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喚醒:沉睡的意誌力(3)(2 / 3)

但是,這隻是暫時現象。長期來看,在意誌力沒有得到釋放的情況下,他們還將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危機,如果隻靠這種特殊的危機管理來渡過難關,他遲早會陷入不可挽救的危機中。

而且,這種方法還會導致一種可怕的傾向--有些人似乎很享受利用恐懼戰勝恐懼之後的放鬆感覺。他們往往認為,沒有拖延,就沒有孤注一擲的勇氣,危機就沒法解決,卻往往忽視了正是拖延帶來了目前的危機。另一方麵,如果問題長期解決不了,他們也可能自暴自棄,從此逃避這些困難,變得徹底喪失意誌。

卡佩斯還舉了他的一名市場部手下的例子。麵對長期的工作成績不理想,這名手下特別無法接受--雖然隻要改掉恐懼失敗的毛病就可以了,於是他選擇了申請調職。“我要去銷售部。”他說。卡佩斯勸他最好三思而行,至少不要去工作壓力更高的銷售部。但這名手下去意已決--在這種錯誤的決定上,有的人倒是總能顯示出自己的果斷與強大的意誌。兩天後,他如願去了銷售部;又過了13個小時,他離職了。

無論如何,克服拖延的習慣,建立良好的習慣,兩者都需要意誌力的支撐。意誌力不是空洞的勵誌口號,而是讓個人生活更加美好的管理科學。因此,意誌力是可以鍛煉的,就像肌肉一樣,經常鍛煉就會增強抵抗力,過度使用則會疲憊不堪,抵受不住誘惑。

握緊你的拳頭

在你需要意誌力時,把你的拳頭握緊。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技巧,你不需要經曆任何課程的專業提升,就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感受並且增加自己的意誌力。

握緊拳頭有什麼效果呢?人的精神總是受到肉體活動的影響,肌肉變緊張可以有效地激活我們體內處於睡眠狀態的意誌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分派一些有點痛苦的任務讓一組誌願者去完成。比如,雙手浸入結冰的水中,喝一些稀釋的醋等等。

結果顯示:當受試人員麵對痛苦時,肌肉就會變得緊張,當握緊自己的拳頭時,他們承受不適和痛苦的水平大幅上升了。

讓別人監督你

一個人擺脫一個壞習慣十分困難,如果有其他人參與,過程會輕鬆很多。所以不妨把朋友同事聚到一起,大家一同來做某一件事,可以先從小事做起,監督別人,也讓別人監督自己,共同完成目標。如果這一步有成效,則可以慢慢轉化成自我監督,使自己替代朋友的角色,自己監督自己。

隨時接受批評

不要害怕別人的批評--尤其當有人指出你與拖延有關的毛病時。你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告訴傾聽者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你為什麼會恐懼失敗呢?有些工作明明在一小時內就可以完工,為什麼你卻拖延了至少24小時呢?講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聽聽他們的意見,讓你的老板或下屬為你提出最貼近事實的見解。

你可以嚐試接受他們的建議,按照他們的指點去把事情完成,再跟你自己過去的做事風格比較一下,讓自己回答:“哪一種是比較好的做法?”通過比較,你會發現自己身上與缺失意誌力有關的一切弊病,並且能夠分辨自己以前的做事方法是對還是錯。

讓“享樂”離你遠點

哲學家伊壁鳩魯是“享受主義”的瘋狂提倡者,他認為享樂是人類最重要的追求。“生活的目的是快樂,天生的最高的善也是快樂。”“人為什麼行動?”在回答這個命題時,伊壁鳩魯認為,我們不但要考量行動本身是否有趣,還要考量它所帶來的副作用。短暫快樂固然需要,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才是最可貴的。

“幸福是什麼?”管理學家霍布斯對此的回答是:幸福不過是無窮無盡的欲望--人們完成了一個欲望,必會追求下一個欲望,永無休止。

很顯然,人們在接受這些生存哲學時,會和自己的需求結合起來,做出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會把快樂與自己的事業融合,讓意誌力更加強大;

有的人則會借由“追求快樂”的借口拋棄自己的事業,然後成為享樂主義的原教旨信徒,成為一個縱欲者和不負責任的自私鬼。很多人的生活都似乎陷入這樣的一種矛盾和兩難的境地。弗洛姆在《占有還是生存》一書中寫道:“人們一方麵接受那種強製性的勞動道德,一方麵又希望在一天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之中無所事事。一麵是傳送帶和官僚機構的繁文縟節,另一麵是電視機、小汽車和性刺激,兩方麵矛盾地結合在一起。強製性工作和什麼都不做都會使人精神崩潰。”

信仰在什麼地方?不知道,人們總在工作狂和消費狂之間來回迷惘。一方麵,人們有高尚的追求和夢想去實現的偉大事業;另一方麵,人們的欲望和行動力主要表現在消費上,耗費巨大的精力去追逐市場上那些最新發明的玩意兒、最新式的東西。

雖然我們知道,這並不是人的本性,就像弗洛姆說:“我們這個社會裏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獨、恐懼、抑鬱、具有依附性和破壞性。”這是沉溺於享樂帶來的惡果。但對熱衷於享樂的人來說,這不過是每個人的“夢想”中的一個過程,而至於商品是否真正有“用”,倒不再是重要的了。一旦陷入這些享樂的陷阱,你就會離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越來越遠,而且保證你很難再有機會接近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