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追求的是物質上的享受和肉體上的快樂。處於享樂狀態的人意誌消沉,不再有進取精神;他個人的發展意誌很快就會衰竭,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如果這樣的人非常多的話。
他們隻關注享受,不關注創造。凡是能刺激感官的東西都是他追求的商品,在這個過程中,社會財富大量消耗,自然和社會資源變得更加緊張。
他們不光造成資源的緊張,還會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帶來負麵的影響。
他們追求個人感官的愉悅,利己主義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們隻為自己考慮,無論這種快樂是否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當這種思潮大量蔓延,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爭奪快樂的時候--我們的團隊也就不複存在,組織也將逐漸渙散。
他們的追求對於身邊人的影響更大,起著很壞的示範作用。在他身邊的人,或許根本沒有財力、物力來滿足一些奢侈的需求,但在享樂分子的影響下,他們會選擇另一種享樂的渠道:放縱。對待人和事漠不關心,導致自己生活變得一塌糊塗。
隻關心如何利己的享樂主義會使他們個人陷入重重的麻煩之中,但他們會把原因歸結到外界,卻不明白:控製心態的主動權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不太典型的享樂主義者是那些跟在時尚的屁股後麵跑的那些人。他們追求個性,同時也追求先鋒,對於剛剛上市的高新技術產品,不管是手機也好,電腦也好,總會第一時間成為它們的擁躉。這些人似乎更喜歡享受虛榮。商品給他們帶來的欲望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背後的“檔次”和“品位”。
這些享樂主義者會有千篇一律的表情和動作,卡布奇諾、星巴克、哈根達斯、蘋果電腦(手機)、宜家家具等,所有的目標都是千篇一律的。對他們來說,購物不是為了用,倒是為了享受,而享受基於的是他人的評價:不買最貴的,就無法體現自己的時尚。
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在追求時尚,而是時髦。追逐時髦使他們陷入追逐流行和時尚的怪圈中,使他們看不見眼前的路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一味去追逐新奇的東西,完全偏離了自己的生活實際,並使本該具備的意誌力轟然倒塌。
他們考慮的隻是不要被別人甩下,殊不知,被這種潮流甩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更多的時候,當人們辛辛苦苦追上時髦,才發現自己追逐了半天的目標早已經成為過去,隻能埋下頭接著奮力向前追。
當生活陷入無限的追逐中,反而會失去快樂的意義。對享樂不計後果的表現,就是“月光族”的誕生。中國和美國都有大量的月光族,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他們對於享樂的追逐:“我留著這些錢幹什麼呢,不如趕緊花光,買我想要的東西。”有了一點錢,他們就想花掉,而不是存下來,等到攢多的時候做一些對自己事業和生活有利的事情。
由於每月都沒有積累,他們不堪重負。但即使負債,也不能阻止他們享受的步伐,而且從不警醒。
蘇珊是耶魯大學的一名學生,她的家庭對她的學業有一定的支持,再加上一些獎學金,完全可以順利讀完耶魯。但她崇尚享受,從不考慮自己的支付能力。結果,第一學年她就利用信用卡消費了1萬美元。到第二年,她的信用卡消費記錄已經高達2.5萬美元。
現在,她不是為能不能做好畢業論文而發愁,而是為資金能不能堅持到畢業答辯的時候痛苦不已。
一味享樂的人,他們不會在意長遠計劃,因為他們不在乎創造,不在乎付出,更不在乎為自己或團隊的未來謀劃。就像一位喜歡把公司的盈利都花光而且花到娛樂上的老板,一定是事業的悲劇一樣。貪圖一時的享樂可以滿足感官的需要,但卻失掉了未來。他將整個基礎揮霍一空,等到想重新來過時,已經比登天還難了。
有一天,比爾·蓋茨開車去希爾頓飯店,一位朋友和他同行。他們到了飯店才發現,普通停車位幾乎已經滿了,不過,旁邊的貴賓車位還空著不少。
朋友就說:“我們為什麼不把車停到那裏呢?”
“貴賓車位需12美元,這絕對不是一個合理的價錢。”蓋茨這樣回答。
“這個錢由我來付。”朋友堅持停在那裏。但是蓋茨還是沒有同意,他認為普通車位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在比爾·蓋茨的堅持下,他們繞過貴賓停車場,終於找到了一個普通車位。
蓋茨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他身為世界首富,卻小氣地不肯付12美元一小時的車位費。但這件事情的本質是,當你為一件商品付出不對等的金錢時,本身就預示著你有一個不好的思維習慣和消費價值觀。
我不是要你學習這些坐在金字塔頂端的超級成功者的小氣,而是看到藏在他們大腦中的做事方式與思維習慣,讓自己的意誌力在享樂麵前築起一麵堅固的高牆,遠離享樂,去做值得做的事情,這才是成功者製勝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