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西漢
第三章 高祖劉邦
一、傳奇經曆豪傑本色
漢高祖劉邦,字季(一說小名劉季),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出生於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裏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名瑞,兄弟四人,高祖排行老三,長兄名伯,次兄名仲,少弟名交。青年時被擁立為“沛公”,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立為漢王;漢王五年正式稱帝,國號為漢。是前漢王朝第一代皇帝,廟號“高祖”。
劉邦小時候也讀過一些書,但他絕非本分的讀書人。他性格豁達粗獷,待人寬厚。平時很少參加家庭農業生產,他的父親曾為此多次責備他。到青年時代,秦始皇已經統一全國,他通過考試當上了秦的泗水亭長,並與郡縣小吏關係非常親密。但他這時也成了一個酒色之徒。後來被他封為齊王的大兒子劉肥的母親曹氏當時就是他的外婦。
盡管劉邦在生活上有失檢點,但胸懷大誌。有一次,他押送夫役到首都鹹陽,正碰上秦始皇出行,看到秦始皇威風凜凜地坐在儀仗護衛的車中,他便讚歎說:“唉,大丈夫就應該像這個樣子!”
從鹹陽回來後不久,劉邦就結了婚。妻子是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人呂公的女兒。呂公原來不住在沛縣,因為和沛縣的縣令關係好,為躲避仇家而搬到沛縣。呂公剛到沛縣時,縣裏的豪傑吏曹聽說他是縣令的貴客,都來拜賀。當時蕭何在沛縣任主吏,他主辦宴會,向來客宣布:“凡賀禮不滿一千錢,都坐在堂下。”劉邦也是賀客之一,他根本沒帶錢,卻對傳達說:“我賀錢一萬。”傳達去告訴呂公,呂公急忙親自下堂迎接。呂公看到劉邦後,覺得他相貌氣度非凡,對他十分敬重,就拉他入席就坐。酒後,呂公示意劉邦留下,提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對劉邦來說是求之不得,因此和呂公的女兒就成婚了。呂公的這個女兒就是後來曆史上著名的呂後。她為高祖生了一兒一女,女兒後來稱魯元公主,兒子就是漢惠帝。
劉邦成家後,為了照顧家庭,不得不常常告假回家幫著幹一些農活。有一次,呂後和女兒正在田中薅草,一個過路老人因向呂後討水喝,便恭維說,他們都生得“貴相”。老人走後,劉邦也來到田中,呂後把相麵之事告訴他,他馬上追上那位老人,請他也為自己相麵。老人說:“剛才你夫人和兒女所以是貴相,就是因為像你,你的相貴不可言。”劉邦聽了非常高興,他對老人道謝說:“如果真像你老人家所說那樣,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大德。”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修驪山墓需要大批勞力,劉邦受命以亭長身份押送刑徒到驪山。在押送的路上,刑徒們紛紛逃亡。劉邦估計到了驪山,這些刑徒差不多要跑光。一天,走到豐邑西邊的大澤裏,停下來休息時,劉邦喝多了酒,仗著酒勁就把刑徒身上的繩索解開,對他們說:“你們都逃命吧,我也從此逃亡了!”當時有十幾個刑徒願意跟著劉邦走,劉邦就連夜帶著他們從大澤裏逃亡。當時他命令一個人在前麵探路,這個人很快回報說:“前麵有一條大蛇擋在路上,我們還是回去再找路吧。”劉邦這時已經醉得不行,他大聲嗬斥說:“我們勇士走路,怕什麼!”於是他衝到前麵開路,拔出劍把那條蛇一斬兩段。又走了幾裏路後,劉邦酒性發作,在路旁躺下。後麵的人走到蛇死的地方,看見一位老太婆在痛哭,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有人殺了我的兒子。”又問:“你的兒子為什麼被殺?”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他變化成蛇,橫在路上,剛才被赤帝的兒子斬殺,我所以哭。”人們當時都以為這個老太婆是說胡話,就想拿她開心,可是老太婆卻突然隱身不見了。後來的人繼續向前走,碰到劉邦,他的酒已經醒了,於是他們把此事告訴了他。劉邦心裏暗喜,並以此自恃,使得那些跟從他的刑徒對他更加敬畏。
早先的時候,秦始皇就經常說:“東南有天子氣。”所以他曾經多次東巡,試圖來鎮住這種雲氣。劉邦殺了大蛇,又聽說了那種神異之事,就開始懷疑始皇是衝著自己來的。因此,他帶著那些願意跟從他的刑徒逃亡到芒、碭山區(今河南永城縣東北),藏了起來。但就是這樣,呂後和其他人去尋找他,也常常能夠很快找到。劉邦很奇怪,就問她原因。呂後說:“你藏身的地方,天空上經常有五彩祥雲,所以我一找就能找到。”劉邦很高興,把此事向人們悄悄宣傳,沛縣及附近的青年人聽說後,很多都願意跟從他。這樣一來,劉邦利用迷信和自己的為人網羅了一批人在自己周圍,成為當時人們公認的沛中豪傑。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發動起義,在攻下陳(今河南淮陽)後,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沛縣縣令想響應陳勝來保全自己,劉邦好友沛縣主吏蕭何、獄掾曹參就向縣令建議說:“你是秦朝的官吏,現在想背叛秦朝,領著沛中子弟起兵,他們恐怕不會聽你的。最好還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來,能聚集幾百人,這樣大家就不會不聽話了。”縣令表示同意,他讓呂後的妹夫樊噲去找劉邦。劉邦這時已經聚集了好幾百人,於是就和樊噲一起回到沛城。但劉邦還沒到沛城,縣令又開始後悔,害怕劉邦進城會殺掉自己,因此緊閉城門,並打算殺掉蕭何、曹參。蕭何、曹參聞訊後,急忙越城逃到劉邦處。劉邦進不了城,就寫一封信射到城裏,號召沛城父老殺掉縣令。響應各路義軍。城中人民對縣令出爾反爾非常憤恨,加上不滿他平日魚肉百姓,於是殺了縣令,開門迎接劉邦,並想推舉他為縣令,蕭何、曹參等也都一致推讓劉邦。許多父老也說:“我們早就聽到了許多關於你的神奇事,你肯定要成為貴人,還是由你來領導最好。”劉邦一再推辭,最後被大家擁立為“沛公”。劉邦在縣令的衙門中,設壇祭祀,並宣稱自己是赤帝之子,因而樹起紅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著,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人分頭去招兵買馬,沛中子弟踴躍參加,隊伍很快發展到了兩三千人。這時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劉邦已經48歲。
二、連年征戰為王關中
在劉邦在沛城起兵的同時,原楚國貴族的後裔項梁、項羽叔侄也在吳中起兵(今江蘇吳縣)。他們殺了會稽郡守,很快組成了一支8000人的江東子弟兵。其他一些六國貴族也都紛紛起兵,自立為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陳勝被車夫莊賈所殺。次年六月,項梁知道陳勝確實已死,就在薛縣召集各部將領,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定都盱眙(今江蘇盱眙)。這時,秦大將章邯已經攻滅了魏國和齊國。到了七月,楚軍經過休整,開始向秦國反攻。楚軍連連勝利,項梁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起來,別人進諫也不聽。九月,章邯得到秦關中的援兵後,乘項梁不備,突然夜襲定陶。結果楚軍大敗,項梁被殺。章邯在擊殺項梁後,認為楚國已不再構成威脅,就渡河進攻趙國。趙王向楚懷王求救。接到趙國的求援信,楚懷王和眾將商討,決定分兵兩路: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北上救趙;一路以劉邦為將西進關中。最初,楚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但由於秦軍強大,許多將領都不願意搶著入關。隻有項羽為了給項梁報仇,要求和劉邦一起入關。楚懷王和老將們考慮項羽為人剽悍殘酷,不如劉邦寬厚。所以最終他們沒有同意項羽的要求,還是派劉邦獨自率軍入關。
經過連番征戰,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攻入武關,向鹹陽逼近。秦相趙高殺死二世,派人向劉邦求和,被劉邦拒絕。九月,秦王子嬰即位,他誅滅趙高,派兵在嶢關抵擋劉邦。劉邦率軍繞過嶢關向秦國進攻,在藍田之南打敗秦軍,接著到藍田又大破秦軍。十月,劉邦即進抵鹹陽東郊灞上(今陝西西安東)。秦王子嬰被迫乘坐素車白馬,用帶子係著頸,捧著璽印向劉邦投降。秦王朝滅亡。
十月,劉邦進入鹹陽。當時他以“關中王”自居,準備就住在宮中,好好享受一番。樊噲提醒他這將重蹈秦的覆轍,他卻不以為然。因此張良又再次進諫說:“秦王朝的統治是殘暴無道,所以才能使你進入關中。你想為天下除去殘暴,自己首先就必須以樸素為本。現在剛剛入秦,卻安於享樂,這是所謂‘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噲講的話雖有些難聽,但為了奪取天下,我希望你還是聽從他的勸告。”這樣,劉邦才聽從了他們的勸告,“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隻有蕭何帶著“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回到軍中。
十一月,劉邦召集各縣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向他們宣布:“我們這次入關,目的是要推翻秦的暴政。我們不會侵暴你們,不要害怕!你們苦於秦的苛法已經很久,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我曾與諸侯約定,先入關者做關中王,我應該做關中王。所以我現在和你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的秦法一律廢除,所有官吏和行政也都保留。”劉邦派人和秦朝原來的官吏一齊到各縣鄉邑去宣傳。老百姓聽說後非常高興,都紛紛帶著牛羊酒肉來慰問義軍。劉邦辭讓說:“倉庫裏的糧食很多,我不能讓你們破費。”老百姓更加高興,惟恐劉邦不做關中王。
這時,一個名叫鯫生的謀士向劉邦獻計說:“秦的財富十倍於天下,地形也很險固。現在聽說章邯已經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稱王關中。他們如果來了,你恐怕就不能再做關中王了。你應該趕快派兵守住函穀關,不要讓他們入關。”劉邦認為他的意見很對,於是派兵駐守函穀關。
項羽在救趙消滅秦軍主力後,也率軍向關中進發。漢王元年十二月,他來到函穀關。一見關門緊閉,又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項羽大怒,當即命當陽君英布攻破函穀關,接著率40萬大軍開到戲下(今陝西臨潼東北戲水西岸)。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正發怒,為了求封,就暗中派人向項羽告狀說:“沛公欲王關中,讓子嬰做相國,把秦的珍寶都據為己有。”項羽一聽,更是火上加油,加之謀士範增也勸項羽趕快除掉劉邦,因此他下令犒勞士兵,明天一早就向劉邦進攻。劉邦當時隻有10萬人,在兵力上完全處於劣勢。在大難就要臨頭之際,劉邦卻來了救星。這個救星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和劉邦的謀臣張良交往甚密,張良曾救過他的命。他聽說項羽馬上就要向劉邦進攻,連夜馳入劉邦軍中,想把張良帶走。張良卻對他說:“沛公有大難,我作為謀臣不能一聲不吭就走,要走也得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劉邦聽了大驚,要張良趕快考慮對策。張良說:“你現在應親自去對項伯說明,你不敢背叛項王。”劉邦對項伯以好酒招待,並約為兒女親家,然後說:“我入關後,秋毫不敢所取,登記吏民,封存府庫,以等待將軍(指項羽)。所以遣將守關。是為防備盜賊和其他意外。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能替我向將軍說明這個情況。”項伯答應,對劉邦說:“你明天拂曉定要親自去對項王賠禮。”劉邦答應後,項伯即連夜返回,把劉邦的話全部告訴了項羽,並勸告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你能順利入關嗎?人家有大功,不該這樣對待,還是好好相待才是。”項羽表示同意,取消了進攻計劃。
第二天一早,劉邦率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騎兵來到項羽的營帳鴻門,向項羽賠禮。項羽宴請劉邦,席上明爭暗鬥,劍拔弩張,演出了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鴻門宴後,項羽即率兵西屠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擄掠財物婦女,然後東歸。到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尊懷王為義帝,立諸將為王、侯。諸侯王共分封了19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管轄梁、楚九郡,都彭城,立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41縣,都南鄭(今陝西南鄭)。
四月,項羽遣諸侯各自就國。劉邦沒有辦法,也隻好前往南鄭。項羽當時隻給了他3萬士兵,加上自願隨從的幾萬人,也不到10萬人。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襲擊,也為了向項羽表示不再東出爭奪天下,劉邦接受張良建議,把通往漢中的棧道燒了。這樣,從陳勝開始反秦到秦滅亡,長達三年的戰亂暫時平息。
三、楚漢相爭中原逐鹿
劉邦雖然來到南鄭,但他並不甘於受封於漢王。當時隻是考慮到自己勢單力孤,才沒有立即起來反對項羽,而到了南鄭,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方麵,劉邦所率士卒不服水土,謳歌思念故鄉,渴望東歸,軍心不穩,他必須立即決斷;另一方麵,項羽分封不均,齊國田榮起兵反叛,也為劉邦提供了東進的機會。劉邦決定出關與項羽決一雌雄。恰好丞相蕭何又向他推薦將才韓信,認為“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劉邦便任命韓信為大將。韓信向劉邦建議:“我們的軍吏和士卒都是山東(指函穀關以東)人,他們日夜企望東歸,借助這股士氣,可以建立大功。我們應立即決策,率軍東進。”劉邦非常高興,就讓他全權部署作戰計劃。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劉邦以蕭何為丞相,留守巴蜀,安撫後方,自己則和韓信率領大軍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很快占領了整個關中,楚漢戰爭正式爆發。
漢王二年十一月,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劉邦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漢軍聲勢浩大,河南王申陽主動投降,劉邦置其地為河南郡。鄭昌頑抗,被韓信擊破,也被迫投降。劉邦回到關中,遷都櫟陽(今陝西櫟陽)。為瓦解敵方和鞏固後方,他下令若敵方將領率萬人以一郡降封為萬戶,開放秦朝原來的苑囿園池,令民耕種。
三月,劉邦北渡黃河,西魏王豹帶兵投降。殷王司馬欣抗拒,被劉邦擊敗後俘虜。接著,劉邦又南渡黃河,攻克洛陽。四月,劉邦率各路諸侯,共56萬人,東向伐楚,很快攻下了彭城。
項羽知道劉邦出關東進後,並沒有立即回師迎戰。他準備把齊國徹底擊破後,再全力對付劉邦。這時聽說劉邦已經占領彭城,便率領精兵3萬,急返彭城。當時劉邦還在彭城置酒,和各路諸侯慶功,楚軍在早晨向漢軍發動進攻,一日之內,大破漢軍。漢軍沿穀、泗二水退逃,被殺死十幾萬人。又在靈壁(今安徽宿縣西北)東濉水上被項羽追上,又有十幾萬漢軍被殺死,“濉水為之不流”。劉邦僅與數十騎逃脫,路上恰遇女兒和兒子,而父親和妻子卻被楚軍俘虜。各路諸侯看到劉邦大敗,紛紛叛離。
劉邦退到滎陽,收集逃散士卒。這時,蕭何從關中派來增援部隊,連56歲以上的老人和不滿20歲的青年都被征入伍。同時韓信也收兵前來會合,漢軍複振。五月,漢軍在滎陽南邊京、索之間擊破楚軍,使楚軍不能越滎陽而西。在此期間,劉邦還派說客說降英布叛楚。英布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反叛不僅使項羽喪失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時由於項羽要分兵平叛,也給劉邦的正麵戰場減輕了壓力。
當時,漢軍在滎陽一帶設防。為了保證軍糧,漢軍修築甬道,從黃河上通過,到原秦的大糧倉敖倉去搬運糧食。項羽卻多次侵奪漢軍的甬道,使漢軍缺乏糧食。
四月,項羽包圍了滎陽。劉邦無奈,向項羽請和,以滎陽以西為漢。項羽準備答應,但範增認為:“現在要徹底消滅漢已很容易,如果放過這個機會,以後肯定要後悔。”於是,項羽不再同意講和,猛攻滎陽。劉邦就使用陳平之計離間項羽和範增。項羽派使者來勸降,劉邦讓人捧著豐盛的食物去招待。看見使者,假裝驚愕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卻是項王使者。”然後把好菜好飯拿走,換上很差的飯菜。使者很生氣,回去報告項羽。項羽從此懷疑範增與漢私通,對範增提的一些主張不再采納。範增為此大怒,對項羽說:“天下事大局已基本定了,大王你好自為之吧。請讓我做一個普通百姓安度天年。”項羽同意。這樣,範增就離開了項羽,還沒有走到彭城,背上生瘡,氣憤而死。
五月,楚軍對滎陽的攻勢更加猛烈。在這種情況下,將軍紀信建議劉邦,讓自己代替劉邦假裝投降,以使劉邦借機逃離。於是紀信坐著劉邦的車子,從東門出降,吸引楚軍四麵包圍,劉邦帶著幾十個騎兵從西門突圍而走。項羽沒有捉住劉邦,氣得把紀信燒死了。
項羽占領滎陽後,接著又攻克重鎮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漢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成皋被劉邦收複。劉邦攻占成皋後,立即進圍滎陽。項羽聽說成皋失守,立即回師。劉邦撤圍後退,兩軍在滎陽東北的廣武山形成對峙。對峙數月,項羽感到這樣下去對自己不利。因為劉邦奪取成皋後,可以從敖倉取得軍糧,而楚軍卻由於彭越在後方騷擾,經常襲擊糧道,軍糧供應不上。為了逼迫劉邦投降,項羽想出了一個方法,把前時俘虜的劉邦的父親太公帶到了陣前,對劉邦說:“現在你不趕快投降,我把你的父親烹了。”不料劉邦對此毫無所懼,竟說:“我和你曾受命懷王,‘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了你的老子,那麼看在兄弟份上也分給我一碗肉湯吧。”項羽氣得發昏,當時就要殺掉太公。項伯勸他說:“究竟誰能得到天下還不知道,況且爭奪天下的人也不顧家室,即使殺了也不起作用,隻會使兩方的怨仇更深罷了。”項羽隻好作罷。
不久,項羽又向劉邦單獨挑戰。劉邦卻笑著拒絕說:“我和你隻鬥智,不鬥力。”然後指責項羽有十大罪狀說:“你負約王我於蜀漢,是一罪;殺卿子冠軍(宋義)以自尊,是二罪;救趙後本當還報,卻率兵入關,是三罪;燒秦宮室,私收其財,是四罪;殺秦降王子嬰,是五罪;坑秦降卒20萬,是六罪;分封不均,是七罪;趕義帝出彭城,自己為都,是八罪;暗殺義帝,是九罪;為人臣而殺主,為政不平,是十罪。我率領義兵和諸侯一齊來誅滅奸賊,又何苦與你單獨挑戰呢?”項羽聽後大怒,彎弓射中了劉邦的胸部。
雙方這樣對峙了10個月,劉邦兵盛食多,項羽兵疲食絕。最後在辯士侯公的說和下,劉邦和項羽約定:雙方以鴻溝(今河南滎陽、中牟、開封一帶)為界,“中分天下”,西邊屬漢,東邊歸楚。項羽送還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
鴻溝之約後,項羽率兵東去,劉邦也想引兵西還。張良、陳平進諫說:“漢已據有天下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楚已兵疲糧盡,這是天要亡楚之時,不借這個機會消滅項羽,那真是養虎遺患了。”劉邦醒悟,立刻向楚軍追擊。
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在陽夏之南追上項羽。他遣使與韓信、彭越約期會師,共擊項羽。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西),韓、彭兩軍未至,項羽向劉邦發起攻擊,漢軍大敗。劉邦隻好又堅壁固守。他向張良尋求計策,張良說:“若能以齊地實封韓信,以梁地實封彭越,他們肯定會全力幫你擊敗項羽。”於是劉邦派人通告韓信、彭越,隻要他們並力擊楚,打敗項羽後,就封他們為齊王和梁王。韓、彭立即回報:“我們馬上進兵。”這時,楚大司馬周殷也被劉邦勸降,淮南王英布也帶兵前來會戰。這樣,漢軍在兵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到十二月,雙方在垓下會戰,漢軍30萬人團團圍住了項羽。
項羽當時已兵少糧盡。一天夜裏,他突然聽到四麵漢軍皆歌楚聲,以為漢軍已全部占領楚地。心中悲傷,便起來在帳中飲酒。他讓美人虞姬陪飲,命人牽來心愛的坐騎“烏騅”,然後悲歌慷慨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則和唱說:“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二人唱了幾遍,虞姬就飲淚自刎。項羽淚流數行,跨上駿馬,率騎兵八百,連夜突圍而出。
天亮以後,漢軍才發覺項羽已經突圍。劉邦令騎將灌嬰率騎兵5000追擊。項羽渡過淮河,隻剩下一百多人隨從。到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由於迷路,又陷入大澤。項羽引兵向東,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被灌嬰追上。這時項羽身邊隻還有28騎,奮力與漢軍三次激戰,殺死漢軍幾百人,最後拔劍自刎。楚漢戰爭終於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四、漢承秦製帝國一統
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按照與韓信、彭越的約定,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於是韓信、彭越和原已策立的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韓王信以及前不久封為長沙王的吳芮上疏共尊劉邦為皇帝。劉邦推辭,他們都說:“大王出身貧賤,討滅亂秦,又以漢王誅滅不義,平定天下,立功臣,不為私,諸侯王不足稱,惟稱皇帝實宜。”劉邦說:“你們真認為這樣會對天下人民有利,那就可以吧。”二月初三,劉邦於山東定陶汜水之陽正式稱皇帝,國號為漢,此即漢高祖。接著,他下詔尊王後呂雉為皇後,太子劉盈為皇太子。
高祖稱帝後,定都洛陽。五月,在洛陽的南宮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會上,高祖讓群臣暢所欲言,總結漢勝楚敗的經驗教訓。當時高起、王陵認為:高祖能“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卻“不予人利”,這是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高祖卻認為他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說:“要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比不上張良;講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我比不上蕭何;講率軍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比不上韓信。但我能任用他們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才是取得勝利的原因。而項羽隻有一個範曾,卻又不能善加任用,這是失敗的原因。”對於高祖的分析,群臣都表示悅服。
這時,戍卒齊人婁敬從山東趕來洛陽,求見高祖。他認為高祖奪取天下的方式和周代不同,不應當像周那樣定都洛陽,而應據秦之險,定都於關中。高祖把他的主張交給群臣討論,許多人表示反對,認為還是在洛陽好。隻有張良支持婁敬,對高祖說,關中是“金城千裏,天府之國”,攻守兼備。高祖非常讚成,於是即日起駕,西遷關中,定都於長安。因為長安地處西方,和後來光武帝定都洛陽重建的漢朝相對,所以後世史家稱為“西漢”。
“漢承秦製”,西漢的政治製度,基本是繼承了秦朝的製度。和秦一樣,漢中央政府由皇帝總攬大權,下設各級官吏,主要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漢初稱相國)、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全國最高官員;太尉掌管全國軍事,是最高軍事長官;禦史大夫主要是監察百官,是全國最高監察官。九卿:一是奉常(太常),掌管宗廟祭祀,朝廷禮儀;二是郎中令(光祿勳),掌管皇帝警衛和宮廷事務;三是衛尉(中大夫令),掌管皇宮門衛;四是太仆,掌管皇帝車馬儀仗;五是廷尉(大理),掌管刑獄;六是典客(大行令、大鴻臚),掌管少數民族事務;七是宗正(宗伯),掌管皇帝親屬;八是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掌管全國財政;九是少府(考工),掌管皇帝私人財政。
地方政府也基本上和秦一樣,實行是郡縣製。秦初分全國為36郡,末年又增設數郡。漢初,高祖在全國設置了15個郡。後來,高祖在消滅異姓王時陸續恢複了一些郡縣,同時又從秦時的大郡中分設了一些小郡。這樣,加上漢初的15個郡,一共是36個郡。郡設守、尉。郡守(太守)掌一郡政事,郡尉(都尉)掌一郡軍事。與秦不同,漢代郡中不再設監禦史。郡下設縣,萬戶以上的大縣設縣令,萬戶以下的小縣設縣長,令、長下均設有丞、尉。令、長掌一縣政事,丞協助令、長,尉則掌管一縣軍事。縣下設鄉,鄉有三誌、有秩、嗇夫、遊徼。三誌掌教化,有秩或嗇夫聽訴訟,收賦稅,遊徼巡禁盜賊。鄉下有亭,設亭長、求盜。亭長掌一亭事務,求盜掌追捕盜賊。亭下設裏,裏有裏正、監門。最基層的鄉村組織有什、伍。十家為什,有什長;五家為伍,有伍長。漢代鄉的組織與秦略有不同,即規定在各鄉的三老中,推選一人為縣三老,其作用是要他們“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加強縣鄉之間的聯係。
與秦不同的是,高祖除了繼續推行郡縣製,還分封了一些諸侯王國。漢初,先是分封了7個異姓王國,後來除了長沙王吳芮,其餘都被陸續消滅。但在削平異姓王的過程中,高祖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他們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高祖規定:諸侯王國的地位與郡相等,王國的相國(後改為相)和太傅必須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處理政務,沒有中央的虎符,諸侯王不得擅自發兵,諸侯王不得違反中央政令等。在諸侯王國以外,高祖還分封了許多侯國。這些侯國的地位與縣相等,大多是封賞給有功之臣的。這樣一來,漢代的地方製度就是郡縣製度和諸侯王國並行。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高祖還沿用了秦的20級爵位製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高祖也改製了新的法律,就是漢代著名的《九章律》。在製定法律的同時,高祖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製度。總之,通過以上一係列措施,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又重新建立起來。
不過,漢承秦製集中體現在禮法製度方麵,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卻與秦王朝多有不同,而這種不同,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製定、推行的。
經過長達8年的戰亂,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故此,漢高祖劉邦首先采取措施,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囚犯釋放,流民返鄉,軍人複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同時,調整土地,發展地主經濟。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秦的賦稅製度基礎上,高祖采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除了輕徭薄賦,高祖還通過“賜爵”、“複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重點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高祖也對工商業的政策作了調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寬對私人工商業的限製。結果不僅振興了工商業,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為了保證人民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漢高祖還比較妥當地解決了與匈奴的關係問題。他采用“和親”策略,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於,並送給匈奴大批財物。這樣一來,匈奴對中原的騷擾大為減少,漢、匈之間的關係出現了暫時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於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到惠帝、呂後統治時期,已經是“衣食滋殖”。到武帝初年,更出現了“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的經濟空前繁榮的景象。
五、軟硬兼施鞏固皇權
劉邦做了皇帝,難免有一些意驕誌滿。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十月,他設宴招待英布等人時,就對父親不無得意地說:“早先您老人家總是說我無賴,不如我二哥能治產業,現在您再看看,是二哥的產業多,還是我的多?”他盡情享受著皇帝的一切特權。口極其味,耳盡其聲,懷擁愛姬,恣其所欲。但是他也絲毫沒有忘記:天下並不太平,隱患猶在:一是分封的異姓王,他們各自“擁兵據地”,擅長軍事,不少人對中央懷有不軌之心;二是中小將領,他們都曾為高祖立過汗馬功勞,雖然實力不強,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起哄一番;三是六國殘餘貴族在地方很有勢力,一有機會,還會死灰複燃;四是相權太重,人們忠君意識淡薄;另外還有同姓王的問題。為了鞏固統一和強化皇權,高祖從稱帝到去世前後八年間,始終都在致力於消除這些隱患。
漢高祖首先解決異姓諸侯王問題。而其中最酷烈的要算解決韓信。高祖六年十二月,有人揭發最大的異姓王韓信陰謀叛亂。高祖當時將信將疑,就問諸將怎麼辦好,諸將說:“趕快發兵殺了他。”陳平卻認為楚國兵精,韓信又善於用兵,如果發兵攻之,無異於自己挑起戰端,不如假裝巡狩雲夢,通知各個異姓王到陳縣(今河南淮陽)會麵。韓信肯定會前來謁見,那時隻要有一個力士,就可以不費事地把他抓起來。高祖照計實行。韓信一到陳縣,當即被高祖逮捕。韓信大叫冤枉,他說:“果然像人們說得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平定,我本來就該給烹了。”高祖對他說:“你不要大聲嚷,有人告你謀反。”然後就把韓信捆綁起來,押上囚車。但到了洛陽,因查無實據,高祖又赦了韓信,降為淮陰侯。這樣一來,韓信對高祖非常怨恨。
高祖七年,韓信密謀讓陳豨在外地造反,引得高祖親自率兵平叛,自己在都城發兵襲擊呂後和太子。不料被人告密,呂後采用蕭何的計策,把他騙入宮中逮捕,然後斬首於長樂宮的鍾室。
這樣,經過7年不懈的努力,除長沙王吳芮作為點綴外,高祖終於削平了異姓王。
漢高祖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較為妥當地解決了安置中小將領的問題。高祖六年,他分封蕭何等大功臣20多人後,由於中小將領很多人都爭功不決,暫時沒有行封。有一次,高祖在洛陽南宮的閣道上,望見很多將領坐在沙地上竊竊私語,就問張良:“這是在說什麼?”張良說:“你還不知道嗎?他們是在謀反。”高祖有點不明白:“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還要謀反?”張良解釋說:“他們是怕你不能盡封,還怕你記仇殺掉他們。”高祖問怎麼辦,張良則問他平生最狠而又人所共知的人是誰。高祖說是雍齒,並說曾想把他殺掉,因為他功勞多、忍心少。張良便說:“現在應趕快封雍齒為侯,大家看到雍齒都能先受封,自然人人安心,不會憂慮了。”不久,高祖大擺宴席,封雍齒為什方侯,並催促丞相、禦史趕快“定功行封”。這一招果然很靈。酒後,大家都非常高興地說:“雍齒還能封侯,我們肯定也都能封侯了。”
至於對六國的殘餘貴族,漢高祖也同樣沒有忘記要消除他們。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他接受婁敬的建議,並命婁敬把六國的殘餘貴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門豪族十幾萬人都遷到了關中。這樣一來,既便於高祖對他們進行控製,也使他們喪失了當地的社會基礎。
為了更加穩固統治,高祖即位後還極力強化皇權。這是因為當時封建專製主義剛剛建立,不少人仍然保持著戰國以來那種“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觀念。故此,必須從禮儀規製和觀念道德上加以引導、整肅。在這方麵,劉邦幹了兩件很漂亮的事情。一是尊父親為太上皇。當時,父親太公和劉邦住在一起。高祖為了表示孝順,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太公習以為常,可是他的屬官卻認為這不符合禮法,就對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是人主;您雖然是他父親,卻是人臣。怎麼能讓人主拜見人臣呢?這樣的話,皇帝的威重就沒法實行了。”於是高祖再來拜見時,太公就手持掃帚出門迎著退行,不再讓高祖拜見。高祖看到大驚,趕快下車去扶著父親。而太公說:“皇帝是人主,怎麼能為我亂了天下禮法!”高祖知道是太公的屬官所勸後,對屬官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意很欣賞,就賜給他們黃金500斤,然後下詔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他既可以名正言順地拜見太上皇,又借機更加宣揚了皇帝的至高無上。
二是對季布、丁公的不同處理。季布和丁公兩人是異父同母兄弟。楚漢戰爭時,他們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曾率兵幾次把高祖打得很狼狽,手下一點不留情;丁公也曾率兵追擊過高祖,但最後把他放了。高祖稱帝後,想起季布給自己的難堪,就下令捉拿季布。可又一想自己也正需要忠臣來鞏固統治,於是就改變初衷,下令赦免季布,拜季布為郎中。丁公聽說季布都能赦免拜官,自己曾對高祖有恩,如果去見高祖肯定更會受到重賞。因此他就去謁見高祖。但他沒有想到,高祖卻把他抓了起來,對群臣說:“丁公這個家夥給項王做臣不忠,就是他使項王失去了天下。”接著就把他殺了,在軍中示眾。並對群臣說:“讓以後做人臣的都知道不要像丁公那樣!”
不隻是引導、整合,漢高祖也采取鐵腕手段打擊權臣,鞏固皇權。蕭何係獄就是一例。劉邦感到相權太重,對皇權已造成威脅。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平定英布叛亂回到長安不久,蕭何代表老百姓對他建議說:“長安地方狹小,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已經廢棄。希望陛下能下令允許百姓進去耕作,不要把它變成了養獸的場所。”高祖聽了大怒,說他是受了商賈的賄賂,才來為他們請求開放上林苑的。因而不顧多年交情,下令把蕭何逮捕,關進監獄。過了幾天,有人問他相國犯了什麼大罪。高祖解釋說:“我聽說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有功都歸於秦始皇,有壞事都算是自己的。現在相國卻接受商賈的很多賄賂,為他們請求開放我的上林苑,討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關進監獄治罪。”通過整治蕭何,高祖不僅打擊了相權,而且更加提高了皇帝的權威。
就這樣,漢王朝的統治越來越鞏固。
然而,經過這些激烈的鬥爭,漢高祖劉邦也已經心力交瘁。高祖十一年,他平定英布叛亂時被流矢射中,在回長安的道上開始發病,回到長安後病已經很重。當時呂後曾派人請了一位良醫來治病,高祖問他自己的病情如何。醫生安慰他:“病還可以治。”高祖知道自己的病已經難以醫治,因此他怒罵醫生說:“我一布衣提三尺劍取得天下,這不是天命嗎?天命決定我就要死,即使是神醫扁鵲來了又有什麼用呢!”然後他賜給醫生50斤黃金,就讓他回去。呂後看到高祖不久人世,就問他後事如何安排:“陛下百歲以後,蕭相國假如也死了,可以讓誰來接替?”高祖回答曹參。呂後又問曹參死後誰可接替,高祖說:“王陵可以接替曹參,但王陵缺乏計謀,可以讓陳平幫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任。周勃為人敦厚,不善言辭,但安定劉氏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呂後又問這以後的政事安排,高祖說:“這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
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辭世,終年62歲(一說53歲)。死後葬長陵,諡“高皇帝”,廟號“高祖”。
第四章 惠帝劉盈
一、少小多艱得位不易
漢惠帝劉盈,劉邦與呂後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生於沛郡豐邑陽裏(今江蘇豐縣)。公元前195年16歲時繼位,22歲時逝世。
劉盈年幼時,父親隻是泗水亭長那樣的小吏,家境並不豐裕。因此,他曾經常和母親、姐姐一起到田間做活。又因為父親不斷地“鬧革命”,他的生活一直處於顛沛流離和驚恐不安之中。秦始皇末年,劉邦私縱刑徒逃亡隱於芒、碭山澤間,劉盈與父親即一別數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劉邦響應陳勝在沛起兵,父子雖重逢,但很快高祖轉戰南北,劉盈又隻好與母親留在家鄉。一直到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楚漢戰爭爆發,劉邦經過沛郡,才派人尋找他們。不巧的是,他們由於逃亡(楚軍當時也在搜捕他們),沒被找到。後來劉盈和姐姐在路上巧遇父親,但祖父太公和母親卻已走散,被楚軍俘虜。姐弟雖與父同行,由於楚軍緊追,也險遭不測。他們曾被父親三次狠心地推下車去,以便自己盡快逃跑。太仆夏侯嬰看了不忍,下車把他們抱了上來,並責備高祖說:車子本來就跑不快,把兩個孩子扔了又能起多大作用?劉邦非常惱怒,但總算還有些父子之情,劉盈姐弟因而幸免於難。後來,劉盈被送到漢的大後方關中,才最終擺脫了流亡生活。
劉盈來到關中後,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被立為王太子。住在櫟陽(今陝西臨潼),名為留守,實則由丞相蕭何照看。漢王五年,劉邦打敗項羽稱皇帝,劉盈即被改立為皇太子。時年僅9歲。
劉盈被立為太子後,其皇位繼承曾幾經波折,頗為不易。高祖劉邦到晚年不喜歡他,認為他“為人仁弱”,不像自己,而寵姬戚夫人所生趙王如意與己頗似,想改立如意為太子。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高祖廷議改立如意為太子,眾大臣堅決反對,高祖隻好暫罷此議,但心中卻仍存了廢劉盈立如意的主張。
對此,酷愛權位的呂後很感不安,屢思良策,卻又一籌莫展。有人獻策說,留侯張良足智多謀,也許有好主意,於是呂後就請張良謀劃此事。張良認為高祖很尊重“四皓”(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多次想請都未能如願,如果能請他們來輔佐太子,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呂後照計施行,請來四皓,他們四人果然為輔佐太子起了很大作用。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四皓設計使高祖改變了由劉盈帶兵平叛的打算,保證了他的安全。高祖十二年,高祖平定英布回到長安,因傷一病不起,更欲改立太子。當時張良進諫他不聽,而太傅叔孫通要以死諫爭也無濟於事。最後還是四皓使高祖改變了主意。有一次宴會。高祖命劉盈帝陪同,劉盈入席時由年高八十的四皓侍從著,劉邦看到大驚,感到太子羽翼已豐,不能再改立了。從此,他再未提及改立太子之事。
是年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病逝,時年16歲的皇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二、踵武父製善盡職守
漢朝天下經高祖劉邦和一大批才識卓絕的謀臣大吏的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故而繼位的皇帝隻要能上承父製、善盡職守,就可以國泰民安了。惠帝劉盈正是這樣做的。
惠帝統治的7年,是西漢王朝更加鞏固的時期。為了恢複、發展經濟,惠帝大力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政策。即位伊始,他就下詔減租,複“十五稅一”。由於平定異姓王、抗擊匈奴需要大量經費,高祖曾加征田租。到惠帝時,異姓王基本削平,匈奴也重結和親,便重新恢複十五稅一。這對農民來說多少減輕了一些負擔。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惠帝又下詔“舉民孝弟力田者複其身”,對努力耕田者免除徭役,鼓勵農民耕田。同時還減免刑罰,“省法令妨吏民者”,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到公元前189年,惠帝為使人口迅速發展,又下詔:“女子年15以上至30不嫁,五算。”漢代規定:15歲以上的成年人都要交人口稅,每人是120錢,為一算,稱為“算賦”。惠帝這時規定女子15歲以上到30歲不嫁,交人口稅五算,實際就是強製女子到15歲時就要結婚生育。這對發展人口和恢複經濟起了很大作用。此外,惠帝還下令“馳商賈之律”,廢除西漢初年對商賈采取的抑製政策,放寬對商賈的限製。
惠帝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麵也做了較大調整。當時,不僅黃老思想已取代秦的法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對各種思想也開始解禁。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惠帝廢除“挾書律”。“挾書律”原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書”頒布的一條法令,法令規定除博士官掌管外,私藏書冊者均處以族刑。初由於“漢承秦製”,這項法令仍然被繼續推行。惠帝明令廢除了這項法令,從而使得思想文化的發展擺脫了一定限製,民間藏書紛紛出現,特別是秦代受到壓製的儒家思想又重新抬頭,為以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在外交上,漢惠帝效法高祖,在惠帝三年,以漢宗室之女為公主,繼續與匈奴冒頓單於和親。
此外,惠帝在位期間還有一件事情值得稱道,這就是長安城的修建。高祖采納婁敬建議定都長安後,在長安開始修築宮殿,建造了長樂宮和未央宮,但沒有修築城牆。為了更使長安像一個國都,以表明西漢王朝的強盛,也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封建王朝的中央機構,惠帝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長安周圍的城牆。這項工程從惠帝元年開始動工,到惠帝五年完成,先後進行了五次修築。其中有兩次比較大的修築,一次征發了14.6萬人,一次征發了14.5萬人。長安城建成後,周圍有65裏(實測為25100米),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隻有歐洲的羅馬城可與它媲美。長安城四麵有12座城門,每麵有三座,其中以宣平門最為重要,是當時出入最頻繁的城門。而每個城門又都三個門道:左道為出,右道為入,中間是“馳道”,專供皇帝使用。在城牆修築完工後,第二年又在城中修建了“西市”,並對秦時最大的糧倉——“敖倉”進行了改建。可以說,漢長安城的規模在惠帝時已經基本完成。
三、生活不幸英年早逝
漢惠帝即位後雖說有著萬人之上的尊崇,生活擺脫了顛沛流離、驚恐不安,但卻也抑鬱寡歡,很是不幸。
惠帝為太子時,因年幼,沒有娶妃。繼位以後,在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由呂後做主選立皇後張氏。其婚禮很是隆重,史載僅聘金就用黃金兩萬斤。但這是一樁十分荒唐的婚姻,皇後張氏是惠帝的親外甥女,呂後為了親上加親,就把她嫁給惠帝。張氏被立為皇後以後,呂後曾想方設法讓她生子,但張氏卻始終沒有懷孕。無奈,呂後就讓她謊稱懷孕,取後宮美人之子作兒子,殺其生母,立為太子。後惠帝去世,此兒即立為皇帝,由呂後臨朝聽製。呂後八年(公元前180年)諸呂叛亂被平定後,張皇後因黨與呂氏,被廢處北宮,死於漢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
惠帝即位後,尊母親呂後為皇太後。他此時便希望母親能和睦親族,但呂後並未能如其所願,而是變本加厲地加害別人。高祖在世時,諸姬多幸,而她受到冷落,此時便對高祖嬪妃極力迫害。諸子封王者除史載代王母薄姬以希見允許隨王就藩,其餘王母皆不準隨子。對寵姬戚夫人的殘殺更是令人發指。她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中,拔掉頭發,戴枷具,穿著紅色囚衣舂米。為了斬草除根,她下令把趙王如意騙至京師,用藥酒毒死。然後斬斷戚夫人四肢,挖眼熏耳,讓她吃藥致啞,扔在廁所裏,稱為“人彘”。呂後的所作所為使為人“仁弱”的惠帝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他看到所謂“人彘”,知道是戚夫人後,大哭不止,生病有一年之久,從此不理朝政,每日飲酒淫樂。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在位7年的惠帝英年早逝,時年22歲。死後葬安陵(今陝西長安)。諡號“孝惠”皇帝,諡“孝”,因“孝子善述父之誌”,在惠帝以後除光武帝有“中興”之功外,其餘漢代皇帝諡號均有“孝”字;又《諡法》稱“柔質慈民曰惠”。
第五章 文帝劉恒
一、身世憂患一朝升騰
漢文帝劉恒,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生,7歲時被封為代王。呂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後逝世,代王繼皇帝位,是為西漢第三個皇帝漢文帝。漢文帝在位23年多,創造了曆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劉邦生有八子,其中呂後隻生了老二劉盈,後繼位為漢惠帝,卻不幸早逝。呂後為了掌權,對庶出的其餘諸子大加迫害,有4人為其所害,隻有老大劉肥善終。到呂後逝世時,兒子中隻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
劉恒在諸子中,地位是最不起眼的。這是因為他母親薄氏的地位低微。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的軍隊打垮了項羽封立的魏國,把魏王豹的宮人俘虜到滎陽,要她們織布。有一次劉邦閑逛到了織布的房子裏,見一女子有些姿色,就把她要進了後宮。這個女子的父親是吳(今蘇州市)人,姓薄,在秦朝時與原魏王宗室女子魏媼私通生了她。劉邦把這個薄氏要到後宮,轉臉就把她忘了。過了一年,戰爭形勢好轉,劉邦有了閑心,與管夫人、趙子兒兩個美人取樂。這兩個美人是與薄氏一起從魏宮被擄來的,而且彼此都很要好,當初曾相約:“富貴莫相忘。”她們把薄氏的約言當笑料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心慘然,憐薄氏”,當天就把她召了來,“幸之”。激動的薄氏對劉邦說:“我昨天夜裏夢見一條蒼龍盤在我的肚子上。”劉邦說:“這是要尊貴的兆頭,我成就你。”就此一“幸”,薄氏遂在漢高祖五年生了劉恒。
劉邦後來極少再“幸”她,薄氏母子生活在被冷落的邊角裏,誰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慮,處處謹慎小心,劉恒也就在朝臣的眼裏留下了一個“賢智溫良”的好印象。公元前197年,由蕭何等33位朝臣舉薦,7歲的劉恒被封為代王。呂後去世的前一年,曾讓劉恒任趙王,劉恒想起在此一任上死去的三個兄弟,婉言謝絕,呂後遂封侄子呂祿為趙王。劉恒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直處在“諸姬”,也即眾妾當中,人們稱她為“薄姬”,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劉恒自己也偏處一隅,謹小慎微。故此,他們母子也才能躲過呂後的迫害,平安地活下來。
呂氏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製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劃皇位的繼承。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外舅是惡人不能立;淮南王劉長年幼,母親娘家人又很壞,不能立。權衡來去,最後認為“代王是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為人仁孝寬厚,太後娘家的人謹慎善良。而且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再加上他的仁孝名聲天下都知道,是最合適的人選。”
閏九月,周勃、陳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迎接劉恒到長安去當皇帝。郎中令張武等一派人全都認為這事不可信,勸劉恒托病拒絕。中尉宋昌認為迎立是真實的,不應懷疑:劉氏的天下是天意神授,深入人心,誰也改變不了的;現在劉邦的兒子們隻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二人,劉恒年長而又“賢聖仁孝”,名聲好。宋昌的分析不無道理,但畢竟是推測,不好定奪。劉恒找他的母親代王太後薄氏,太後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於是,劉恒以占卜決疑。結果得兆“大橫”,釋文說:“大橫裂紋正正當當,我要成為天王,讓父業發揚光大,像夏啟繼承大禹那樣。”劉恒聽了這段話後,表示不解,他說:“我本來就是王了,還再當什麼王呢?”卜人說:“這裏說的是‘天王’,是天子的意思。”
為了徹底了解情況,劉恒派舅舅薄昭赴長安,求見周勃等朝臣。薄昭很快回複,說事實如此,無可懷疑。這樣,劉恒要宋昌陪同自己坐在他那輛代王的專用車裏,要張武等6人每人乘一輛驛站平常用的普通車子作為隨從,組成一支小小的車隊,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
車隊行到離長安城約50裏的高陵(今陝西高陵),劉恒停了下來,他要宋昌先到長安去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宋昌到那裏,見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早已在那裏等候迎接代王的到來。宋昌返回報告劉恒,劉恒命車隊快馬加鞭趕到了渭橋。群臣拜見,口口稱臣,劉恒也下車一一還禮。太尉周勃走上前去對劉恒說:“請暫離眾人,說幾句話。”宋昌說:“要講的是公事,就當著公眾講;要講的是私事,王者是大公無私的。”周勃就跪在地上,從懷裏拿出皇帝寶璽,向代王劉恒奉獻。劉恒沒有接受,說:“這事到代邸(代國駐國都的辦事機構)再作商量。”劉恒並非不願當皇帝,隻是周勃的做法太簡單草率了。
劉恒的車子很快進了代邸,群臣也一齊隨從而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8名謀劃和發動政變的骨幹人物到劉恒麵前禮拜,並宣讀了他們聯名給劉恒的上表。表中說:現在的小皇帝劉弘等人都不是惠帝的兒子,沒有奉祀宗廟的資格。又說:他們征求了高皇帝劉邦的大嫂、二嫂、同曾祖的弟兄琅邪王劉澤,以及其他宗室、列侯、俸祿兩千石的官吏們的意見,認為劉恒應當成為皇帝的繼承人,請他即天子位。在這道上表中集中了劉氏宗親和上層官吏的意見,而且把宗親放在首位,既符合劉恒的意願也合乎他的利益。但在劉氏宗親中楚元王劉交的態度沒有講到,這使劉恒不放心。劉交是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是劉恒的叔父,他的態度既可影響一部分宗族,也可影響一部分官吏,萬一他提出異議,朝臣將如何對待?劉恒在答詞中把這個問題端了出來說:“奉祀高帝宗廟,是大事。我不成材,與此不相稱。希望請楚王考慮個更合適的人,我不敢擔當。”結果是“群臣皆伏,固請。”這表明即使劉交有異議,群臣不會受到影響。於是劉恒就先麵向西以賓主禮說了三遍“不敢當”;然後又麵向南以君臣禮說了兩遍“不敢當”。既然用起了君臣禮,那就是已經當起來了。群臣最後獻上璽和符。劉恒說:“既然宗室、將相、王、列侯都以為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我也就不敢再推辭了。”於是即了“天子位”,群臣依次排列,侍奉兩旁。
當晚,劉恒住進皇宮未央宮。
二、鞏固地位穩定政權
從不起眼的地位做到皇帝,從邊遠小郡住進皇宮,頗為不易。而要保持這地位和尊榮更屬不易。因此,劉恒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鞏固自己已得的地位。
他首先從衛護自己的安全做起。進入未央宮當晚,劉恒就任命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駐守長安的南軍和北軍。這兩支軍隊直接控製長安,自劉邦死後,分別由呂後的兩個娘家侄子呂產和呂祿掌握。又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統領直接為皇帝服務的各種官員。這兩項任命可以保障他在長安的基本安全。
任命完畢以後,劉恒又回到前殿坐下,給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下達了第一道詔書,要他們發布皇帝即位的公告,並“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餔五日。”總之,要在帝國範圍內為皇帝的即位造成一種大喜大慶的氣氛。與此同時,呂氏所立的小皇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分別在各自的住所由有關部門處死。
接著,劉恒又采取幾項措施收買人心,培植勢力。首先,表彰、賞賜功臣。凡是在推翻諸呂和擁立過程中立了功的,一一表彰他們的事跡,給予厚賞;功大而無爵的,除賞賜外,再封侯。首功自然屬周勃,而周勃原封絳侯,就在原先基礎上增封食邑一萬戶,賜金(指銅。下同)5000斤。典客劉揭從呂祿手中奪取了將軍印綬,使周勃得到了軍權,功勞卓著,賜金千斤,原無爵,封陽信侯,等等。對於從代國陪同他來長安的巨僚,專門進行了功績登記,首功自然屬宋昌,封為壯武侯。其次,安置親近官吏,凡自代國隨從而來的,一律安置在重要的位置。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長安南北軍;其餘六人,“官皆至九卿”;舅父薄昭為車騎將軍,封軹侯。再次,恢複劉氏宗族在呂後當政時期被削被奪的封地和其他利益。“呂氏所奪齊、楚地,皆歸之”;立趙幽王劉友子劉遂為趙王,等等。第四,對曾隨從劉邦征戰奪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68人益邑各300戶”;“吏兩千石以上從高帝”者10人,食邑600戶,等等。
如果說以上措施重在籠絡,那麼另外一項就意在抑製和排擠了。劉恒即位不久,下詔說,大批列侯居住京師,不僅要消費大量財富,給運輸供應造成沉重負擔,而且也使他們沒有辦法“教訓其民”,因此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國裏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廷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遣送封國。這是一道對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詔書下達一年之久不見行動。劉恒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詔書要列侯各到封國,托辭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到封國。”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托辭不走。劉恒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到了他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省曲沃縣東)。
然而,劉恒讓列侯歸國這一措施,確實也是要處理一批他所不器重或不放心的人物,以此鞏固他的地位。周勃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周勃是發動政變誅滅諸呂,擁戴劉恒當皇帝的第一號首領,劉恒確實感激他,給了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心懷畏懼,不放心。在他即位後,並沒有打算改變周勃太尉的位置,丞相仍由陳平擔任。陳平是謀士出身,一向謀慮深遠,他感到自己與周勃之間失去了平衡,處於危險地位,托病不出,堅持要求把周勃的位置排在自己之上。劉恒隻好把丞相職位一分為二,要周勃任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任左丞相,位居第二;空出的太尉一席,由將軍灌嬰填補。周勃功高權大,每當“朝罷趨出,意得甚”,“有驕主色”,而劉恒對他卻是“禮之恭,常目送之”。當時的郎中袁盎向劉恒指出,對周勃過分謙恭使得“臣主失禮”。自那以後,上朝時劉恒的神色越來越“莊”,周勃的神色越來越“畏”。這時有人對周勃說:“你誅呂氏、立代王,威震天下;受重賞、處尊位,得寵已極。長此下去勢必引禍及身。”周勃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請歸相印”,劉恒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周勃當右丞相前後隻有一個多月。辭相一年後,丞相陳平去世,因無合適人選,劉恒又讓周勃當了丞相。複職後10個月,又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他免了職。
後來,有人上書說,周勃在家經常披帶戰甲,家人在接待客人時手裏拿著兵器,像是要造反。劉恒就立即把他抓進了監獄。幸虧周勃與薄昭有些交情,通過薄昭向薄太後解釋:自從罷職後,時刻擔心被抓去殺頭,因而家中有所戒備,並無造反之意。薄太後也相信周勃不會造反,她提著劉恒的帽帶子說:“絳侯懷揣皇帝寶璽,統帥長安北軍的時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個小縣裏,反倒會造反?”劉恒親自調閱了周勃的案卷,確無造反實據,才放了他,恢複了他的爵邑。周勃出獄後,又活了9年。劉恒最終未讓周勃橫死,算是中國帝王史上少見的特例了。
三、與民休息堪稱楷模
漢文帝劉恒所以能取得“文景之治”的政績,根本就在於他采取了與民休息的國策。劉恒自公元前180年末開始,至前157年,當了23年皇帝。在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在他即位不久,就接連下了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說:“在春季要到來的時節,連草木和各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樂,而我們的百姓中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有的已經麵臨死亡,而為人民當父母的不體察他們的憂愁,還幹什麼呢?要研究出一個賑濟的辦法。”第二道詔書說:“年老的人,沒有布帛就穿不暖,沒有肉就吃不飽。如今正當歲首,不按時派人慰問年老的長者,又沒有布帛酒肉的賜予,將用什麼幫助天下的兒孫孝敬贍養他們的老人?現在聽說官吏給貧餓老人發放飯食,有的用陳穀子,難道這符合贍養老人的本意嗎?要搞個法令出來。”有關官府根據詔書給各縣、道(少數民族區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縣)下達了下列法令:“年80以上,每人每月賜米1石,肉20斤,酒5鬥;年90以上,每人另加帛2匹,絮3斤。所賜物品,由縣令過目。賜給90歲以上老人的物品,由縣丞(位次於縣令的官職)或縣尉(位次於縣丞)致送;不滿90歲的,由嗇夫、令史(低於縣丞、縣尉的官職)致送。郡太守派都吏(負責檢查的官職,後世稱督郵)巡行各縣,對不合規定的,予以督責。對刑徒和有罪未及判決的,不用此令。”
此外,無論從國政、吏政,還是自我要求、皇親約束等方麵,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做法。諸如:
偃兵務農。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劉恒即位不久,就和平解決了南粵問題。秦始皇時略定南方土地,設置了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廣州市)、象郡(治臨塵,即今廣西崇左)。秦末農民起義之際,南海郡尉趙佗乘機擴大勢力,聽到秦朝滅亡,就合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漢初,劉邦無力遠征,派使者立趙佗為南粵王,要他在當地和輯粵族各部。與漢朝通使,不要擾亂附近各郡。呂後時期,認為南粵是蠻夷,禁止賣給鐵器;馬、牛、羊,隻賣牡,不賣牝,不使其繁殖。於是,趙佗就自號南武帝,發兵攻打漢朝的長沙郡。呂後派兵征伐,不能取勝。趙佗本是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北)人,雖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鄉。他聽說先人墳墓已被破壞,親族兄弟有的被殺,更為惱火,發書要求漢朝撤離長沙郡的駐軍,給他送去親族兄弟。劉恒下令修複了趙佗先人的墳墓,派人慰問了他在真定的親人,還給趙佗的親族兄弟以尊貴地位。然後派使者持詔書和禮物前往告諭趙佗,隻要削去帝號,不再擾亂附近郡國,則承認他為南粵王,允許他自治,與漢朝通使往來。趙佗削去了帝號,重又稱臣歸服了漢朝。
對北方的匈奴,基本采取和親與防禦政策,保持邊塞地區的安定,文帝還采納了晁錯“徙民實邊”的建議,招募內地居民遷往邊塞,為其提供生活、生產條件,亦兵亦農,世代居住,形成防禦力量。
周秦以來,重農抑商也是基本國策,劉恒亦認為:“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道民之路,在於務農”。為了提倡農業、刺激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他曾“開藉田”,“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他采納晁錯“貴五穀而賤金玉”的主張,實行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贖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稅。漢文帝十三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稅”。
減刑節用。漢文帝不論在國事開支方麵還是他個人用度方麵,都精打細算,簡樸從事。他嚴令各級官吏要“務省徭費以便民”。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下詔:“我擔心匈奴內侵,所以不能停止邊防的事。但長安的各種守衛機構那麼多,開銷太大,衛將軍所屬的軍隊要撤消。太仆要清點馬匹,除留下必用的以外,要全部送給驛使用。”在劉恒當皇帝的23年中,宮室、苑囿、狗馬及各種裝飾器物都無所增加,前朝留下什麼,他就用什麼,不挑不揀,一仍其舊。他也不是不想奢華,尤其是也想在任上留下一些痕跡,但每想到用度大,傷民財、勞民力,也就作罷了。他曾想在驪山建一座供宴遊用的露台,找來工匠合計一下,需要“百金”,便說:“這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吾享用先帝的宮室,常常覺得過分,還建這樣一座台幹什麼!”於是作罷。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綢料衣;他寵幸慎夫人,但不讓她穿拖到地麵的長衣,帷帳不準用帶有繡花的貴重絲織品,以免帶起奢侈浮華的風氣。
漢文帝時,刑罰大省。文帝曾與臣下兩次討論刑罰問題。漢文帝二年討論廢除收孥連坐法。文帝說:“我聽說,法律公正,人民就會誠實;判罪恰當,人民就會服從。而且,管理人民,引導人民走正道不犯法的,是官吏。要是既不能引導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治罪,這種法反而要禍害人民,造成殘暴行為,我看不出它的方便。應該再作考慮。”於是陳平、周勃宣布廢除有關收孥連坐的一切法律條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為官府奴婢,沒有罪的不受牽連。
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討論廢除肉刑。針對當時肉刑過濫的現實,文帝給禦史大夫下令“廢除肉刑,用別的辦法代替;做到使罪人各按罪行輕重受到相應的刑罰,不逃亡,滿了刑期,就解除刑罰當平民。製訂出個法令來。”丞相張蒼、禦史大夫馮敬有些想不通,但沒有表示相反意見,根據這個詔令製訂了一個取代肉刑的法令,經文帝批準於當年頒布。
關於臣下、庶民與皇帝的關係,過去的習慣總是錯在下、功在上。即使皇上不好也不能說,否則就犯了“誹謗妖言罪”;如果碰上大的禍患,祭祀時就說皇上是英明的,都是臣下不好,這叫“秘祝”;老百姓詛天罵地,因天與天子、皇上連帶,所以也就犯了“民詛上罪”。文帝統統廢除了這些罪狀,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在詔書中說:“古時治天下,朝廷設立進善旌、誹謗木,以此尋求好的治國方法,招徠進諫的人。現在法律中規定了誹謗妖言罪,這會使群臣不敢講真話,使君主沒法知道自己的過失,將用什麼辦法把遠方的賢良之士招來呢?要廢除掉。”“禍是由怨恨導致的,福是由做好事得來的。百官的錯誤,是由於我沒有把他們引導好。現在秘祝官把過錯推到臣下身上,這更使我的德行不好,我很不讚成。不準再搞秘祝。”
文帝劉恒為政清明,還表現在從諫如流。在諍諫麵前他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及時糾正。有一次劉恒走進郎署,與署長馮唐閑談,知道馮唐祖上是趙國人,父親時住代郡,而他自己曾為代王,就對馮唐說:“在當代王時,廚師上飯時說戰國時趙國有個將軍叫李齊,很能打仗,後來每吃飯時就想到這個李齊。”他問馮唐知否李齊其人;馮唐說:趙國的將軍最著名的是廉頗和李牧,接著又講了廉頗和李牧的許多事跡。劉恒越聽越高興,拍著大腿說:“唉呀!我要是有廉頗和李牧那樣的將軍,就不用擔心匈奴了!”馮唐卻說:“陛下就是得到廉頗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恒很生氣,過了好大一會,又問馮唐:“你怎麼知道我不能用廉頗、李牧呢?”馮唐說:“廉頗、李牧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趙國君主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自主權力,不幹涉他們的具體事務,隻要求他們打勝仗。而現在魏尚當雲中郡太守,優待士卒,打了很多勝仗,匈奴不敢接近雲中,但卻因上報戰功時交的敵人首級比他報的數字差6個人頭,陛下就把他罷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賞,出了小錯受重罰。所以說就是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恒聽了很高興,當天就派遣馮唐持節赦免魏尚,恢複他的雲中太守職務,並任命馮為車騎都尉。
張釋之是個嚴格執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漢文帝麵前據理爭辯著名,文帝任命他為廷尉(負責刑法的最高官)。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橋,被一個行人驚了拉車的馬。驚了皇帝的車馬叫做“犯蹕”,於是此人被抓來交由廷尉處理。張釋之查清案情:此人聽到車馬聲音,遠避不及,而躲在橋下,過了好一會,以為車馬已過,卻不料出來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車馬,撒腿逃跑,車馬被驚。按法律規定,這種情況要“罰金四兩”,張釋之就這樣判決了。文帝大為不滿,說:“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溫馴,要是別的馬,不就傷了我嗎?廷尉卻隻判了個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要判重了,會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當時要是就地把這人殺掉,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給廷尉處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標準,一有偏差就會使天下的司法官丟開法律隨意處罰。因此隻能嚴格按律判決,希望陛下體察。”過了好一會,文帝說:“廷尉是對的。”
又一次,有人偷漢高祖祠廟塑像座前的玉環被抓獲,文帝很惱火,要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有關偷盜宗廟器物的法律規定判處棄市(殺頭示眾)。文帝大怒,說:“這個人無法無天,竟敢偷先帝祠廟裏的器物。我把他交給廷尉的意思是想判處族刑,而你卻按法律的一般規定論處,這不符合我恭敬承奉宗廟的心意。”張釋之見文帝大怒,就免冠叩頭說:“法律並沒有盜哪個廟罪重、盜哪個廟罪輕的規定。現在偷了高祖廟裏的器物判族刑,萬一有愚民在高祖的墳墓長陵上抓了一把土,陛下將按什麼法來判罪呢?”文帝無話可說,與太後商量了一陣,最後還是認為廷尉是對的。
公元前157年夏季六月己亥日,漢文帝卒於長安未央宮,乙巳日葬灞陵(在今陝西西安市東),諡“孝文”,廟號“太宗”,年45歲。
第六章 景帝劉啟
一、削藩平叛國泰民安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恒之子。劉啟在父親為代王時生於代國(今河北蔚縣一帶),母親竇姬。在代王劉恒入京做皇帝前後,代王王後及其所生四子相繼病死,劉啟成為文帝長子。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劉啟立為太子,母竇姬為皇後。文帝在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病逝,32歲的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母為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