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接納:從你自己開始(2)(1 / 2)

學會尊重現實,無論你眼中的這個“現實”有多麼錯誤或者荒謬,你都要尊重它們,給予它們充分的自由。那麼,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難道不應該學會愛自己,懂得完全接納自己嗎?

在課程中,我告訴一位喜歡為了一點小事就批評員工並因此感到苦惱的經理人:“問題可能在於你對自己的不滿,你的完美主義傾向使得你不能接受那些有瑕疵的現象。如果你總是在評價自己,總是在審視自己,總是在苛責自己,你也會不由自主地用這些態度對待別人,不接受他們的現實情況或者表現出來的水平。做你的手下是很累的,但你自己會更累。”

這位經理人的壞毛病有很長時間了。他對於每一件事都要做出“好壞”“對錯”“公平或不公平”的判定,在他眼中,事情是黑白分明的,沒有中間地帶,不存在妥協空間。

“瑪麗,你為什麼不在9點半將文件交給我?”

“老板,客戶打電話溝通了一個新問題,所以晚了5分鍾。”“那你為什麼不在之前主動向我彙報?”

瞧,在他的工作中總出現此類激烈的交鋒,因為他拒絕接受現狀,他會不時覺得下屬在算計他,老板和客戶也在對他不懷好意。因為他一廂情願地認為全部事情都應該毫無例外地按照特定軌跡運行--他設定好的軌跡不應該有任何意外發生。

我們的信仰需要誠實,不論它“好與壞”“善與惡”,你都應該誠實地麵對它,解剖它--

首先,“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次,你需要堅定“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信念。最後,你需要培養能夠接納自己的“自主性”。接納自己看上去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大部分人是無法做到的。我們時常會聽到或經曆這樣的抱怨:

我的鼻子應該再高一點;我的眼睛應該再大一點;我怎麼這麼胖?為什麼我的胸部這麼小?

……

這種對於自身的挑剔其實就是一種不能接納自己的最直接表現。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這種想法,但你不用慌張,這再正常不過了,我們需要意識到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不隻是改變這些不好的現狀,還能改變自己的觀念,重新認識和接納自己。當然,這個過程會顯得漫長而緩慢。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千差萬別,不論是外在的相貌還是內在的思想、性格,我們之間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就像那句話說的:“在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世界上也不會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現在,我們的教育在削弱人們之間的區別,讓人們“有條件地”接納自己。比如,教育係統在要求年輕人,你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贏,一定要讀好的大學,一定要到國企、事業單位工作,一定要……可事實上,沒有什麼是“一定”的。這種有條件的約束往往會讓有些人丟失了自己。其實有些人就是學習不好,可是除了學業,他還有更擅長的事情。

在無數的案例中我都發現,很少有人能夠和願意去意識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種獨特也是無法掩蓋的。比如我們把一個人的孩子調去服兵役,結果因公殉職了,如果我們找另一個人去給他當兒子--很優秀的一個年輕人,那麼他必然是無法接受的,不論這個人多麼優秀,即使比他的兒子還要出色,他也仍會懷念自己的孩子。隻有這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獨特性有多麼重大的價值。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無法取代的,我們自身更要認真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接受自己的一切,然後去珍愛生命、崇尚榮譽和把握機遇,這樣的人生才會充實。

一位在舊金山的中國留學生向我闡述她的人生信仰:“格蘭德,我的人生價值觀就是daybyday。”

“什麼意思?”我很驚訝。她笑道:“得過且過呀。”

我想,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不滿得有多強烈,才會產生如此沉重的哀歎呢?如果我是她,我會覺得自己的狀態壞極了--這樣的狀態簡直沒有任何意義!

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你還要忽略世俗的評論和來自不同方向的誹謗。別人對你自身的評價,不論對方處於什麼樣的層麵,對事情做了多麼全麵的了解,他畢竟不是你,無法感受到你當下的內心感觸和情感處境。所以,那些因為別人的議論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那些因為緋聞而自殺的明星,隻能說他們自己的接受能力還不成熟,還無法接納被議論、被誹謗的一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