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河西戰役的勝利,匈奴昆邪王的歸降,意味著匈奴西部戰線徹底崩潰,失去了侵擾漢朝邊境的能力。武帝及時作出調整,將隴西、北地、上郡的兵馬削減一半,充實到東方,把攻擊的矛頭直接指向匈奴單於和左賢王。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打『亂』了武帝的部署,同時國家財政也出現了危機,攻伐匈奴的戰爭因此不得不暫停一年。元狩三年,從春天到秋天,老天爺故意搗『亂』似的,不停地降雨,致使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洪水泛濫,關東廣大地區房塌田毀,一片汪洋,受災百姓數以百萬計,苦不堪言。各郡縣的警報,雪片一樣飛到長安,無非是告急求援,懇請朝廷出錢出物,賑濟災民。武帝心急火燎,親自到府庫察看一番,這一察看不由得吸了一口涼氣,原來多年的戰爭、浩大的工程和無盡的封賞,錢物隻出不進,府庫近乎空竭。他想到即位之初陳穀散錢、粟紅貫朽的情景,覺得不可思議,自言自語地說:“怎麼會是這樣呢?怎麼會是這樣呢?”武帝立刻召開會議,研究麵臨的嚴峻形勢。他說:“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時期。攻滅匈奴的戰爭還要繼續,關東上百萬的災民等待救濟。然而,府庫裏的錢物所剩無幾,入不敷出,怎麼辦?怎麼辦?”武帝連問兩個“怎麼辦”,大臣們卻無人吭聲。
他們所想的是,皇帝這些年來,辦事過於鋪張,花錢毫無節製,比如封賞匈奴昆斜王,一下子就是上百億緡,至於嗎?現在,國家財政陷入困境,你問怎麼辦,誰知道呢?武帝從大臣們的臉上看出了門道,說:“朕知道你們心中有氣,氣朕大手大腳,氣朕花錢如水。可是氣又有何用?問題總得解決呀!戰爭是要進行的,災民是要救濟的,這是當前最大的實際。你們都給朕開動腦筋,集思廣益,一定要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大將軍衛青咳嗽一聲,說:“關於救災,臣倒有一法,就是移民。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剛剛收複,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可以組織災民遷移到那裏居住,開荒種地,無需多久,便可豐衣足食。”武帝眼睛一亮,說:“好辦法!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安置有不少匈奴人,災民遷居那裏,不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而且利於民族融合,加強大漢的西部邊防。”丞相李蔡說:“移民的辦法不錯,可是這個量太大,實行起來,怕很困難。”武帝說:“做什麼事沒有困難?重要的是去做,而且要克服困難,把它做好。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隻能在池塘裏劃槳『蕩』舟,那算什麼本事?這事就這麼著,你李丞相今年的任務,就是負責移民。移民的費用,朝廷給予補助;安家落戶以後,朝廷貸給牲畜和種子。務要使災民移得動,住得穩。”這是一件麻煩事。李蔡推脫不得,硬著頭皮答應說:“臣遵旨!”武帝轉變話題,說:“現在再來研究錢的問題。打仗、救災、移民、治河,都得花錢。錢從哪裏來?眼下,朝廷沒錢,農民沒錢,那麼誰有錢呢?我們又該用什麼方法,讓他們把錢拿出來呢?”禦史大夫張湯扶了扶頭上的法冠,說:“要說有錢,地方豪強最有錢,包括大地主、大商賈、大手工業主。他們靠鑄錢冶鐵,靠煮鹽釀酒,靠放高利貸,積攢了大量錢財,富得流油,勝過王侯。這些人有錢就有勢,勾通官府,召集亡命,橫行鄉裏,魚肉百姓,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皇上心腸仁慈,曾想樹立一個卜式為榜樣,鼓勵富人自願捐錢捐物,支援國家。但那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富豪大多為富不仁,愛財如命,對付他們,必須要用鐵的手腕。”
張湯說到卜式,使武帝想起了其人其事。卜式,河南人,依靠放牧發家,從而成為一個大畜牧主,擁有牛羊千餘隻以及許多房屋田產。元朔年間,武帝攻伐匈奴,規模空前,勝利空前,軍費開支之大也是空前。卜式看到這種情況,主動上書武帝,自願捐獻一半家產,以助朝廷邊防。武帝感到奇怪,專門派遣使者前往訪問,了解卜式這樣做的動機。使者詢問卜式說:“你是不是想做官呀?”卜式回答說:“我從小就放牧羊群,對於做官一竅不通。我不想做官。”
“那麼,你或許有什麼冤屈事,想借此上訴申冤吧?”“我生來不和別人爭執。鄉裏有窮人,我就借給他錢米;鄉裏有惡人,我就勸導他學好。因此,我所住的地方,人人愛戴我和擁護我,我哪有什麼冤屈事?”使者糊塗了,說:“那麼,你捐獻一半家產給朝廷,究竟為了什麼呢?”卜式說:“天子討伐匈奴,歸根到底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我認為有才幹的人應該效命,有錢財的人應該捐獻。隻有這樣,才能將匈奴消滅。”使者回報武帝。武帝征求丞相公孫弘的意見,是否接受卜式的捐獻?公孫弘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說:“卜式一不貪官,二不愛財,憑空把一半家產捐獻出來,這太不合乎人情。此人肯定屬於不軌之徒,懷有不可告人的企圖。所以,陛下萬萬不可接受捐獻,以免『亂』了朝廷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