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距離林貝十幾公裏外的波塔蘭漁村。剛進村,就被熱情的婦女們圍住了。顯然,這裏的婦女組織工作挺像回事的,特別是婦女隊長凱瑟琳,完全一副幹部模樣,說起話來一板一眼的,很有點機關幹部的味道。她看到有我這個外賓來“視察”,在我的鏡頭前,那架勢就更激進了,一個勁兒地彙報政績,聽得我心花怒放,至少讓我能夠感受到她那樂觀向上的情緒。
不一會兒工夫,凱瑟琳竟然把村裏在家的女骨幹們全召集來了,她那呼風喚雨,指手畫腳的架勢,你別說,還真有一些女幹部的風範,甚至連我這個偽視察人,也被弄得飄飄然,有些繃不住的感覺—都怪咱沒當過領導,心虛得很。
波塔蘭漁村靠海邊,大約居住著500多人,在此地也算一個大村莊了。
進村最直觀的感覺,到處是“人民公社”的影子。
每天清晨天不亮,村裏的中青年男人一律集體出海打魚,待早上七八點鍾,男人們把一筐筐剛打的魚抬上岸之後,便可以回家睡大覺了,接下來的事情由女人接手。
村裏的女人會分成不同的小組,每組成員在20人之內,從洗魚、刮鱗、掏腸,到上架烘烤,完全是集體式操作。
按照婦女隊長凱瑟琳的話說:“我們村裏的婦女永遠不會一個人在戰鬥,我們是有人民的集體,是能戰鬥的集體。”說這話時她手握拳頭,情緒激昂。
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而我在莫拉塔古小組,看到19個女人湊在一起,不管嘴上說什麼令人喜笑顏開的事情,手上正在收拾魚的速度卻不減,翻腸倒肚的,這輩子在她們手上被“破屍”的魚成千上萬都不止。
除了收拾魚的人說著,唱著,喊著,笑著,還有周邊跑龍套的,她們負責把收拾好的魚運送到烤爐邊,等待另外的人把它們上爐烘烤。
看她們幹活一點都不累,活得怎麼那麼開心,真讓人羨慕。
其實,烤魚的收入微不足道,不過掙點糊口的錢罷了。即便如此,她們對現有的生活非常滿足。
就說婦女隊長凱瑟琳,50多歲,有8個孩子,2個孫子,家裏專門蓋了一間供婦女們活動的棚子。就在我來的這天,婦女們自己湊錢買了兩箱啤酒,幾瓶酒下肚後,女人們歡樂得像觸了電,載歌載舞,瘋狂歡樂,動靜大得就差沒把隊長家的房頂掀了。
在喀麥隆的沿海地區,女人們因為烤魚,終生被煙霧熏染著身體,而這項勞動就像她們操持家務,如此天經地義。比起許多終生圍著鍋台轉的女人,或許她們最大的幸運是能夠靠自己的雙手謀生,自食其力,還能養活孩子。
這也許就是“人民公社”的好處吧。不知道這樣的狀態能維持多久,但願她們能一直下去,永遠像現在這樣快樂。
選擇去喀麥隆,因為那裏號稱是非洲的縮影。因環境氣候受赤道雨林和稀疏草原的影響,整個國家形成了一個奇特的地形,有火山、瀑布、高山、草原、丘陵、沼澤、大海、湖泊等。而那裏也是一個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爐,全國有250多個部族,各自有不同的語言、習俗和文化。
喀麥隆有一句諺語:“當你在雨中旅行,會覺得旅程沒有盡頭。”這句話似乎概括了在喀麥隆旅行的魅力。我所住的林貝,正處於喀麥隆火山和大西洋之間,絕對是一個度假消遣的好地方,隻是千萬別在雨季去那裏。
雨季強烈的海風和活火山刮起的山風交彙,形成了風勢的對抗,造成大量的降雨。因此,每年4至10月的雨季,當地幾乎24小時不間斷地下雨,雨滴大到如同子彈,暴雨仿佛能把房頂穿透,小則稀稀拉拉,持續不停。這一帶年降雨量高達10 000毫米;而我此前剛去過的厄立特裏亞的紅海邊年降雨量隻有20毫米。兩地氣候對比強烈,也許是老天有意讓我把非洲的旱與澇體驗到極致吧。
這個國家,特別是這個地區,比較適合背包族走一走,安全性強,景色美麗,環境變換多,人文厚重,吃、住、行價格也能接受。
另外,僅從一件事情就能看出,這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家。
喀麥隆駐中國大使館的簽證官,已經在中國從學習到工作20多年了,不僅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對中國的曆史文化了如指掌。
如果這是一個動蕩的國家,大使館這個“鐵打的營盤”裏,外交官早就成了“流水的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