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然十分清楚,現在沒有任何一種價值觀或理念可以理所當然地淩駕於其他事物之上,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尊重員工精神獨立、自主判斷的前提下,讓他們清醒地對我們的企業信仰打出分,而不是指斥其為謊言或洗腦,無論其是否願意像基督教徒對待聖經那樣遵守與奉行,這已經是一家公司能夠達到的最高管理水平了。
製度為信仰服務
一般認為,製度包括規則、道德兩方麵的內容。在國家和社會層麵,規則就是法律,道德即是良俗;在公司管理的層麵,規則包括公司的各項規章製度、臨時決定或領導者的決策,道德則為組織成員的敬業心和個人品德。
但是,製度的目的是什麼?這可能比弄清楚什麼是製度更加重要。
在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製度起著保障群體秩序的作用,但是個體自身的行為規律和立法者建立的規則,兩者並不完全等同。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不受控的,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想法。
比如在部落社會,一群人齊心合力捕捉到了一隻鹿,並把它帶回了營地。
A說:“我認為出力最多的人應該分到兩根大腿。”他出力最多,所以他盯上了鹿肉最肥的部分。
B不同意A的意見:“我認為受傷的人應該享用最美味的肉。”他受傷了,在搏鬥時腰部讓鹿角頂了一下,差點為此喪命,所以他提出了最有利於自己的要求。
這時C站出來,他不同意A和B的意見:“部落的每個人都應有份,鹿肉應該平均分配。”顯然他沒參加捕鹿大戰,代表了所有的留守人員的利益。
大家麵臨分配戰利品的問題時,想法出現了嚴重的不一致。起初分成了三派,後來陣營越分越多,同一陣營的人還有內訌,都在爭奪這些鹿肉的所有權。人們七嘴八舌,越吵越激烈,最後差點打起來。這時部落的公約(規則)就可能變得無效,失去應有的控製力,秩序也就失控了。
對製度推崇者來說,他們認為製度決定一切,也能夠擺平一切,但這樣的情況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當製度運行時,如果人們能夠在相同的方向上,受到正麵的作用力影響,不同利益的博弈就如同行雲流水,一帆風順,最後達成良性的妥協。
相反,如果兩者背道而馳相互抵觸,博弈的結果就會導致矛盾與對立的激化,甚至會使整個群體麵臨滅頂之災。許多組織都是由於利益分配問題產生無法調和的矛盾,從而使組織滅亡,分崩離析。
製度很重要,我們任何人都無法忽視製度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但它背後的那隻手才是我們應該感興趣的東西。
製度應該為我們的信仰服務。國家的製度為了國家的信仰--意識形態,企業的製度為了企業的信仰--文化價值觀,個人的製度(原則)為了個人的信仰--精神追求。類似於對“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這些問題的解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們的人生足跡也會有所區別,就像由不同的團隊信仰決定的團隊管理製度以及發展前景一樣,它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擁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人類所有的活動都建立在信仰之上,並由此派生出了一係列的製度(行事規矩),違反規矩就會受到懲罰,但如果規矩不符合多數人的信仰,它也會逐漸被拋棄或者修改。
很多人每天都在糾結--能否真正找到自己生活在現實中的信仰依據?在企業中,我們的製度則要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管理,建立上司對下屬的有效引導。如果你能做到,意味著你就是一個可以給人們灌輸信仰的“引導者”,你將能控製一切(包括你自己)。
信仰管理人,而不是製度。
製度永遠隻能起到輔助的作用,不論在任何領域。
如果信仰變了,製度就要跟著變,否則信仰就成了空中樓閣,製度就成了無源之水。
在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國的絕大多數公司中,我發現人們仍舊在強調“製度管理人”的錯誤觀念。有位老板自信地講:“我們創新的製度,有好的平台,這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但是呢?我發現他公司的員工跳槽率依然很高,甚至比一些製度不健全的公司還要高,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他的製度雖然完善,執行也很公正,但卻是無源之水。他的公司沒有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沒有樹立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企業價值觀,換言之就是沒有與製度相匹配的信仰。
製度的確立並非是為了管理人,而是為了優化企業的管理模式,更好地為人服務,體現企業信仰,保障我們企業追求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