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接納:從你自己開始(1)(3 / 3)

案例三:得道者與農夫

最後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農夫的。他隻有一頭耕牛,日子過得很清苦。有一天他找到了得道者,問:“我如何才能獲得巨大的幸福呢?”他想獲得成功,再也不想過這種窮日子了。

得道者就問他:“你信任你周圍的某一個人嗎?”農夫回答:“沒有,我不信任我的妻子,也不信任我的孩子,連我的父母我也不信任。總覺得他們有所圖,才成為了我的妻子、孩子、父母。”

“這可如何是好?你仔細想想,你的周圍有沒有一個人是值得你信任的?”

農夫說:“如果這要選一個的話,我寧願相信我的那頭牛。”得道者笑了笑說:“好,你已經知道答案了。你回去吧,隻要全心全意地信任那頭牛,好好跟它溝通就是了,三個月之後再來找我。”

農夫一臉疑惑,但得道者說:“別亂想了,回去吧。”農夫雖然很困惑不解,但他還是回去了,誰能想到得道者會讓他做一件“對牛彈琴”的事呢?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在三個月以後,農夫並沒有去找得道者。得道者下山時經過附近,意外地看到農夫正在幸福地曬太陽。

農夫看到得道者,興奮地跑過來:“怎麼可能?!我信任了我的牛,然後生活竟然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這是怎麼回事?”

得道者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其實你信任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你信任這件事本身。不管是一頭牛,還是一粒沙子,甚至是一隻螞蟻,最重要的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完全信任的所在。如此一來,這個世界的真相才能通過這些信任來到你的身邊。”

這就是信任的本質。關鍵不在於你到底相信什麼,而在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一個完全信任的所在--那裏其實就是我們人生信仰的產生之源,是我們的“耶路撒冷”。它經由完全的信任產生,然後開始遍布你的生活,影響你的一切事情,讓你成為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並與他人有所區別的人。

好的壞的都要坦然接納

人們總是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現實,所以從不接受現實。

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和每一個舉動,都基於自己當時的“接納水平”。

隻有當我們能夠接納現實並承認自己已做到最好時,才能獲得平和與快樂。

隻有能夠完全接納並同情和理解自己,你才能對別人產生同樣的心態,這是卓越領導者的必備品質。

我經常對學員說,要接納你自己,就要學會接受眼前的現實,並且明白,無論當前的情況有多麼糟糕,你都不能貿然采取行動。你要聰明地等待機會,並對別人的建議加以分析。即便你發現事情是別人搞壞的,或者環境對你來說“很不公平”,你也沒有理由一味譴責和責備別人,或者讓他們感到自責。

事實上,你的員工也許已經做到了最好,他(她)竭盡全力也不可能再超越他(她)目前的這種“最好的狀態”。那麼,你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對他們求全責備呢?

相信我,現實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隻是在於人們的理解不同。由於理解的差異,人們的接納水平也會不同。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兩個人的接納水平會是完全相同的。同時,也沒有哪兩個人的經曆與背景是毫無差別的,就像兩片樹葉,有時看起來很像,甚至你在顯微鏡下也看不出區別,但它們仍然有著本質的不同,隻不過你沒有發現。

所以,人們在價值觀上,在對於生活的理解上以及在各自的人生目標上都有著巨大的差別。當他們的情緒產生問題時,實際上都是由於他無法接受自己或者別人的“某種情況”,而當他試圖改變這種情況時,卻又發現自己力不從心,因此拒絕接受現實,導致了所有壞事情的發生。

現在,仔細想一想那些讓你失望和沮喪的原因,你會發現什麼呢?一位在紐約工作了七年的中國人小馬誠實地說:“我是在拒絕接受現實,我發現我始終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又不甘心回國內發展,我感覺夢想破滅了,真的很沮喪。”

這就是根源。人們之所以不接受這樣的失敗現實,是因為他總是覺得現實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小馬,他說:“我總想再試一試,再待一段時間,或許情況就好了;或許我就能交到一些好的朋友,並得到一些好的工作機會。”就是由於這樣的意願,他的痛苦才被加固和加深了。

小馬錯誤地認為他是可以改變現實的。但無論我們接受與否,現實就是現實。隻有主動地接受與認可這種現狀,我們才能重新找回平衡的心理狀態,並回到“現實夢想”中,也就等於尊重了內心的信仰。

改變的關鍵在於,我們要接受別人的所作所為,也要接受自己的所作所為。從現在起,不要再懷有“我必須糾正他們或改變我自己”的心理。這很累,而且不會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效果。相信我,你如果想製訂這樣的計劃或實現這樣的企圖(改變他人與自己的那些不可逆轉的事實),你一定會在堅硬的牆壁上碰得鼻青臉腫,不會有什麼積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