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曆史證明:集團政治行不通,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人也行不通,唯一能夠行得通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隻有和平共處,世界才能穩定。35年後的1989年,鄧小平思考說“用什麼新東西可以代替過去的舊東西來處理國際政治關係呢?現在的國際政治還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考慮,“是否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代替集團政治、霸權主義和其他組織形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印兩國首先提出來的,具體地說是尼赫魯和周恩來提出來的”。“這是最明確、最明智的,是政治關係的最高概括,不但在政治關係,經濟關係也某種程度地體現在這五項原則之。解決南北問題也應該依照五項原則。這樣才真正是可以天下太平。”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現在已越來越顯現它的持久的廣泛的生命力。
日內瓦會議第二階段的議題是討論印度支那問題。本來,印度支那問題遠比朝鮮問題複雜,利害關係十分錯綜。但由於5月7日越南在戰場上取得了奠邊府大捷,形勢大為改變。6月,法國國內矛盾尖銳化,20日拉尼埃政府倒台。傾向於早日結束印支戰爭的孟戴斯一弗朗斯組閣。法國不想再完全聽從美國,美國在會上很孤立,印支問題有了取得協議的可能。1954年6月15日,、蘇、越三國代表團商談老撾、柬埔寨問題,為了使會談取得進展井達成恢複印支和平的協議,周恩來在會上提議作出一些讓步,來取得越南在劃區問題上的補償。蘇、越表示同意。次日,周思來向英國外長艾登作了說明。23日,周恩來同法國新任總理孟戴斯一弗朗斯在伯爾尼會晤,坦率地交換了意見。最後,與會各國達成了協議,規定了停止印度支那戰爭的具體辦法,規定了解決印度支那政治問題的原則。7月21日,周恩來在最後一次會議上發言說:“印度支那敵對行動的停止就要實現了。舉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複了。正如朝鮮一樣,和平又一次戰勝了戰爭。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心,繼續為維護和鞏固世界和平而努力。”
美國宣布不參加會議的最後宣言,把自己完全放在了孤立的地位。
會後,越南胡誌明主席發表告說:“在日內瓦會議上,由於我國代表團的鬥爭,由於蘇聯和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代表團的幫助,我們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勝利,法國政府承認了我國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並且同意了從我們的土地上撤退法國武裝部隊,以及其他。”越南勞動黨央致電**央,對國方麵在“抗戰以及日內瓦的外交鬥爭”給予越南方麵的“全麵的幫助”,表示“誠摯的感謝”。
參加日內瓦會議是周恩來首次登上國際舞台。他本著學習的精神,以無產階級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氣魄和膽略,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了大量的國際統一戰線的工作,團結和爭取了一切可以團結和爭取的力量,揭露和擊退了杜勒斯之流對會議的破壞,使會議取得了成果。有的西方報紙說,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消除了國外人們頭腦一個“好戰的”國的形象。周恩來的發言代表了亞洲人的聲音。美國本想在日內瓦會議上孤立國,但經過以周恩來為首的國代表團的出色工作和鬥爭,美國搞的一套不能得逞,反而使它自己陷於孤立。
日內瓦會議開始時,美雙方的關係是十分緊張、尖銳對立的。經過日內瓦會議,架設了、美官員雙方接觸的橋梁。會議期間,美雙方舉行了四次會談。這些會談成為此後美大使級會談的前奏。
美大使級會談先是在日內瓦,後是在華沙舉行,延續15年。這是周恩來主持下的新國外交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獨創,它使美兩個大國在互不承認的對立情況下,有一個溝通意見的渠道。所謂“兩國互不承認,卻有會談關係,沒有外交關係,卻又互相派出大使進行長期會談;雙方還可以達成某種協議,即協議聲明,創造了協議上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新寫法。這在國際關係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這種創造性在當時起到了表明國的立場、態度,並與美國進行直接鬥爭和交涉的作用”。例如,1962年蔣介石趁大陸遭受自然災害,掀起一股反攻大陸的惡浪,福建前線戰雲密布。當時的關鍵,是看美國的態度如何。王炳南在大使級會談聽到美國代表卡伯特說,他們將盡一切力量來防止這種事情,甚至說,如果蔣介石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製止他。這個情報對當時國內的決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國宣布12海裏領海,美國不承認。但美方表示他們的軍艦決不會進入12海裏,這也是在大使會談透露給國的。美大使級會談實際上反映美在當時曆史條件下的兩國關係。兩國雖然隔絕,卻是互相了解底細的。正是周恩來的智慧和才能,有這十幾年的會談,最終形成美國承認台灣是我國領土,並接受國提出的“廢約、撤軍和斷交”的建交三原則的條件下同國建交。
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舉行多次談判,達成英兩國在北京和倫敦互派代辦的建立半外交關係的協議。這也是外交上的一種創舉。
1954年10月,周恩來接待應邀前來我國訪問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尼赫魯談到亞非會議問題。周恩來表示:我們願意參加這個會議,因為這個會議是為亞非和平和世界和平努力的。1955年4月4日,周恩來向**央提出《參加亞非會議的方案(草案)》和《訪問印度尼西亞計劃(草案)》,指出:“我們在亞非會議的總方針應該是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一戰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並為建立和加強我國同若幹亞非國家的事務和對外關係創造條件。”5日,他參加了**央政治局的討論。6日,國務院會議上通過了周恩來提出的參加會議的方針和代表團成員名單。周恩來為代表團首席代表,陳毅、季壯、章漢夫、黃鎮為代表。7日,周恩來率代表團去廣州。
亞非會議定於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的避暑勝地、風光明媚的山城萬隆市召開。周恩來這時剛動過闌尾炎手術。他認為這次會議非常重要,一定要親自參加。到廣州後。他原定11日和工作人員一起乘包租的印度客機“克什米爾公主號”出發,因間應約要去仰光同緬匈、印度、埃及等國政府首腦會晤而改變了計劃。“克什米爾公主號”如期由香港起飛,但在香港啟德機場加油時,被國民黨特務在楓翼內安放了定時炸彈,結果該機在飛越北婆羅洲澇越附近的海麵上空時爆炸,國和越南政府代表團工作人員和外記者11人全部遇難。周恩來沒有乘坐這架飛機,沒有遭到毒手。
暗殺動搖不了周恩來爭取和平的信念,第二天,他寫信給鄧穎超說:
“有這一次教訓,我當更加謹慎,更加努力。仗如武仗,不能無危險,也不能打無準備的仗,一切當從多方考慮,經過集體商決而後行。望你放心。”
周恩來以大無畏的精神,仍然赴會。14日,他到達仰光。15日晚同尼赫魯、吳努、納賽爾、範同、納伊姆汗舉行非正式國會議交換意見。周恩來提出在亞非會議上不提**問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致使會議無結果。這個建議獲得一致讚同。17日,到達萬隆。18日,亞非會議開幕。
周恩來成了會場內外的風雲人物。正像當時有的記者報道的:“他出現在哪裏,哪裏就有歡呼聲和掌聲。”當周恩來坐著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小汽車駛向大會會場時,街頭群眾發出了雷鳴般的歡呼,人們不顧警察的警戒,從四周圍上來。動人的情景,使美國記者也感歎說:“人們都為他發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