們,甚至連本來與劉糸寅兄弟關係密切的李軼也轉臉諂事新貴。而劉糸寅手下的人對劉玄當皇帝一開始就不服,有人說:“本來起兵圖大事的是伯升兄弟,現在的皇帝是幹什麼的?”公開拒絕劉玄的任命。於是,劉玄就把劉糸寅和不滿自己的人殺掉了。對此,劉秀深感不安,趕緊跑到宛城請罪。劉糸寅部下的官吏去迎接他,慰問他,他隻是在公開場合下寒暄幾句,表示過錯在自己,不與來人私下交談,不講昆陽的戰功,不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與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劉玄見劉秀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有些慚愧,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而劉秀每當獨居,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哀傷。身邊的人發現他枕席上有哭泣的淚痕,叩頭勸他自寬,他卻否認說:“沒有的事,你不要胡說。”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劉玄的軍隊相繼拿下了長安和洛陽。劉玄打算以洛陽為皇都,命劉秀前往修整宮府。劉秀到任,安排僚屬,下達文書,從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裝束服飾,全都恢複漢朝舊製。當時關中一帶的官員趕來迎接皇帝劉玄去長安,見到劉玄的將領們頭上隨便包一塊布,沒有武冠,有的甚至穿著女人衣裳,沒有莊重威嚴的樣子,感到滑稽可笑,獨獨見到劉秀的僚屬,則肅然起敬。一些老官員流著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漢朝官員的威儀!”對劉秀產生了敬佩、向往的心理。

劉玄到了洛陽,需要派一員親近大將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要那裏的郡國遵守朝廷的詔命。經過一番爭議,選定了劉秀。這給劉秀提供了一個避開矛盾漩渦、自由施展的機會。劉秀在河北,每到一處,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獄,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複漢朝的官吏名稱。官民歡喜,爭相持酒肉慰勞,劉秀一律不接受。在河北期間,劉秀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當假冒的王郎兵敗請降、要求給予優厚待遇時,劉秀說:“現在,假如成帝再生,他的天下也不能得到了,何況詐稱劉子輿的人呢!”使者要求封給王郎一個食邑萬戶的侯,劉秀說:“能夠保全性命也就可以了。”而在清理繳獲的文書檔案,發現官吏與王郎勾結一起毀謗劉秀的材料有幾千份。要是按這些材料提供的線索加以追究,必然會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劉秀一律不看,把王郎的官吏們召集起來,當麵一把火燒掉。他解釋說:這樣做,是“令反側子(心懷不安的人)自安(放心)。”

更始皇帝派使節趕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與有功的將領趕到長安去。這表明劉玄已經對劉秀不放心,要削弱他的影響,奪回他的權力。劉秀自然明了這一意圖,便以“河北未平”為理由,拒絕應征去長安。劉秀與劉玄的裂痕從此開始明朗。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天,劉秀調集各郡兵力,先後在館陶(今山東館陶縣)、蒲陽(山名,在今河北省滿城縣)等地擊破並收編了銅馬、高潮、重連等農民起義軍。劉秀知道被收編的將領對他半信半疑,心懷不安,就下令投降的將領各歸軍營整飭自己的軍隊。然後,他又單人騎馬巡視各軍。投降的將領見到劉秀對他們沒有戒心,紛紛表示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以死相報)乎?”由於收編銅馬等軍,大大加強了劉秀的軍事實力。

河北一帶大致平定,而以樊崇、逢安、徐宣等人為首活動在今河南東部的赤眉軍,正在迅猛地向長安進兵。赤眉一旦攻下長安,劉玄敗逃,就出現一個奪取關中一帶的良好時機。劉秀感到爭奪天下的時機已經到來。他一邊派將軍鄧禹率精兵2萬向關中一帶進發,相機行事;一邊選定北據太行山,南臨黃河,地處險要,財物富實的河內郡(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作為進取中原的立足點,他選用文武兼備的良將寇恂任河內太守,冠以“行大將軍事”的銜號。他向寇恂交代任務說:從前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把蕭何留在關中,我現在把河內交給你。你的任務是,像蕭何那樣保證軍糧供應,訓練士兵和戰馬;阻擋外麵的軍隊,不讓他們到這塊地盤上來,特別是不讓黃河以南劉玄的軍隊過來。後來寇恂果然不負重托。劉秀又在孟津(今孟縣以南)部署重兵,窺視洛陽。

安排妥當以後,劉秀帶領一支軍隊回到冀中、冀北一帶。一路上將領們紛紛給劉秀上尊號,要他稱皇帝。劉秀一律拒絕,有時故作驚訝地說:“你怎麼講這種話?該殺頭了!”到了南平棘(今趙縣南),將領們又一再勸說,還是不答應。當人們都走開後,將軍耿純說:“人們拋開親人和家鄉,跟從大王出生入死,本來就是想攀龍附鳳,實現封官拜爵的願望。現在大王遲遲拖延,違背大家的心願。我擔心人們失望了,就會產生離去的想法。人們一散,就難以再召集了。”劉秀由此相信了將領們要他當皇帝是出於真心實意,而且是出於個人利益,並非虛讓。於是表示說:“我會考慮這個問題。”到鄗縣(在柏鄉縣北),劉秀把將軍馮異從洛陽前線召來,向他詢問天下四方的形勢。馮異是當時劉秀最親密的人,自從劉秀任司隸校尉,他一直在身邊,陪同和照顧劉秀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經常勸劉秀做爭奪天下的思想準備。他不爭功名,每當論功行賞,總是蹲在大樹下麵一聲不響,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他不會對劉秀說假話;他擔任洛陽前線的軍事首領,了解戰爭的形勢,他的估計有更大的可靠性,故此劉秀才召他來詢問。馮異對劉秀說:“更始皇帝的敗局已定,考慮宗廟社稷的問題,就在大王你了。應當聽從眾人的主張。”

正當此時,有個名叫強華的儒生,捧著赤符從關中來見劉秀,說:“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四七”是28,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至公元22年劉秀起兵是228年;火,指漢朝,按陰陽五行說漢朝屬火德。這表明,劉秀乃“受命天子”,要再不為天當子,那不僅違背群望,也要違背天意了。於是劉秀在鄗城南的千秋亭五成陌築起壇台,於六月己未日登台祭告天地群神,當了皇帝,改這年為建武元年(公元25年)。

三、坐勝赤眉力平割據

劉秀在鄗城即位,卻未定國都。定都何地呢?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心當然是長安,但長安不可能在短期內拿到手,劉秀在河內郡徘徊一月有餘,最後確定了洛陽。他首先派兵占據了五社津(在今河南鞏縣北)等要塞,以防滎陽以東的割據勢力前來爭奪,然後下令包圍洛陽。當初劉玄去長安時留李軼、朱鮪守洛陽,這兩個人都曾勸劉玄殺掉劉糸寅,是劉秀的仇人。李軼願歸降,劉秀把李軼的信交給太守、郡尉一級官吏傳閱,還說他為人詭詐,反複無常,對這種人要引起警惕。消息很快被朱鮪知道了,他覺得李軼的行為無疑是要出賣他,於是就派人刺殺了李軼。朱鮪刺殺李軼,引起洛陽軍中的混亂,將領互相猜疑,有的出城投降。劉秀一箭雙雕,既分化瓦解了敵軍,又借刀除掉了仇人。當洛陽被包圍以後,劉秀派廷尉岑彭勸朱鮪投降,岑彭原是朱鮪的部下。朱鮪在城上回答說:“我知道自己的罪過太深,不敢投降。”劉秀說:“幹大事的人不計較小的怨恨。朱鮪要是現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怎麼會殺他的頭呢?我對著麵前的黃河發誓,絕不食言!”岑彭又去轉達劉秀的話,朱鮪不相信,從城上放下一條繩索,對岑彭說:“你的話當真,就順著繩索上來。”岑彭抓過繩子就上去了。朱鮪見無欺詐,就答應了投降。朱鮪把自己捆起來,要岑彭陪他去向劉秀請罪,劉秀親手給他解了繩子,要岑彭連夜把他送回洛陽。第二天一早,洛陽的守軍就大開城門全部投降了劉秀。劉秀任命朱鮪為平狄將軍,並封他為扶溝侯。

劉秀嚴禁軍隊進城後暴橫搶掠,將軍蕭廣違犯軍紀,縱兵橫暴,處了死刑。洛陽很快安定下來。

劉秀成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利用了赤眉起義軍,劉秀是通過赤眉軍打垮劉玄的。故當赤眉軍進駐長安,劉秀即位後,二者從合作者變成敵人。赤眉軍畢竟沒有戰略眼光,因而搶了一城,吃了一地,即放棄他徙,在流動過程中一路受到追擊阻截,損失慘重。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行至宜陽,業已疲憊不堪,突然發現劉秀親率大軍早已等在那裏,一時不知所措,便投降了劉秀,把在長安得到的傳國玉璽也交給了劉秀。這時的赤眉軍尚有10餘萬人,兵甲器械堆放在宜陽城西,高與山齊。劉秀下令給饑餓的投降士兵發放食物;第二天又把他們集合起來,排列在洛水岸邊,讓其首領觀看,並對樊崇等人說:“是不是對投降後悔呀?現在放你們各回軍營,指揮你們的軍隊,和我決個勝負。我不想強迫你們服氣。”徐宣等人叩頭說:“我們出了長安,君臣就商量歸降聽命,隻是老百姓愚昧無知,不能事先告訴他們。現在能夠投降,就像走出虎口,回到慈母的懷抱,誠心誠意地歡喜,一點也不後悔。”劉秀不無快意又不無蔑視地說:“你算是鈍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劉秀把樊崇等赤眉軍將領及其妻子安排在洛陽居住,給了他們田宅。赤眉軍所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是皇族中的人,劉秀讓他在叔父劉良的趙王府中當了個郎中(管理車馬門戶並內充侍衛的小官)。

赤眉平定了,劉秀仍然麵臨著一個群雄割據、山頭林立的局麵:農民起義此伏彼起;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劉邦的後代布滿天下,在新莽亂世、“天下鹹思漢德”的潮流中,凡是有些實力的,哪個不想繼承他們祖宗的“大業”?力圖爭奪皇帝寶座或打算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大有人在。劉秀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基本除掉了這些對手,取得了當時所謂“天下”的大致統一。

四、好儒任文以柔治國

在總結前朝失政的基礎上,劉秀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國。

早在征戰的時候,劉秀就認識到儒學的重要。所謂“未及下車,先訪儒雅”。他想方設法把一些著名儒學人物拉到自己的身邊,或任以官職,或冠以銜號。這樣他身邊很快就集中了如範升、陳元、鄭興、杜林、衛宏、劉昆、桓榮等一大批當時的著名學者。劉秀對他們以禮相待,或聽取他們的策謀,或利用他們的名望和學識從心理上威服僚屬,抑製他們居功自傲、自覺無所不能的情緒。

劉秀自己就是一個愛好儒學的人。當朝廷議事結束以後,經常與文武大臣一起講論儒學經典裏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覺。太子劉莊勸他重視健康,保養精神,他說:“我喜歡這樣,不覺得疲勞。”劉秀有時親自主持和裁決當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爭論。自從平息隗囂、公孫述以後,除非緊急時刻,劉秀從不講軍旅問題。皇太子曾向他問起有關攻戰的事,他說:“這個問題不是你所應該涉足的。”有一次,有人上書建議趁匈奴內部分裂而又遭到嚴重災荒的機會,用幾年的時間一舉消滅匈奴,他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

劉秀如此倡導儒學,不言兵事,為的是籌劃著改造他的官吏隊伍,以適應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轉變的這一根本需要。他本來的官吏隊伍,多是在戰爭中憑軍功提拔起來的。這批人善於斬將屠城,但也喜功放縱,不適用於治理地方、安集百姓。而且他們即使有些不順手、不聽使喚,甚或在某種程度上違背法紀,劉秀也不便對他們有過於嚴格的要求。隨著戰火的平息和儒學的活躍,劉秀逐漸改變了官吏隊伍的素質和結構,用文吏職代功臣,功臣們交出手中的權力,離開官位,各自回到家中養尊處優。

劉秀少時生性溫柔,缺少淩厲之氣。即帝位以後,仍是如此。有一次劉秀回到家鄉,同族的嬸子大娘們見了他這個當了皇帝的侄子,接受著他的賞賜,吃喝著他設的酒宴,異常喜悅。叫著他的名字相互議論說,他小時候謹慎誠實,對人厚道,不計較小事,什麼都好,隻是太溫柔了些。劉秀聽了哈哈大笑,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劉秀並非說笑,他的確是要以“柔”作為治國之道。

劉秀的“柔道”,首先表現在征伐占領之後,注重安撫,不事屠戮。凡是投降的,隻把他們的首領送到京城來,對小民百姓,遣散回家,讓他們種地;拆掉他們的營壘,不讓他們重新聚集。他主張征伐戰爭不一定攻地屠城,要點是安定秩序,召集流散的人口。

劉秀柔道的第二個內容是,頒布了一些有利於奴婢的政令。建武十一年下詔書宣布:“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敢於用火燒燙奴婢的,按法律論罪;對被燒被燙的奴婢,恢複其平民身份;廢除奴婢射傷人判死刑的法律。建武二年詔書宣布:被賣的妻、子願回到父母身邊去的,聽其自便;敢拘留者,按法律論罪。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一再下詔宣布:自建武八年以來被迫當了奴婢的,一律恢複平民身份;自賣的,不再交還贖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針對當時青州、徐州一帶豪強勢力搶逼弱民為自己當奴婢的法律)從事。

劉秀柔道的第三個內容是,減刑輕稅,並官省職。建武七年,下令京都地區及各郡、國釋放囚犯,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現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複平民身份;應判兩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吏發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詔書宣布:因軍隊屯田,儲糧狀況好轉,停止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稅製度,恢複漢景帝二年(前155)實行的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稅製度。

漢朝的官府及吏員設置在漢武帝時曾大為膨脹,龐大的官僚機構是造成漢武帝時期及以後民用匱乏的重要原因。劉秀即位後大量合並官府,減少吏員。在這個問題上,劉秀也表現得很有氣魄,僅建武六年對縣及相當於縣的封國進行調整,就“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些措施使費用大為節省,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頒行圖讖,神化皇權,也是劉秀“柔道”治國的內容。本來劉秀是不相信這些東西的,後來發現它實在是支持、維護自己政令、統治的“法寶”,於是便大肆推行。他晚年幹脆“宣布圖讖於天下”,作為法定的思想統治工具。有一次他與太中大夫鄭興議論要不要舉行郊祀典禮的事,他說打算靠讖書來決定,鄭興說自己不研究讖書。他就勃然大怒,說:“你不研究讖書,是不讚成讖書嗎?”鄭興隻好說自己學識淺陋,有些書沒學過,不是不讚成,才免了一次大禍。著名唯物哲學家桓譚曾上書說讖書“群小之曲說”,與《五經》不同,應當摒棄,劉秀讀後大為不滿。有一次議論建靈台的事,劉秀說他打算靠讖書決定,問桓譚,桓譚沉默了好久說:“我不讀讖書。”劉秀問他為什麼不讀,桓譚又講了一通他對讖書的看法。劉秀立即怒喝道:“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桓譚跪在地上磕頭,直到流血,才免了殺頭,被貶為六安郡(治今安徽六安縣北)丞,途中憂恐而死。

五、效法明君律己責人

劉秀作為明君,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飲酒,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職)不要接受郡、國奉獻的珍饈美味。遠方異國進貢的名馬寶劍,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後,後宮掖庭人數達到3000之多,除皇後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容華、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後,隻有皇後、貴人有爵秩,貴人的待遇隻有穀數十斛。此外有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定的待遇。劉秀在世時要預建陵墓,名曰壽陵,特意叮囑地麵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墳,低窪處隻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寶珠玉。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恢廓大度、平易謙和的氣貌。焚燒王郎文書以安人心,寬宥朱鮪以降洛陽,表示誠收以服銅馬,都是常被稱道的事例。建武四年,割據隴右的隗囂正徘徊於公孫述和劉秀之間,到底歸服哪方,猶豫未決,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後去成都和洛陽觀察光景。馬援自幼就被人們認為有大才,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但他被劉秀接見他時的氣度深深打動。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使者,沒有升堂坐殿,隻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有戴,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麵,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他微笑著,開頭就說:“貴客遨遊在兩個皇帝之間,經多見廣。今天見到貴客,深感慚愧了。”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他叩頭說:“當今的局勢下,不僅是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主。”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的情況,並說:“我現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警衛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奸諜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你不會是刺客,隻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使馬援覺得劉秀的恢廓大度與漢高祖劉邦十分相似,是真正的帝王之材。後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劉秀恢廓大度的氣概,還表現在他對待“逸民”、“隱士”、不馴的人物。太原郡(治晉陽,在今太原市以南)多有春秋時晉國公族的後裔,他們對新的統治者常常保持一種對立情緒,或者尋機報仇,或者隱居不仕,王侯麵前不肯稱臣。至漢初,太原仍被稱為“難化”之地。劉秀時,太原郡廣武縣(今山西代縣南)有個叫周黨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幾次征他出去做官都不幹。後來不得已,就穿著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朝廷大員,劉秀親自召見了他。按禮節,士人被尊貴者召見,必須自報姓名,否則便是不尊重對方。周黨見了劉秀,不通報姓名,隻說自己的誌趣就是不願做官。劉秀允許了他。博士範升上書,說周黨在皇帝麵前驕悍無禮,卻獲得了清高的名聲,應治“大不敬”罪。劉秀把範升的上書拿給公卿們傳閱,並下詔書說:“自古明王聖主都有不願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齊就不食周粟。太原那個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這也是各自的誌願。賜給他40匹綢子吧。”

劉秀的老同學嚴光,字子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縣)人,自年輕就有高名,劉秀對他很有好感。劉秀當皇帝後,他隱姓埋名不願相見。劉秀令人畫了他的像,天下張貼尋找。後來發現他在齊國一個湖邊釣魚,三次派人才把他請到。劉秀很高興,當天就親自去看他,他躺在鋪上不起來,也不說話。劉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著他的肚皮說:“哎,哎,子陵,就不能幫幫我的忙?”還是不答應。過了好久,才睜開眼睛看著劉秀說:“人各有誌,何必勉強我呢?”然後又閉上了眼睛,劉秀失望,隻好離開,並歎息說:“子陵,決心不肯為我當臣下嗎?”過後,劉秀又見他,隻講舊日的交往,不講要他做官的事,敘談了好幾天。劉秀從容地問他:“我比以前怎麼樣?”他回答說:“陛下比以前有些長進。”劉秀和他同床共臥,他把腳壓到劉秀的肚子上。劉秀堅持要他做諫議大夫,他仍不幹,後隱居富春山(在今浙江桐廬)。

劉秀對於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是厭惡的態度,而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詔書中,經常說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讚他聖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後世,劉秀一律不許。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並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仍是不開。劉秀沒法,隻好轉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批評了劉秀一頓,說他遊獵山林,夜以繼日,將帶領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門的人貶為登封縣尉。

但是,劉秀畢竟是皇帝,不能容忍有傷尊嚴的事,大司徒韓歆為人直率,說話無所隱諱,劉秀經常對他不滿。建武十五年,劉秀找出已被他打垮了的隗囂、公孫述之間的來往書信,在朝會的時候讀給群臣聽,心直口快的韓歆覺得這些書信寫得很有才華,就說:“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在劉秀聽來,這話有譏笑他不如隗囂、公孫述有才華的意味,於是大為惱怒。恰巧在這次朝會上,韓歆又列舉大量事實證明即將發生饑荒和動亂,言辭激烈,說起話來指天劃地。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損傷的劉秀,當即就罷了韓歆的官,要他回家當老百姓去。韓歆回家後,劉秀仍是怒氣未消,又專門派人帶著他的詔書去譴責他。大司徒為三公之一,是朝廷最高官職,相當於宰相,罷官之後皇帝特詔譴責,這意味著要治死罪。司隸校尉鮑永,一向是個以直言敢諫出名的官吏,認為韓歆是說真話,為此罷官,已經不公,堅持不要再治罪。結果是,鮑永被貶為東海國相,韓歆及其子韓嬰被迫自殺。韓歆曾隨劉秀征戰,有軍功,被封為扶陽侯,他的事引起朝臣的普遍不滿,劉秀隻好仍按大司徒的規格給他舉行了葬禮。

劉秀對官吏要求嚴格,至以粗暴方式對待;對貪贓枉法行為懲罰嚴厲。他在當皇帝的初期,內外群官,多由他自己選任;如幹不完他交辦的事,尚書一類的近臣常被拉到麵前棍打鞭抽,以至於使得“群臣莫敢正言”,尚書令申徒嘉極諫不聽。他認為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州郡官吏多不稱職,稍有過失,即行罷免,結果造成州郡官吏更換頻繁,疲勞於道路;官吏們心懷恐懼,爭相媚上,虛報政績,以求聲譽。建武六年,執金吾朱浮上書指出這個問題,此後劉秀對州刺史、郡太守的更換采取了緩慢慎重的做法。

六、三後軒輕太子易人

同所有的皇帝一樣,劉秀當皇帝後同族、親戚都要大沾其光。凡是同族中隨同起兵的族父、族兄們,非封王即封侯。叔父劉良封趙王;大姐劉黃封湖陽長公主;三妹伯姬封寧平長公主;被劉玄殺了的大哥劉糸寅追諡為齊武王,劉糸寅兩個兒子,一封齊王,一封魯王;在小長安戰役中死去的二哥劉仲追封為魯哀王,二姐劉元追封為新野長公主。劉秀的母親樊嫻都老太太是湖陽縣人,卒於起兵前夕,湖陽樊氏一家封了五個侯;劉秀的外祖父樊重,劉秀是否見過,史無明載,追爵諡為壽張敬侯,在湖陽專為立廟。總之,舂陵的劉氏家族及親戚們一切都榮耀得很,光彩得很。

劉秀生了11個兒子,有4個是皇後郭氏所生,美人許氏生了1個,皇後陰氏生了5個。劉秀於建武二年立郭氏為皇後,郭氏子劉疆為太子,陰氏為貴人。建武十七年,廢郭氏,立陰氏為皇後,十九年廢郭氏子劉疆,立陰氏子劉莊為太子。

陰氏,就是南陽新野的陰麗華,是劉秀多年夢寐以求的美人。更始元年六月,劉秀經昆陽之戰成了大英雄,與陰麗華結了婚。這年劉秀29歲,陰麗華19歲。九月,劉秀要去洛陽任司隸校尉,暫把陰氏送回新野。十月,劉秀又被派往河北。次年春,大約二三月間,劉秀又在真定娶郭氏,而且“有寵”。郭氏,名聖通,真定國槁縣(今石家莊市東南)人,是當地著姓大富豪。當時的劉秀既需要貴族勢力的支持,又需要富豪的錢糧援助,故娶郭聖通為妻。第二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劉秀住進了洛陽宮以後,就派人把陰氏接到洛陽。次年二月策立郭氏為皇後,陰氏為貴人。

劉秀和陰氏在一起的時候最多,有時出征也帶著她,漢明帝劉莊就是建武四年陰氏隨劉秀出征彭寵到達元氏時生下的。劉秀最喜愛的兒子是陰氏生的劉莊,經常帶在身邊。這些不免引起郭氏的嫉妒和擔心。劉秀就指責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罵她就像鷹隼一般凶狠。當劉秀的統治完全鞏固了以後,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十月,終於把郭氏廢掉,換上了他最喜愛的人陰麗華為後。郭氏的被廢給太子劉疆帶來了巨大壓力,他惶恐不安,一再要求辭掉太子,與別的弟兄平等,經常托朝臣和弟兄們向父親轉達心願。起初劉秀不許,拖了一年多,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把他與已被封為東海王的劉莊換了位置。劉秀對他有歉意,加大了他的封土,給了他不少超出諸王的待遇。

劉秀對貴戚的過分行為有所約束,一般能夠理智對待。司隸校尉鮑永、都事從官鮑恢抗直不避豪強,敢於彈劾貴戚的恣縱行為,曾彈劾劉秀叔父趙王劉良仗勢嗬斥京官為“大不敬”,劉秀借此告誡貴戚們應當約束自己,“以避二鮑”。劉良臨死時,劉秀去看他,問他有什麼要說的話。劉良說他沒有別的話了,隻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懷縣李子春犯了罪,縣令趙熹要判他死刑,希望能保住他的命。劉秀說:“官吏執行法律,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說別的願望吧。”劉秀大姐湖陽公主的奴仆大白天行凶殺人,躲在公主家中,官吏不能捉捕。洛陽縣令董宣聽說公主要出夏門(洛陽城北麵最西頭的門),殺人的那個奴仆駕車,就在夏門外萬壽亭截住車子,把公主數落一通,當麵殺了那個奴仆。公主立即回宮告到劉秀那裏,劉秀大怒,把董宣召來,要當麵打死。董宣說:“要求允許我說一句話再死。”劉秀說:“你想說什麼?”董宣說:“靠著陛下的聖明大德,漢朝才得到中興。現在放縱奴仆殺人,將怎麼治理天下?我不用打,還是自己死吧。”說著就把頭撞到柱上,血流滿麵。劉秀趕緊要小太監抱住他,讓他給公主叩個頭消消氣。董宣堅決不叩,劉秀就要人按著脖強叩,董宣就兩手撐地,最終也不低頭。湖陽公主不滿地說:“文叔當平民百姓時,經常藏匿逃犯,官吏不敢上門追捕。如今當了天子就不能在一個縣令身上施加一點威嚴?”劉秀笑著說:“這就是天子與平民百姓不同啊。”劉秀獎勵了董宣,給他加了一個“強項令”(意為剛強不肯低頭的縣令)的美名。後來劉秀一直記住這個縣官。董宣當了5年洛陽令,74歲時死在任所。劉秀派專人臨視,見他家中一貧如洗,隻有一塊布蓋著屍體,妻子對哭,劉秀傷情地說:“董宣廉潔,死了才知道!”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劉秀在洛陽南宮前殿逝世,臨終遺詔說:“我無益百姓。喪葬,一切都要像孝文皇帝那樣,務從約省。刺史、俸祿兩千石的官吏,都不要離開城郭,也不要派官吏來吊唁。”

第十九章 明帝劉莊

一、子以母貴策儲繼位

漢明帝劉莊,幼名陽,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建武四年(公元28年),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東海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晉爵為王。建元十九年(公元43年)策命為太子,並改名莊。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繼位,為東漢第二代皇帝。不過,劉莊的太子身份及帝位卻並非輕易得來。

漢明帝劉莊本是光武帝劉秀的四兒子,在其上有長子劉疆。劉莊由新野的陰麗華所生,後者則是定恭王的外孫女郭氏所生。在這兩個女人之間,劉秀傾心的是陰麗華,然當這時陰麗華沒有生育,郭氏卻有了一個男孩。考慮到傳宗接代的責任,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立郭氏為皇後,立陰麗華為貴人。同年,劉疆被立為皇太子。

天下還未平定,劉秀率軍征討彭寵。陰麗華也隨軍遠征。在行軍途中,陰麗華懷孕了。在元氏,陰麗華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後來的明帝劉莊,當時起名叫劉陽。這一年,是建武四年(公元28年)。

劉陽因是陰麗華所生,所以很得劉秀的寵愛。少年時代,他從經學大師桓榮學習,10歲時,就能背誦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劉秀覺得兒子很了不起,簡直是神童。而較早地在光武帝身邊學習和觀察政務活動,又增加了劉陽的才幹。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下令檢查天下的墾田和戶口,並命令刺史、太守們逐一彙報。到彙報這一天,12歲的劉陽站在劉秀身後,觀察上報官吏的神色。劉秀仔細檢查著文書,翻著翻著,在陳留縣的吏牘中發現了這樣一句話:“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劉秀莫明其妙,問下麵的官吏們,大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站在劉秀身後的劉陽得到父親的準允,站出來說:“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級官吏都住在這裏;南陽是陛下的故鄉,陛下的親戚多居住於此。因此對這兩個地方的田畝數字,負責檢查的官員們不敢多問。”劉秀恍然大悟,驚歎12歲的孩子有如此銳利的眼光。於是有了以劉陽為帝位繼承的打算。

這時,郭後由於失寵,亦增加了怨恨之情,時時諷刺陰麗華和劉秀,更促成了劉秀廢長立幼的決心。但皇太子劉疆並沒有什麼過錯,劉秀決心先廢黜郭後再說。於是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劉秀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的罪名,廢黜了郭皇後,另立陰麗華為皇後。皇太子劉疆覺得母親被廢,大勢已去,不得已上書劉秀,請求讓位,出鎮藩國。劉秀因為劉疆畢竟沒有過錯,不忍心批準,劉疆又拜托親近大臣,為其表白誠心。劉秀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下詔封劉疆為東海王,東海王劉陽為太子,改名為莊。這一年,劉莊16歲。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劉秀逝世,劉莊正式即帝位,是為明帝,時年30歲。

二、整肅綱紀鎮壓異己

劉氏漢家天下在西漢後幾位皇帝的時候,大權旁落於外官手中,終於導致王莽專權“新”政。經過王莽改製和隨之而來的社會動亂,國家的禮儀製度遭到破壞。所以光武帝劉秀去世以後,諸王及大臣們前來奔喪毫無法度,朝廷裏一片亂哄哄。明帝的兄弟們在宮殿中與明帝並肩而坐,一點也不把這個新皇帝看在眼裏。為了樹立威信,明帝命令秉性剛直、舉止威儀、執法如山的大尉趙熹主持喪事。趙熹不負重托,仗劍入朝,將與明帝坐在一起的諸王請下殿階,加入到大臣的行列裏,以辨明君臣之別。並且整頓宮衛製度,王國官吏不得隨便出入宮禁。朝廷的秩序這才逐步安定下來。此外,明帝不論對身邊的下級官員還是對三公九卿這些重臣,都監督很嚴,每有過錯,就當麵訓斥。永平朝的吏治,為後世的史家所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