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陰魂不散”的Dada(2 / 3)

“Dada肯定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吧?”我問索羅門。

“Dada是1926年7月7日出生的,曾經在Nvtive Baptist學校上了4年學。雖然交不起學費,但她的學習成績很好,是校長Carl Steane為她付的全額學費,使她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

“怎麼?她連學費都付不起?”

“我的祖父特別注重對孩子們的教育。在Dada不滿18歲的時候,他得病去世了。Dada很快就匆匆嫁人了。”

“你父親是什麼人?Dada嫁給他過得一定很幸福吧?”

“我父親來自西非多哥,他有好幾個老婆,Dada跟他相差三十多歲,是他最小的老婆。記得在我出生後不久,父親就離世了。後來Dada又嫁給了馬姆費地區的一個酋長,跟這個酋長生了我的弟弟妹妹們。可是酋長後來又娶了年輕的小老婆,為此,弟弟妹妹們的撫養、教育等,都是Dada一個人承擔,把他們一一精心培養成才的。你看這樣的媽媽有多了不起。”

Dada還有一個親弟弟,就住在距離我們不遠處的一棟不大的房子裏。為了對Dada有更多的了解,我去拜訪過他。讓我沒想到的是,當提到Dada時,這個已經74歲的男人,竟然淚流滿麵。

“姐姐對我很關照。我經常想念她,隻要想她,我哪兒都不去,坐在家裏為她祈禱。”

據他說,Dada的真實名字叫Sussanah Efosi Agbau,曾在博塔的診所裏當護士,有了孩子後,一度停止了工作,在家把幾個孩子拉扯大。直到1964年,孩子們都相繼長大了,她又到學校當老師。她是1980年底退休的。她的父母生了4個孩子,Dada排行老二,也是家裏唯一的女兒。“Dada”的名字是她嫁給來自西部非洲多哥的丈夫後起的,這是多哥人對他們尊敬的女人的一種稱謂,有大姐的意思。起初,這樣的稱呼隻是在家裏使用,漸漸的,這一帶越來越多來自多哥的人很認可用Dada稱呼她,於是,就被眾人叫開了。

目前從Dada的9個孩子和20個孫子的前途看,Dada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母親。特別是在非洲國家,一個沒什麼背景的女人,居然培養出如此不凡的後代,從親人們對她的回憶,就能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Dada的弟弟說:“我們的父親是一個蓋房子的,那時很少有人會蓋土房,因此,家裏收入還可以。父親特別看重文化,他自己蓋房子就是邊學邊摸索,掙的錢養活我們一家人還是夠用的。母親是個善良的家庭婦女。

“盡管我的文化程度不高,退休前是個司機,但是,我的7個孩子受Dada的影響,他們都很努力,現在有在美國的,也有在英國的。如果沒有Dada對他們的教育,靠我這個司機,現在孩子們不挨餓就不錯了。我們和Dada家是一個大家庭,相處得非常和睦,我喜歡這個家。”

顯然,Dada的言傳身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她營造了一個和諧、完美的大家庭,這也是她一生留下的最完美作品。Dada之所以被人們如此尊重,從她的後代身上完全能夠找到答案。

1997年3月,Dada為自己的人生畫了一個完整的句號。她的孩子們在那一時刻從世界各地紛紛聚到她的身邊,為她留下了最後的聲音:

“媽媽:您最重要的是對上帝的忠誠,正因為此,上帝給了您一生的力量,使您在困境中,把我們9個孩子撫養成人。這是您的偉大,我們為您驕傲。今天,我們發自內心地感謝您,並將永遠記住您,祝福您長眠!”

關於Dada,也許我講不出更多的故事,甚至,我麵對的隻是一塊冰冷的墓地,但這個不簡單的母親,讓我重新認識了眼前我曾恐懼的墳墓。現在的Dada已經不再是一具死者軀體,她身上體現的是非洲女人的優秀品質,她對後代的責任,為這個家庭留下了積極向上的和睦關係。

這是一個典型非洲人的大家庭,在非洲,這種和睦的大家庭甚至是區別非洲社會和西方歐美社會的典型方式。在非洲,你會發現,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他的一切都要與親人分享,由此,親人的一切也是大家的一切,彼此盡可能地使用、獲取、分擔、分享。

大家庭通過相互的責任把親人們聯係在一起。責任幾乎存在於非洲人生活的各個方麵。同一大家庭的人員可以分享所有,除了食物當然還有喜怒哀樂。從物質到精神。如果你發生了不幸,一定會有許多家人來幫助你,會令你感到溫暖。但如果你在城裏掙了錢,也該責無旁貸地養大家,不僅僅要幫助來城裏找工作的人,還要養活在農村家裏的老人、孩子,甚至弟弟妹妹、堂弟堂妹。