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讓潛意識成為絕對的自戀的堅固體,要相信內心的全部想法,服從它的邏輯,而不是由於幾次挫傷就把過去的“思考”和“思想”全盤推倒--這樣做隻會讓你丟掉自信並且意誌崩潰。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概念叫作“自我接納”,它是指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以獲得內心最完滿的狀態和對自身的信賴。
一個人對自身的愛,莫過於如實地接納一個完整的自己。這個完整的自己,應該包括自己的優點缺點、優勢劣勢,隻要它是屬於你的,就應該被你接受。
在精神分析領域中有一個術語叫作“容器”,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可容納的空間,放在自我接納中,這個容器可以具有兩種功能:接納別人和自我接納。對於容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萬事萬物都“容”於自然界,生命的最初“容”於母親的子宮,家庭“容”於一所房子,而一個人的情
感體驗則完全“容”於他的心靈。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旅遊度假或者戶外休閑,將自身“容”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讓人感覺到身心的放鬆和自由自在,這種感覺就源於大自然對我們無條件地包容和接納;當我們在家庭的溫暖中享受親情的時候,那是體驗家庭對我們無條件地接納和愛;當我們經曆了傷痛、磨難,又鼓起勇氣麵對挫折、勇敢前行的時候,那就是自我的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接納和寬容,是最值得我們慶幸的動力,也是我們內心最本真、最誠摯的情感。
小時候,父母是這個世界的縮影,是我們麵對世界的替代性的容器;當我們長大,我們自身成了接受和容納自己的容器。當然我們也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學會了接納別人,因為我們從父母的容納中感受並傳承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愛與接納。任何人都具有“容器”的品質,都有被別人容納或容納別人的潛力和可能。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自我接納是一個人所有愛的表達,以及自信、自尊的前提。隻有一個足夠承載自己的容器,才能逐漸地接受和容納別人,如果你連自己都無法容納,那麼你容納別人也隻是一個假象而已。在課程中,通常我會把這樣無法容納自己的人稱為“不合格”的管理者。一個無法接納自己的人,他很難擁有強大的信仰,也很難勝任一個團隊的領袖。
案例一:瑜伽修習者
在一次洛杉磯的活動中,有一位修習瑜伽多年的女士出現在了我的視線中。她隻有三十多歲,卻早已經形成了這個領域中的思維習慣。即,不管別人在議論、爭論或者表達什麼,她都表現出早已經知道的樣子,甚至會找到這種表達的門派依據加以佐證。
我問她:“你懂得很多,但你相信那些修行嗎?”她說:“當然,不信的東西我又怎麼能拿出來說?”
我繼續問她:“既然你相信它,那麼你為什麼沒有勇氣堅定地走一遍,去修行一次,而是來這兒尋找佐證呢?要知道,我們的課程與你修習的領域隻有很少的相通性,甚至可以說它們毫無關聯。我想,你對於它的信任還不到百分之百,你仍然充滿了不信任。”
女士總是跑到別的領域為自己的瑜伽信仰尋找證據,這說明她的內心是非常懷疑的,她的信仰沒有被自己的潛意識接納。
從另一方麵,對於自我接納來說,一個能夠自我接納的人,他不會設立過多的自我防禦,所有的情感體驗、自我認知、自我反省都可以進入到自身的“容器”中並被接納、理解、消化、積澱,最終成為自身的一種閱曆或者經驗,逐步明確對自身真實的認知。當然它的反麵就是與外界的衝突和鬥爭,將所有自身的感觸,不管好壞投射給外界,既傷害了別人還為難了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
總而言之,真正的自我接納就是成為自己的容器,成為自我保護和自我安全的空間。當然也隻有能夠接納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愛自己、懂得自尊和自信,也才能最終懂得如何尊重、信任和愛別人。
案例二:不說話的男孩
安德森隻有21歲,他現在是美國電信公司的一名高級職員:年薪15萬美元,並有一個3人團隊供他指揮。他在課程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是一個曾經被無數的親人擔憂過的孩子,因為四歲的時候我仍舊無法開口說話。我的兩個兩歲的雙胞胎妹妹都已經開始喋喋不休地嘀咕,而我仍舊金口不開,就像個大傻瓜。我的兩個雙胞胎妹妹從小就愛嘀咕,至今仍舊口若懸河,隻是她們好像從未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當所有人都在為我不能說話表示擔憂的時候,隻有我的母親神情自若,對此毫不擔心。她隻說了一句簡單的卻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時候到了,他就會說話的。’”
很顯然,潛意識能夠在正確的時機產生恰當的反應,以使人本身做出正確的選擇或回應,於是在幾周之後,安德森終於開口說話了。
母親的話對他的影響非常巨大,讓他養成了一種從容的信任自己的卓越習慣。無論遇到什麼事,安德森都不會自卑,也不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他是一個能夠完全容納自己的人,他有高尚的堅定的人生理想,他的處事風格充滿彈性,讓人敬佩。而現在,他是一名出色的領導者,年紀輕輕,就成為電信巨頭重點培養的儲備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