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麼,家人就給什麼,一方麵會讓孩子覺得索取是很容易的事,一旦得不到就會無法接受;另一方麵,孩子會形成一生難以改變的依賴性,如果父母不幫忙,他們就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這會增加孩子對眼前生活的壓力,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好媽媽一定不會隻顧著自己宣泄心中多餘的母愛,也不會不考慮孩子尚未成年、亟需教育的現實,好媽媽會給予孩子高尚、理智的母愛,好媽媽還會理性地阻止家裏的其他成員對孩子過多地寵愛。因為獨生子女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懷,祖父母,父母,一家有六個成年人在不停地向孩子灌輸他們的愛。從表麵現象來看,孩子是最幸福的,但是這樣多餘的寵愛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卻是極為不利的。周阿姨剛剛起床,她的女兒宋希希就來電話了,“媽,您說您給我找的什麼保姆,才幹了不到一個星期,就撂挑子走人了。以前還湊合能帶個一個月兩個月的,您找的這個倒好,才幾天就走了。你說我都找七八個保姆了,咋哪個都待不住呢?今天我又得請假了,我都不好意思跟我們領導說了。哎呀,可咋辦呢?”周阿姨一大早起來,還迷糊著呢,就聽女兒在電話裏一頓抱怨。“別急,別急,你這一著急,媽這血壓又上來了。
你慢點說,慢點說。唉,我說希希啊,媽這次給你找的這個,人家可是在我們大院裏伺候過好幾戶人家的人。上次在你李阿姨家,一直待了2年,這次是孩子上幼兒園了,人家才辭退的。你那兒咋就待不住呢?”“誰知道呢?媽,您趕緊再給我找一個呀,我這也不能老請假在家帶孩子啊!”宋希希都快要哭出聲了。“好好好,要不這樣,我呢先打聽一下,幹嗎這還不到一星期就走人了。我總覺得是咱們家哪兒做得不對,要不怎麼這誰都待不住呢?你等著啊,我這就去問問。”周阿姨撥通了鄰居家的電話,“李姐,那個小王在你們家不是幹得好好的嗎?怎麼到了我閨女家待了一個星期就不幹了,她有沒有跟你說什麼呀?”李姐笑了,“你還真別說,那小王呀還真打來電話,讓我們幫她再找戶人家呢!不瞞你說,我們也問了,怎麼待了一個星期就不幹了。
那姑娘說,你們家孩子慣得太厲害了,不高興就拽人頭發,稍微不順心點,就使勁地號,有不滿意地就使勁擰人臉。現在的人兒跟以前的人兒不一樣了,稍微受點罪,就撂挑子不幹了。不過聽她那麼一說,我得給你提個醒兒,這小孩不能太慣了,他又不懂哪是對,哪是錯,老由著他性子可不成。咱老姐妹一場,我呢跟你實話實說……”周阿姨放下電話,陷入了深思。自從小外孫出生後,全家人都繞著他轉,要什麼給什麼,不說別的,單說拽頭發吧,上次她就親眼看到這孩子把希希的頭發拽下幾根來,這希希愛子心切,寧是沒生氣。唉,是呀,這麼養孩子可不成。想到這裏,周阿姨趕忙撥通了女兒宋希希的電話,她決心要讓女兒以及全家都改變一下以往對孩子的寵愛方式。
宋希希的孩子有“暴力”行為,雖然“暴力”這個詞用到孩子身上,聽起來不那麼協調,但事實就是如此。孩子揪人頭發、擰人臉,這其實就是“暴力”行為。與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當然更不知道“暴力”代表什麼意思,因為他根本就不懂,他的這種“暴力”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痛,他隻知道這麼做,會讓父母或保姆知道他的意思,滿足他的要求。這不是孩子的錯,這是父母的錯,尤其是媽媽的錯。媽媽既然知道孩子有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做法,就應該及時製止,而不應該放任自流。有這樣一句話,媽媽最為寵愛的孩子,卻是別人最不願意接近的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最不受歡迎的那個人,別的不說,這會讓替你照管孩子的保姆心懷恨意,或者拂袖而去,就像故事中的小王一樣。旺夫的女人懂得溺愛對孩子的危害,她們會用理智的方法,給予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母愛,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旺夫的女人應當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