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5日,我鬼使神差地飛到了一個人也不認識的布隆迪。
這裏曾經在1994年發生了一場血腥大屠殺,而我突發奇想,很想了解一下大屠殺過去13年後,那些受害者——胡圖和圖西人和好了嗎?現在是和諧共處?還是傷痛未愈?
不過,來到布隆迪的第三天我就後悔了。
你說,這大屠殺是一場政治主導的殺戮行為,與我有什麼關係?何況我是一個對政治並不感興趣的人。
剛到布瓊布拉,住進了一家還算像樣的飯店,可是每天40美金的房錢,如果住上一個月,無論如何既不是我出行的風格,也會使我的錢包吃不消的。三天後搬到一家路邊小店,每天15美金,也覺得不便宜,房間小得無法轉身,有監獄的感覺。估計店家擔心臨街遭盜搶,房間安著鐵窗不說,連電話機都被鐵絲固定了,好在這地方沒有什麼我可以電聯的人。
去大使館報個到吧,萬一遭遇什麼不測,總得有家人收個屍。
走進中國駐布隆迪大使館,悲催地遭遇進入更年期的辦公室主任,據說人家可是大使夫人,牛X的眼神從上到下盯著不放。我真想說:“我不是來打劫的。”沒敢開口。
過後一梭子寒氣逼人的話語。像中了毒彈似的,反正我一下成了一根蔫黃瓜,蔫著離開大使館,頭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在藍天下很紅很紅。
暗自發誓,從此到非洲,絕不會再邁進中國大使館一步。
闖進貌似不受歡迎的布隆迪,緣於那部名叫《盧旺達飯店》(Hotel Rwanda)的經典影片,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為那場大屠殺震驚不已。主人公保羅·魯塞薩巴吉納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經營著一家由比利時老板控股的四星級賓館。胡圖族的武裝叛亂分子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後,隨即開始了對圖西人的種族屠殺。由於保羅的妻子是圖西人,他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家人。但隨著戰爭的蔓延,加之聯合國維和部隊對當時的局勢失去控製,保羅的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圖西人。善良而負有責任感的保羅,開始像當年的辛德勒一樣,用自己的金錢換取人們的安全,冒著生命危險,把大量逃難的圖西人隱藏在自己的飯店中,想盡一切辦法保護他們的生命。最後,共有1 268名圖西人得到他的保護,免遭被屠殺的厄運。
盡管影片描寫的的大屠殺發生在盧旺達,但它與布隆迪相鄰。兩個國家都是由胡圖和圖西人組成,他們有相同的語言,同樣的宗教信仰,對食品的口味也是一樣的,喜好喝香蕉酒,甚至連髒話表達都完全一致。因此,那場浩劫,兩國受到了同樣的重災,大屠殺在短短的時間內狂殺了近1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